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245节

首先,诏书明确了朱棣新设的政务院为大明最高政务处理机构,类似于以前的丞相府。

但区别就是政务院不能直接下达任何政令,每一份政务院的政令,都必须要有皇帝签署同意才能下发,其效力等同于圣旨。

而同时因为有了政务院的存在,六部的户部,工部和礼部全部并入政务院,成为了政务院的下设机构。

至于合并的细节并未在变革诏书中详细阐述,还需要在诏书颁布以后逐步重新出台新的细节和规定。

诏书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改组五军都督府,以五军都督府为基础合并兵部,重新组建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统管天下兵马训练及后勤,现有的地方卫所全部归入大都督府管辖。

而卫所军的职能将在下一步,由大都督府主导进行改革。

变革诏第三条,就是六部中的吏部将由皇帝直管,既不从属于政务院,也不从属于大都督府。

任何一位正式官员的任免,都必须有皇帝签署同意后才能生效。

变革诏的第四条,就是将大理寺并入刑部,成为大明朝唯一的司法机构归皇帝直管。

督察院将被剥离原有的司法职能,仅保留巡视督查的职权,也归属于皇帝直管。

变革诏中特意指出,此次变革仅仅牵涉到朝廷朝堂层面。

各地的架构依旧维持原来的三司并行制度,布政使司管民事,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刑事……

地方三司分别对应朝堂中的政务院,大都督府和刑部。

实际上,此次的变革诏仅仅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文件,更多的实施细节实际上都在诏书之外,还需要花费的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完善。

第382章 奉天殿父子交心

但是,此次变革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强化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

这并不是朱棣思想封建,而是因为他知道,在如今这种民智普遍偏低的时代,民主什么的最后都会变成笑话。

现在的大明唯一的出路,就是强化集权,将帝国制推向极致。

朱棣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继续保持领先全球的优势。

《永乐变革诏》一出世,朱棣就带着诏书去了皇宫。

而朱元璋一边说着自己已经退位,绝不干涉政事,一边饶有兴趣的拿着诏书逐条揣摩这个《永乐变革诏》。

这份诏书,一共只有不到千字,朱元璋却看了整整两个时辰。

看完之后,又沉思了一刻钟,朱元璋这才终于开口说话。

“老四,你爹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能看明白你这份变革诏书中所包含的野心!”

朱元璋的表情有些严肃,语气也显得非常的郑重。

“还请父皇不吝指点!”

朱棣把态度放得很低,笑着请朱元璋指点。

“指点你?你爹可没这个能耐,但是咱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

朱元璋捋着胡须,然后开始组织语言。

“先说你这个政务院,咱倒是觉得,这个改变挺好,你爹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彻底干掉了传承数千年的丞相制度……”

“刚刚看到你这个政务院,可是吓了咱一跳,咱还以为老四你又重新把丞相制度给换了个名字又弄了出来……”

“结果,仔细一看咱才发现,你这玩意儿与丞相制度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老四你肯定知道,你爹我对丞相制度那是真的深恶痛绝,一个丞相掌握的权力居然可以叫板帝王,这是你爹我绝不能容忍的……”

“而如今你弄出了这个政务院,正好能够规避丞相集权的问题,这想法确实很高明……”

“既承担了绝大部分繁琐的工作,同时又把最重要的官吏任免和刑狱给剥离了出去……”

“剩下的就只是最纯粹的民事工作,在这一点上,你爹我的眼光确实不如你!”

朱元璋一边称赞这个政务院制度,一边出言感慨。

“爹你可以多夸几句,孩儿很喜欢听。”

朱棣带着笑容对朱元璋说道。

“只要你不嫌烦,那咱就继续说吧……”

看得出来,忙碌了大半辈子的朱元璋,对现在突然闲下来的状况有些不适应。

而这时候终于逮到机会可以对政事发表点意见,兴致还是挺高的。

“除了这个政务院,又来说大都督府,你说你是不是多事?你爹我把大都督府改成五军都督府,你这一登基又把五军都督府改回了大都督府……”

对于这个改名,朱元璋是很想吐槽的,感觉就是老子先改一次,儿子觉得老子改的不对,然后又改回来。

“呃……这确实是孩儿疏忽了,孩儿只是觉得大都督府这个名字比较好记好听,而且五军都督府的设置也显得过于复杂了一些!”

朱棣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直言不讳的告诉了朱元璋。

“现在你是皇帝,你说了算……但是咱觉得你这个大都督府,说实话改的也挺不错!”

朱元璋继续说道。

“只负责全国兵马的后勤和训练,这和当初你爹我把大都督府改成五军都督府的初衷,是一样的,就是要剥离大都督府的调兵权……”

“但是奇怪的是,咱在你的这个变革诏书里,并没有看到关于调兵权归属于谁的内容。”

朱元璋很敏锐的从这封诏书中找到了一个空白之处。

诏书中说到了大都督府管辖全国军队的训练和后勤,但是却没有提到非卫所军队的调兵权到底归属于谁?

“爹你果然慧眼如炬,连这都被你发现了……”

朱棣笑着顺手拍了朱元璋一个马屁,然后又继续说道。

“孩儿的意思是逐渐弱化卫所军的存在,最终把卫所军全部变为预备役部队,不再直接拉上战场打仗……”

“而真正的主力部队,孩儿的意思是建设一支常备军,数量不需要那么庞大,但是一定要足够精锐,由他们来负责拓疆守土!”

朱棣在朱元璋面前也没有隐瞒自己关于设立常备军的想法。

“只不过,常备军的问题又涉及到一系列的军事改革,相当的复杂,所以孩儿并没有把他们列入这一次的变革诏书之中!”

听到朱棣的解释,朱元璋点了点头,有些赞叹。

“当年你爹之所以建立卫所军,其实也不过是因为实在太穷,养不起那么多军队罢了……”

“所以只能给他们划上一块地种田,让他们自食其力,节约朝廷养兵的费用而已。”

“你的这个方法到底是好是坏,咱是判断不了,但是只从立国后的这十年来看,卫所军的衰败速度确实远远超出了咱的预料……”

“如果继续下去,咱也估计,不出二十年卫所军制可能就会彻底废掉了!”

朱元璋对现在大明的情况其实是洞若观火的,只不过因为先天性的眼界缺失,他无法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如今,他看到朱棣的做法之后,结果如何他是不知道,但是思路他却认为是正确的。

“关于军事方面的问题,你的水平肯定远在你爹之上,咱就不多说了……”

朱元璋对朱棣的军事才能那是绝对认同的,所以对于这方面的改革朱元璋并没有提出太多自己的意见。

“其实,这份变革诏书中,最让你爹感到佩服的就是这个吏部的改革,这个吏部改的是真好啊……”

“将官员的任命和考核全部握在帝王手中,这才是保持千年基业的不二之法……”

朱元璋忍不住赞叹,他认为朱棣的这个办法解决了他一直以来的困扰。

“其实当年你爹也想这么干,可惜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抵制……”

“因为有丞相在,所以折腾了十年,这个官员的任免权力依旧没能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

第383章 老四,你要削藩吗?

“如今你的这个新吏部完全独立于政务体系之外,只对帝王负责,这简直就是你爹当年梦寐以求的的结果啊!”

对于这个吏部的改革,朱元璋最为兴奋,对此大加赞叹。

在朱元璋眼中,这个吏部的改革就是整个《永乐变革诏》中最大的亮点。

评论完吏部,朱元璋对刑部的改革兴趣缺缺,在他看来刑部这玩意儿,实在是没啥好谈的。

对此朱棣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也并没有专门提出来和朱元璋争论。

聊完了这个变革诏之后,朱元璋依旧显得兴致非常的高。

“老四,最近一段时间,你的兄弟有没有找过你?”

说正到高兴的时候,朱元璋突然问了朱棣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问题。

“这……孩儿最近实在太忙,印象中似乎没有哪一位兄弟前来找过孩儿,估计他们也是体谅孩儿吧!”

徒朱棣知道这绝对不是真正的原因,但是却现在却只能这么说。

“他们不是体谅你,而是根本不敢来找你!”

朱元璋盯着朱棣,眼神突然又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老四,你实话告诉咱,你对这个分封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下一步会不会削藩?”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朱元璋的语气是非常严肃的。

因为,这个分封制就是出自于他的手,朱元璋希望通过分封制来巩固老朱家对天下的统治。

他希望藩王能成为天子的藩屏,希望朱家天下能够千秋万世……

但是,现在有了朱棣这个妖孽,以一个小小的封国之地,却反过来夺取了帝位。

此先例一出,就埋下了未来动荡的种子。

因为有朱棣的例子在前,连朱元璋自己都开始不再看好这个分封制了。

现在看起来,这个他视为稳固大明江山的制度,反而会变成造成未来大明内部动荡的源头。

“这个分封制嘛……说实话,孩儿真的不看好!”

虽然朱棣并不认为现在就是削藩的最好时机,但是当着朱元璋的面,他还是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

“至于为什么不看好?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一旦藩王过于强大,就会变成强枝若干,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整个大明的分裂……”

“而第二个原因,就是未来的负担实在太大,这个负担现在可能还看不出来,但是等到孩儿这一代的兄弟们全部就藩之后,未来的负担就会初现端倪……”

“然后,等到大家的后代又要分封,除了嫡子之外的庶子,虽然不能继承爵位,但也得由朝廷发放俸禄……”

“如此下去,不超过五代,光是咱们老朱家需要发放俸禄的人口,可能就会拖垮整个朝廷的税收!”

听了朱棣的话,没啥数学概念的朱元璋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真的会如同你所说的这般,咱老朱家开枝散叶以后,就会拖垮整个大明朝廷?”

朱元璋兀自不敢相信,在他看来,只是要养活自己的后代,怎么也不可能就会抽空大明的国力吧。

“爹你还别不信,这账其实很好算……”

“你有二十个儿子,二十个儿子每人又再生二十个儿子,只要过上五代,我们老朱家的后代数量就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数字了!”

首节 上一节 245/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