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169节

就在这时,一直紧守卫城坐视叛乱的卫所却出兵平叛了。

镇海卫,金山卫,海宁卫等七处卫所倾巢而出,一路扫荡,连战连捷。

席卷四府的叛乱,顷刻间就被镇压。

斩杀乱军三万六千,四府之地,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而这一切,都是出自于朱元璋十年前的布局。

平叛结束后,四府人口锐减,大量的良田一夜之间变成无主之地。

接着就是京师下旨,迁徙中都凤阳府民户二十万至苏松嘉湖四府定居,那些无主的良田也被赐给了这些凤阳移民。

一时间,新移民称颂朱元璋万岁的声音响彻朝野上下。

北平,燕王府。

“王爷!京师这又是演的哪一出?怎么感觉就像是在故意放纵叛乱一般?”

诸亮和朱棣坐在书房,刚刚看完传回来的消息。

“你猜的没错,就是故意的!”

朱棣点头肯定道。

“可是……这说不通啊!”

诸亮很难理解这事。

“没什么难理解的……”

朱棣没什么表情,一边继续看文书,一边随口解释。

“说到底,这还是父皇的一口心气没顺的原因……”

“当年张士诚战败自杀,作为他根据地的苏松嘉湖地区,几乎家家缟素纪念张士诚……”

“特别是那些地主豪绅,一直到洪武初年都有在公开场合祭祀张士诚……”

“碍于誓言,父皇不能对这些地方的百姓大兴杀戮,但在心里一直都不认为他们是大明子民……”

“在父皇看来,这些苏松嘉湖的百姓,特别是豪绅大地主,只能算是前朝余孽……”

“于是,他在洪武初年就布了这个局,试图用超重的税赋逼反这四府豪绅,然后迁移老家凤阳的百姓过去……”

“结果,没想到因为民间商业的日益发达,导致哪怕超重的税赋也没能逼反豪绅,反而让他们赚的更多了……”

“要不是太子大哥弄出来的这个强制兑换宝钞的事,估计这里的豪绅再过一百年都不会被逼反!”

第266章 诸亮的心思

“这事,就不关我们的事……”

“不过,这应该够京师那边忙活一阵的了,移民占田,这事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我估摸着,还会再起事端的,现在毕竟不是洪武初年,三次科举,苏松嘉湖四府在朝为官的也不在少数!”

朱棣解释完后继续看文书,而诸亮却坐在一边开始动起了脑筋。

这段时间,又是水师剿匪,又是叛乱,京师几乎无暇再顾及北平。

李景隆继续待在东光城,朱棣对他还是很贴心的,每隔三天还会送上足够的军粮到城门口。

一开始李景隆认为是朱棣的阴谋,一度还率军试图突围。

结果,却在严阵以待的燕军面前碰的头破血流,损兵折将……

如此几次之后,李景隆似乎也就认命了,送来的军粮也是照单全收,却再也没有突围了。

至于德州的鹤庆侯张翼,也是紧守城池,根本就不派一兵一卒出城。

所以,最近的北平其实比较平静。

京师那边,要求与北平相邻的山西、河南、山东三地都司出兵的旨意,已经下达了快一个月了,但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

三个都司中,除了河南都司的都指挥使顾成,象征性的率军两万屯兵大名府以外,山西山东两处都司都以军粮不济为名,拖延着不愿出兵。

至于原因,其实还是大明宝钞惹的祸。

为了让三个都司出兵,京师将出兵需要的军粮折算成了宝钞发了下去,让各都司自行购买军粮。

但是,作为远离京师的山东山西都司,宝钞的购买力实在有限,甚至拿着宝钞也不一定买的到粮食。

至于官仓中的粮食,早在上一次蓝玉征燕之时就被暴昭搜刮一空。

市面上买不到,官仓中又没有,宝钞就变不成粮食,没粮食肯定就出不了兵……

所以,尽管京师再三催促,山西山东都司的兵马却一直都没能完成集结。

“咦?这又是一份罢免文书?我记得这个月光是北平就已经罢免了两个知府,四个县令了?”

正在批阅文书的朱棣,突然皱了皱眉。

“这是郭大人的手笔,据说后面还有……”

诸亮瞄了一眼文书,然后回答道。

他现在除了负责燕王府的情报系统,还要兼职朱棣的秘书。

“如果照文书上所说,这知府确实该换,不光要罢免,还得让他把贪污的民脂民膏给吐出来才行……”

朱棣又仔细再看了一遍文书。

“不过……这些罪名是否都有证据?有没有核实过?”

朱棣的问题让诸亮愣了一下。

“这……郭大人既然是北平巡抚,那这些事不都该是他一言而决吗?”

“巡抚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远近亲疏,怎么可能不犯错误!”

朱棣想了想,先把这份文书放到了一边,然后继续说道。

“这事是我疏忽了,巡护的权力过于集中,需要监督才行,你先想想,然后弄个章程出来!”

“王爷这是不相信郭资他们?”

诸亮的表情这下就变得有些严肃了,这事可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朱棣领地以后的长治久安。

“谈不上不信任,既然敢让他们坐这个位置,信任肯定是有的,但信任并不代表就要放任……”

朱棣看着诸亮,表情也很严肃,这意味着他接下来的话很重要。

“现在我们地盘小,靠着官员的操守就可以治理,但一旦地盘大了这招就不灵了……”

“如今的大明官场,你看还有几人不贪腐?”

“呃……据暗卫了解的消息,真正两袖清风的官员数量不超过总数的一成!”

诸亮有个习惯,会对所有传回来的消息分类整理,还会做统计,所以朱棣一问他就能回答的出。

“你看,大明立国才十余年,洪武初年贪腐者剥皮揎草的刑罚够重了吧?可是为何依旧阻止不了官员贪腐?”

朱棣又问道。

“当初被拿下的贪官,都说是朝廷给的俸禄太少,不够开销!”

诸亮审过的贪官也不是一两个了,几乎每个贪官的说辞都是这个。

“笑话……大明官员的俸禄是明发天下,任何一个读书人都耳熟能详,既然嫌弃俸禄低微,那又为何要做官?”

朱棣冷笑,他对传统的文官群体是真的没有太多好感。

因为他知道,历史上的大明朝,掘墓人之一就是这日渐庞大的文官群体。

“所以……王爷认为,既然要来当官,俸禄低就不该是贪腐的理由?”

诸亮总结道。

“嗯……所以这些理由都是扯淡,说到底其实就一个,对官员缺乏必要而有效的监督机制!”

朱棣说出了他的答案。

“监督的话,现在的都察院不就是监督机构吗?那些道御史难道不是专司纠察弹劾?”

诸亮不是顶牛,而是对朱棣所说的监督机制了解的不够清楚。

“都察院?形同虚设罢了,只有在朝堂斗争需要的时候,才会以查贪腐为武器,这等监督不要也罢!”

朱棣说着就拿起纸和笔随意写了一些自己对监督机制的理解,然后交给了诸亮。

“你回去仔细琢磨一下这个机制,方向大体上,就是如何分权和专权,既不能干涉政务,又要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诸亮接过朱棣写的东西,有些头大,不过还是点了点头。

“去吧,先认真做好这事吧,阴谋诡计的事没事少琢磨一些,不要把自己搞的阴气十足的!”

朱棣这话不是乱说,他发现诸亮随着见不得光的事情越做越多,想事情的心思也逐渐开始变得喜欢走阴谋路线了。

这可不是朱棣所希望的,阴谋之所以是阴谋,就是因为不能见光,一旦戳破就会毫无价值。

朱棣更希望的是,所有的事都通过堂堂正正的阳谋来推动,一切都摆在阳光下,谁挡谁死!

“额……亮最近也觉得有些不对劲了,似乎越来越喜欢躲在阴影里,连大白天在屋子里都习惯要放下帘子……”

诸亮对自己的变化不是没有觉察,只不过他以为这就是他应该也必须走的一条路,所以也就听之任之了。

第267章 后备人才的名单

“所以,以后别再胡乱猜测些乱七八糟的事,我燕王府不需要所谓隐藏在黑暗中的人!”

朱棣直接就把话挑明了。

“呃……亮知道!”

诸亮表现的有一些不好意思,但心里却是真的松了一口气。

“对了,那些降军改造的怎样了?现在就等着用人了!”

朱棣处理完文书,突然想起了降军的事。

说起来,这群降军已经被诸亮和道衍改造了快两个月了,朱棣一直也没过问。

“说起这事,王爷,道衍大师可真是个神人,对人性人心的操控水准,简直是亮平生仅见啊!”

说起这个,诸亮顿时就来了精神,这段时间跟着道衍一起改造降军,让他也受益匪浅。

“哦?道衍真有这么厉害?”

朱棣一看诸亮的表现,顿时也来了兴趣。

“道衍大师每日以讲经的名义给降军们上课,只十几日就让数万降军全部拜服,人人称颂王爷……”

诸亮说起这事,连眼神都在发光。

“个个都觉得,之前跟王爷作对简直就是罪孽深重,现在每日都叫嚷着要为王爷效死……”

“就这样,道衍大师都还是不满意,最近一个月,一直都在给降军们灌输一个念头……”

“只有王爷才是最合适的天下共主,也只有王爷才能让全天下人都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首节 上一节 169/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