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224节

这一次冲出城门的守军,应该就属于城内的精锐了。

他们在被火炮轰击后不仅没有转身逃跑,反而嚎叫着冲向火炮,试图直接将燕军的火炮给干掉。

可惜,他们还是低估了火炮发射霰弹时的威力。

剩下的两门火炮的一个齐射,冲出来的守军瞬间就被清空,只剩下了跑的最慢的几个守军……

而这几个守军直接被眼前的血腥吓破了胆,已经连往回跑的力气都失去了,全部瘫软在地上。

燕军的炮兵继续慢条斯理的装点火药和炮弹那气定神闲的模样,令燕军自己人都觉得可怕。

等了一会儿,再次有守军试图用沙袋和石块来堵住城门,燕军一发炮弹打过去,瞬间全部跑的精光。

又足足过了半刻钟,城门洞里都再也没有一个守军出现过。

而远处看到战事进展顺利的张玉,大喜之下也开始征调后续部队冲向了城门,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城池。

第347章 齐泰的新官职

前方的燕军也没有闲着,上千的人马顺着城门就冲了进去,却没有去进攻内城,而是出现在了城墙上……

在内外夹攻之下,城墙上的守军很快被击溃,死的死逃的逃,一大段城墙加上城门就一起落入了燕军的控制中。

这时候,燕军的后续部队也已经到达了城门,以霍去病赵云为首的骑兵部队,直接冲进城门后,顺着街道就开始一路朝着守军大营扫荡而去。

整整三万骑兵,光是全部进城就花了不少的时间,等在他们后面的,还有北平第一军府的步卒,他们才是控制城内各处的主力。

而阿鲁温沙和猎鹰游骑并没有进城,而是绕着城墙分别奔向了徐州其他几个城门,防止敌军首领逃脱。

朱棣并没有随大军入城,而是在西山重骑和镇山卫的护卫下,一直呆在大营等候消息。

“霍去病大都督已经控制城内敌军大营……”

“张玉将军已经控制徐州四门……”

“霍去病大都督收纳降军十一万……”

“阿鲁温沙将军抓住了敌军首领,中都留守司副留守郑中义!”

很短的时间内,一连串的各种消息都报到了朱棣这里,基本上都算是好消息。

对于这一次攻城战,说实话,朱棣还是很满意的。

总体来说,张玉表现的不错,不管是在兵力配置,节奏控制还是在时机把握上,表现都可圈可点。

“走吧,我们也该进城去了。”

朱棣拍拍身上的灰尘,起身带着吕正和诸亮一起进了徐州城。

徐州城被燕王朱棣拿下的消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京师在收到这个消息的次日就发出了第二份勤王诏书,要求各地尽快派遣精锐入卫京师。

至于为什么会催促,原因是第一封勤王诏书似乎效果有限,至今为止,一共只有不到三万兵马抵达京师。

更多地方都是在上书,有些是请求宽限时日,因为要筹集粮饷,还有的地方就比较直接了,干脆摆明态度没有粮饷无法出兵勤王……

而要说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也就是在京师那里。

朱元璋设立卫所制度,所希望的就是养足够的军队,还不用花费朝廷的钱粮,所以大部分卫所都是需要靠种田来维持生计的。

一般来讲,当京师一旦需要征发卫所军卫国征战的时候,卫所军就需要自备粮草去出征,京师会补贴部分银两作为战时军饷。

然而,自从京师去年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宝钞的骚操作后,民生凋敝,百业衰微,以至于连各地卫所军的生计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如今再让他什么自备粮草入卫京师,明显就不太积极了。

再加上京师发放的战时军饷乃是宝钞,不光是贬值严重,而且使用还受限,顿时就有很多稍微偏远些的地方的卫所,士卒根本就不愿意出兵了。

而这些卫所的武官,在这事上也偏偏是没有其他办法。

士卒也是人,很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带着粮草出征,搞不好留下的一大家子就会挨饿受冻。

要是卫所武将敢用强,这些为了孩子老婆的卫所士卒,他们就敢哗变!

面对各地卫所上书,要求京师提供额外军饷后才能出兵的请求,太子朱标怒了。

他认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到了需要他们报效的时候,却偏偏开始讲起了条件,真是是可忍而孰不可忍!

但是,以眼下的情况来看,京师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处置这些不愿出兵的卫所,反而还得想办法去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于是,宝钞提举司日夜不停的加印大明宝钞,就被京师以战时军饷的名义发放给了各地卫所。

本以为,卫所军拿到了军饷应该就老老实实出兵了,结果更离谱的事却再度发生了。

随着这些大量发放的宝钞流入民间去购买粮食,宝钞的真实价值再度剧烈动荡起来。

原本使用强制政策硬行控制住的宝钞价值,数日间就贬值到了面值的十分之一不到。

这下,那些卫所军又不干了,觉得这是京师在欺骗他们,拿些破纸片就想让他们去卖命。

好几支原本已经上路勤王的卫所军,当机立断的终止勤王直接就跑了回去。

而与此同时。朱标在灵璧构建的长江防线也十分不顺利,原本计划是征调兵马三十万,而到现在却是连一半都没能凑齐。

不得不说,拢共三次征燕,就让京师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光是士卒就损失了七八十万,而且其中还有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百战精锐。

这直接就导致了,拥兵两百多万的大明帝国居然已经开始无兵可用了。

不仅如此,众多武将的临阵降燕,特别是连信国公汤和都降了,这对朱标造成的打击相当之大。

而这也是为什么他之前会打破惯例,给耿柄文安排了个铁铉来监军的原因。

这一次构建长江防线,虽然明里没有任何表露,但朱标实际已经完全不再相信武官。

所以在确定负责守卫长江防线主将的人选的时候,朱标想了很久,最后居然选择了之前逃回来的齐泰这个文官来统领一众武将。

原本因为上次征燕军失利,齐泰千里逃亡回到京师后,碍于朝议,朱标把齐泰罢官闲住了。

这一次,却再度力排众意,重新启用了齐泰全权负责长江防线。

而且,齐泰这次的职务还远不止一个长江防线。

他的差遣官职全称是“钦命巡抚江南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管辖区域覆盖了整个江南地区。

也就是说,整个江南地区,就没有他管不了的事,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节制大明长江水师。

真要说起来,朱标对齐泰不可谓不信任了,简直就是已经把京师的安危托付了一大半给他。

当齐泰巡抚江南,负责长江防线的消息,传到在徐州休整的朱棣耳中,以朱棣的城府,也硬是愣了好长时间。

齐泰守长江?大哥这是嫌我过江太麻烦?特意如此安排的?

朱棣忍不住在心中吐槽。

这齐泰是个什么成色,朱棣已经通过前几次的征燕,了解的清清楚楚。

第348章 燕军的后勤压力

倒不是说齐泰就是一个庸才,他人聪明,书也读得好,写文章更是信手拈来。

但是私心太重,气量狭窄,这也导致他为人处事的水平着实有限。

具体到军国大事之上就更加让人诟病了,一切主张都是个人私利为重,小集体利益又优先于国家大义。

如此成色,却被屡屡委以重任,哪怕每一次都灰头土脸,太子朱标却依旧对他信任有加。

在收到了这样一个好消息之后,朱棣便决定加快进军的速度。

所以燕军在徐州城只休整了十天,然后大军就再次重新出发了。

就在朱棣率领的燕军主力从徐州离开前往宿州的时候,汤和率领的北平第二军府也在莱州再次登船,沿着海岸线南下。

十日前,汤和在登州登岸,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拿下了登州城,五日后再下莱州城,这个过程简直顺利的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在休整了五日后,旅顺水师再次搭载汤和的大军从莱州启航。

而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直下崇明,因为马和的船队将在崇明接应他们。

按照朱棣的计划,旅顺水师和马和的海盗军在崇明汇合后,在等到朱棣的命令后就会顺着长江直奔京师门户镇江。

这就是朱棣的整个计划,燕军主力一路大摇大摆的南下,汤和的北平第二军府和旅顺水师作为偏师,为大军渡江扫清障碍。

六月初三,燕军主力至宿州,宿州卫指挥使和知府出迎十里主动投降。

六月初十,燕军主力过淮水,一路没有遇到任何阻挡就到了齐眉山。

到了这里,暂时就不能着急了,因为明军在前面的灵璧城外扎下了大营,摆出了要与燕军死磕到底的架势。

灵璧的明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提督江北兵马的梅思祖四下收拢的十几万江北卫所军,而另一部分则是受新任江南巡抚齐泰节制的十五万江南军。

原本驻军灵璧是齐泰的建议,理由是灵璧城易守难攻,坚守灵璧,可以为长江防线的构建争取更多的时间。

后来,正在四处收拢兵马的梅思祖也率军前来汇合,双方合兵一处,共计马步二十余万。

原本按照齐泰的计划,是要依靠灵璧城的深沟高墙死守,但是梅思祖率军汇合后,这计划却又不得不更改。

因为,灵璧城实在太小,根本装不下这二十多万兵马。

所以,明军最后只能选择在灵璧城外扎营了。

齐眉山,燕军大营。

“营中粮草和弹药箭矢还够多久所需?”

朱棣的情绪不是很高,燕军主力进军速度太快,导致现在后勤却有些跟不上了。

自南下以来,哪怕后勤部队拼了命的运输,却依旧赶不上燕军进军的速度。

“箭矢很充足,弹药勉强够,但粮草最多还能坚持十天!”

诸亮一边翻着文书,一边回答着朱棣的问话。

“只够十天?那就只能等着粮草送到了之后再进军灵璧了!”

朱棣有些无奈,他没想到制约自己行军速度的居然不是敌人,而是自家的粮草。

“其实……王爷也可以考虑就地就地征粮!”

诸亮抬头看了朱棣一眼,然后提出了一个建议。

“你这主意可不太合适……,现在哪里还有粮草可以征收?”

说起这个,朱棣都觉得头疼,他们这一路过来,不管是官仓还是民间粮草都极度匮乏,连满足最基本的日常需求都不够。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说起来也和朱棣有关,三次征燕,已经把民间和官场的粮草都收刮得干干净净……

而且据朱棣所知,现在民间的粮食匮乏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只要有一丁点火星,就又会变成遍地烽火……

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朱棣愿意看到的,所以,一路过来他并没有就地征粮,反而还会拿出部分军粮对灾民进行赈济。

然而,这也加重了燕军后勤的负担,从而导致现在燕军居然出现了军粮的危机。

“王爷宅心仁厚,真乃是万民之幸啊!”

诸亮抓紧时间送上一个彩虹屁。

“别拍马屁,抓紧时间干活,让暗卫们都动起来,京师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能错过!”

朱棣有些没好气的怼了诸亮一句。

首节 上一节 224/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