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233节

张玉觉得有些不能理解,在他看来,淮西系现在已经是昨日黄花下,根本就无法再左右朝堂的局势了。

“具体什么打算,亮也说不好……”

诸亮摇摇头,然后继续说道。

“只知道最近李善长和太子正妃吕氏之间互动比较频繁,甚至还以指导皇太孙学业为名经常出入东宫。”

诸亮的消息越说越详细,其他人听着都觉得这似乎确实是有问题了。

“难道他们的目标,一直都不是太子殿下,而是皇太孙?”

一直没说话的赵云,冷不丁的冒出了一句话。

这话一出来,顿时就引发了其他所有人的震惊。

太子殿下还在世,就开始布局皇太孙?

这事儿乍一听没什么,但仔细一想,这其中的因果就有点让人感到恐怖了。

“莫非他们知道太子殿下会去世?或者说干脆就是他们……”

张玉的话并没有说完,但是里面包含的信息却是所有的人都能听懂的。

“不可能吧。李善长他们真的有如此大的胆量?”

在众人中反而是汤和最是不敢相信这个猜测。

说起来,他和李善长也是几十年的交情了,虽然说谈不上交情有多深厚,但也是一路从战场上走过来的。

“是也好,不是也罢,最迟一两日就能见分晓了!”

诸亮又开口说道,语气显然是比较笃定的。

“好了,这事儿就暂时不讨论了,先观察一下事态发展吧,到时再做应对。”

朱棣明显情绪不高,直接开口结束了这次议事。

等到所有人都告辞离开后,只有诸亮留了下来。

“王爷似乎并不太开心?”

诸亮试探着问道。

“毕竟是亲兄弟,如何能开心的起来?而且原本我就没打算要大哥的性命,大不了就是好吃好喝把他养着……”

对于自己的真实感受,朱棣没有隐瞒诸亮,轻声的说了出来。

对于朱棣的性子,诸亮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知道朱棣此时说的应该都是实话。

“王爷的感受,亮也能理解,不过既然事已至此,王爷可千万不能放弃啊!”

这才是诸亮想说的话,他担心因为太子的事,朱棣会心一软便干脆撤军回北平。

“这倒是一定不会……有些事既然做了,就肯定要做到底,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况且,我的目的是为了整个大明天下,怎么会因为大哥去世而终止?”

朱棣摇了摇头,语气虽然低沉,但是态度却很坚决。

“是这样就好,那亮就放心了!”

得到了想要答案后,诸亮也告辞离开,只留下了朱棣一人。

诸亮知道,现在的朱棣,需要的是一个人独处。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是连朱棣都没有想到。

京师,皇宫。

以李善长为首的文武官员共计一百多人,此刻正跪在奉天殿的大门外。

他们之中,基本上都是早年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臣,光是侯爵都有十多位。

“哎呀,韩国公,你这是在为难咱家啊?陛下此刻依旧在昏迷,如何能听到你们的请罪啊?”

李善长就跪在众臣的最前面,而此刻大太监王景弘正手足无措地站在李善长的面前。

他口中不停的说着软话,希望李善长能够带着官员们退去。

“王公公,此事与你无关,不必多言!老夫说了要跪半天就一个时辰也不能少!”

李善长已经不年轻了,胡须都有些泛白,此刻的他却是脸色坚毅,面沉似水。

今日一大早,李善长就带着上百的官员直接闯宫,说要向朱元璋请罪。

面对如此多的勋贵高官,守卫宫门的亲军也不敢阻挡,只能任由他们直入宫门,然后跪在了奉天殿的门前。

跪下之后,李善长就代表众多官员口称有罪,然后表示要跪满六个时辰,向朱元璋请罪。

请罪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这些官员认为现在太子去世,朱元璋又昏迷不醒,导致国中无主……

于是,众位大臣决定在没有任何旨意的情况下,拥立皇太孙朱允炆监国。

其实,他们也知道所谓的向朱元璋请罪,这也只是一个形式罢了,朱元璋早已昏迷不醒,哪里能听到他们的请罪。

但是,这个形式却又是不得不走一遍的,否则,他们的擅自拥立的行为就是大逆不道了。

一旦他们走完整这个形式,那么皇太孙朱允炆监国就符合了大义。

第363章 拥立朱允炆监国

一群忠心耿耿的老臣子,因为皇帝昏迷不醒,所以善作主张拥立皇帝的孙子监国,这也并非就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而李善长等人的行为,很快就被暗卫传出了京师,送到了诸亮手中。

“王爷,李善长他们这是要干什么?”

诸亮把密信交给朱棣之后,忍不住疑惑的问道。

在诸亮看来,眼下大势已定,不管李善长他们如何折腾,京师都没有任何余地可以抵抗燕王。

如今李善长却搞出这么一出,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实在是有些想不太明白。

“还能是干什么?抢夺大义罢了!”

朱棣看完密信,不屑的扔到一旁。

“可是他们这么做这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京师城破,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个笑话!”

诸亮还是觉得不理解。

“你低估了韩国公……”

朱棣站起身,背着手一边来回走动,一边开始给诸亮解释。

“如果我没有猜错,接下来皇太孙监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诛奸臣!”

“王爷的意思是,他们会杀掉黄子澄和齐泰他们几个?”

诸亮先是一惊,然后问道。

“是的,我们打的旗号是清君侧,靖国难,如今太子大哥已经去世,如果再把这些黄子澄齐泰流全部诛杀的话……”

“如此一来,我们就再也没有理由强行攻破京师,只能乖乖退兵回北平,否则就坐实了谋反篡位的大罪……

“即便是我们最后获胜,却彻底失去了大义,接下来整个天下又会动荡不安!”

朱棣的思路很清晰,基本上在他一听到李善长的所作所为之后,就已经猜到了他们的意图。

“原来是这样,果然是老奸巨猾!”

诸亮先是恍然大悟,然后又开始担心起来。

“那现在我们要怎么办?”

诸亮觉得李善长他们的这一手,似乎相当的无解,等于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燕王起兵的大义。

“且看着吧……他们没那么容易如愿的!”

朱棣摇了摇头,似乎知道什么,却不愿意多说。

第二日,京师召开了所有在京五品以上官员的大朝会。

这个临时大朝会,主要商讨的是关于拥立皇太孙监国一事。

皇宫太极殿上,数百名文武官员聚集一堂。

现在的龙椅上空无一人,九岁的朱允炆带着重孝,坐在那龙椅之下的台阶上,小脸儿紧绷,看起来有些忐忑。

李善长作为拥立的发起人,当仁不让的率先阐明了为什么要拥立朱允炆监国的理由。

原本李善长以为这个建议应该没有谁会跳出来阻止,但结果却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第一个跳出来发难的,是刚刚改任左都御史的唐铎,他的问题十分简单。

那就是,皇太孙监国之后如何能让燕王退兵?这也是现在大殿内绝大多数朝臣所关心的问题。

要知道燕王的大军,现在就在京师城下,就像悬挂在文武百官头上的一柄利剑,随时都会劈下。

燕王一日不退兵,京师就一日不会恢复平静。

对于这个问题,李善长还是胸有成竹的,他拿出燕王的《奉天靖难檄文》开始侃侃而谈。

首先,他表示赞同燕王檄文中所说的朝有奸臣这个定论,至于奸臣是谁,他也没有特意说出来。

然后,他又说到拥立朱允炆监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响应燕王的檄文。

将朝中奸臣尽数诛杀,这样就算给了燕王一个交代,那么燕王也就没有理由再继续兵围京师,必然就会退兵了……

李善长这话一出,满朝哗然,众人纷纷把视线投向东宫幕僚在京师中仅剩的两位,方孝孺和梅殷。

而方孝儒和梅殷,此时脸色铁青,愤怒的看着李善长,但他却是视若不见,假装没有看到。

不得不说,李善长的这个建议让绝大多数官员都松了一口气。

如果真能如此的话,那么燕王退兵的可能性将是非常的大。

一旦燕王退兵,那么大家就不用再纠结改换门庭的事了,肯定是好事。

看到一时间再没有人出来质疑此事,李善长觉得大势已定,脸上忍不住浮现了一丝笑容。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却又有人跳出来搅局了。

“敢问韩国公,虽说皇帝陛下昏迷不醒,太子去世,但皇帝膝下尚有众多皇子,为何不能让成年皇子监国?”

跳出来搅局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

“曹国公此言何意?陛下当初亲口封了太子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如今太子去世,皇太孙监国完全符合陛下的意思!”

李善长一见居然是李文忠跳出来,心里不由得就是一惊,但嘴上却依旧是言之凿凿。

“韩国公说陛下亲封太子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此事为何我等从未听闻,可否有册封诏书?”

李文忠的情绪没有什么太大波动,但说出的内容却如同石破天惊。

对于册封朱永文为皇太孙一事,朝中大多数朝臣,其实都有所耳闻。

但是也确实没有人见过册封的诏书,或者说朱元璋当时并没有以诏书的方式公告天下。

如此一来,李文忠的质疑倒也并不显得唐突,既然是册封,那就应该有诏书,这本来就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

李文忠这一问,直接就击中了李善长计划中的最大软肋。

首节 上一节 233/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