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都是破口大骂。
不过,心里头,却是做好了决定。
买还是要买的,至少不能比别人差。
内卷开始了。
延福宫
“看看,看看,都是参你的!”赵佶一边啃着西瓜,一边把奏折递到了武松的面前,
武松只是打开了一眼,却是忍不住笑了起来:“陛下,这玩意儿,可看可不看,无甚大用,奏折所言,官不聊生,以臣所见,官不聊生总是要比起民不聊生要好得多!”
一边说着,武松合上了奏折,笑着开口道:“民不聊生会造反,陛下几时听过,官不聊生会有造反的情况?”
一边的杨哉却是听的十分无语。
敢这么跟皇帝说话的人,也就是只有武松了。
赵佶却是笑了笑:“言之有理,只是,太过于压榨官员,却也不好!”
武松却是摇了摇头,缓缓的开口道:“陛下,您只怕是不知道,这些官儿到底是多么有钱,咱们大宋的官员虽然不种田,可朝廷会给他们分配一块田地,叫职田乃是我真宗皇帝推举出来的,恢复了职田制度,授予地方官员一定面积的职田。两京、大藩府的职田最高,有40顷,约2万多亩。就连偏远地区的小县县令,都有7顷田地,约4600多亩。官员将职田租给佃农耕种,每年坐享其成,也是一笔丰厚的收入。他们没钱,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看似朝廷给他们的俸禄不多,可是实际上呢?他们手里的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赵佶略微的沉思了一下,缓缓的开口道:“却也有几分道理!”
武松笑了笑:“陛下,我们也只是把一部分钱收回给国家,再说了,自愿原则,爱买不买,我们逼他们了吗?没有,他们明明就是自愿,我们逼他们掏钱了吗?完全没有啊!”
赵佶忍不住笑了起来:“镇国公所言极是!”
武松却是暗暗吐槽。
这高薪制度,让官员很高兴,可对国家财政却是形成了沉重的负担。
如果经济形势欣欣向荣,倒还不是多大的问题;一旦经济形势下跌,问题就越来越大了。
从宋神宗开始起,这个问题就开始出现了,甚至更早,从宋仁宗开始起,这个问题就一直严重。
而根源还是在赵匡胤身上,靠着兵变起家的赵匡胤就是害怕后人学习自己,所以从一开始,赵匡胤设立一套多部门相互制衡的制度,从而降低权力过度集中在个人手中的风险。比如北宋最高军事领导部门是枢密院,最高军事指挥机关1.9是“三衙”。前者有调兵之权,却不能直接掌管军队;后者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通过“兵”与“权”的分离,基本杜绝了武将集团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当然,类似的相互制衡体制在整个大宋官僚体系中随处可见,并不仅仅局限于军队中。
而武松的内政部则是独立于枢密院,另一套行政体系,没有冗官,都是实干型的人才,赵佶用起来却是十分的顺心,自己天子意见和想法也能贯彻到底。
这,也是让赵佶越来越倾向于内政部。
因为效率快。
至于朝堂,推诿扯皮,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能给你叽叽歪歪半天,哪里比得上内政部有效率?
只是,宋徽宗却是不曾注意到。
权力也是越来越朝着武松的手中积累起来.
第0281章大宋全新的党派——武党!
赵佶其实也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但是,这一方面,内政部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官职的。
大致,也是八品九品的。
手持尚方宝剑这是一品,可是手中要是没有尚方宝剑,那就是没有任何品级。
对于赵佶来说,还是很好控制的。
最主要的是,内政部的官吏,区别于其他的官吏。
让赵佶感觉可以更加的得心应手,执行率极高。
大宋的升迁制度有两大弊端。
第一是“明黜陟”指的是当时北宋官员的升迁制度。
大宋朝官家为了笼络士子之心,给出了非常宽泛的升官标准。文官三年一次,武官五年一次,只要期间不犯错就可以官升一级。也就是说,考核官员晋升的条件不是看谁更优秀,而是看谁更少出错。谁都知道,做事情就有可能出错,不做事情则绝不可能出错。于是大宋朝的官场就变得越来越佛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了绝大多数官员的处563世之道。
“抑侥幸”是指变革北宋近乎泛滥的恩荫制度。从宋仁宗他爹宋真宗时代开始,大宋官员就对每年的南郊大礼,以及万寿节充满期待。因为这两天皇帝要向臣子们广施恩泽,从两府大臣到各路提点刑狱官以上,都可以向朝廷申请恩荫名额。比如某位翰林学士每年可以恩荫一位子侄当官,数十年下来,光这位翰林学士一人就可以带出几十个“官二代”,这样的官场生态显然是极不健康的。大宋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此。
范仲淹倒是搞庆历新政,最终也就是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后就宣告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变革派大臣也纷纷被排挤出了朝廷。
亲历新政之后,利益集团却是越来越强。
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并未缓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资费更是加倍,民族矛盾也是十分尖锐。
最主要的是,大宋朝政并没有好转,而是异常空虚,只能进行拼命进行搜刮。
庆历年间,农民和士兵的斗争刚刚下去,各地农民又开始新的造反。
嘉佑四年四月,刑部官僚上报说,由于民贫乏食,一年当中曾发生“劫盗”九百七十起之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变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更大规模、更为深刻的变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对熙宁时王安石的变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在庆历新政的基础上扩大和深化的。
但是,变法的核心还是没有触及到利益的真正核心,
变法反倒是变成了常同伐异的攻击,新富和旧富斗争。
新富内部自己也在分裂。
大宋的常争空前绝后。
家国天下没有人会在意,百姓死活,无人理会。
趁着这个机会,谁都想要多赚点,多拿点,干掉自己的政敌。
常派之争,已经是严重的影响到了朝廷的正常秩序。
但是,内政部却是不一样。
武松从来都不说新法,也从来都不要求大宋变法。
内政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方便狗皇帝弄钱的部门,最开始也只是垄断了茶叶的生意而已。
只是,后来,慢慢的开始了铸铁,造炮。
做起了军火生意。
武松不说新政,只要不说,就不会树立靶子。
只要说服了赵佶,那么剩下(bhbj)的一切就都好办了。
要对付一个利益群体,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起另外一个利益群体。
用大炮对付大炮,用魔法来对付魔法。
等到还有一天,内政部势力足够了,便是可以改天换日的时候,变法,自然是水到渠成。
当然,在这之前,内政部还是要跟枢密院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较量。
武松不急,首先需要稳定的还是钱粮问题。
八九品的小官,需要支出的福利并不多,而且,他们的福利来源,主要也是来自于内政部,看内政部的利益,赚得多,给的多,赚的少,给的少。
其次就是,他们需要办事儿,看政绩说话,政绩决定了自己的福利待遇。
赵佶很是得心应手。
武松瞧不上新富自然更是瞧不上旧常。
更是懒得在朝堂当中组建自己的势力。
以他如今的权势,每年想要巴结他的人多了去了,他要组建一个常派还是很容易的。
只是,见到了新富和旧常之间互相攻讦。
再看看新富内部也是争权夺势。
武松也就没心思了。
这就是一个大染缸,再好的年轻人进来,都会被染黑了。
想要组建一套行政班子,那就得从自己亲自培养。
内政部便是如此。
想要参与内政,都是要从基层开始做起,要治理民众,还要通过内部的审核和考试,每年还有考核标准等等,等等。
这接近三年的时间。
独立于枢密院和大宋朝堂之外,一个全新的常派早就已经开始诞生了。
武富。
整个常派只能依附于内政部。
也只有内政部才会使用他们,去了别的部门,人家正眼都不会看你一眼。
但是,在宋徽宗看来,武松完全就是孑然一身,除了一个曾布,压根就没有结富营私的迹象。
看看,朝堂大员,哪一个跟武松的关系好?
一个都没有。
办事儿的是谁,武松。
有能力,这个人又是自己的知己,赵佶总是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会有意无意的偏袒武松。
不得不说,赵佶还是过于自信了。
内政部现在也只是在积蓄力量的阶段。
等到有一天,内政部积累的实力足够的时候,才是真正发威的时候。
到时候不要说一个枢密院,就算是他狗皇帝赵佶,如果阻碍了他们获得利益,他们照样要绞死这个狗皇帝。
还是那句话,只有既得利益群体才能击败另外一伙既得利益群体.
"第0282章本官不要好处,"
镇国公府
今日,武松却是迎来了两位客人。
一个是小旋风柴进,另外一个就是玉麒麟卢俊义。
这二位,可是都没?有上梁山。
倒是柴进,前段时间被武松剿匪也是给-折腾的不轻。
倒不是武松有意针对。
而是,柴大官人家里简直-就是一个贼窝。
大大小小的罪犯,流寇,全都在柴进家里。
你们老老实实交税即可!
最开始,柴进还是颇为硬气。
盖因为,家里还有一本丹书铁券。
好歹,大宋也是他们赵家夺走了柴家的,宋太祖有遗训。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