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第245节

  能够保证半月一练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战斗力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不过袁谭本来就没准备将泰山军拿来当正军用,他上泰山寻臧霸,就是为了给徐州那些荒地找个人种。

  而且屯田还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税赋比要高得多。

  军屯的士兵们,按照正史上曹操的操作,说是军屯兵,其实就和农奴差不多。

  只不过,世家的农奴是给世家效力。

  曹操的军屯兵,是给他曹孟德,还有之后的曹家继承人当农奴。

  军屯兵好啊,每年只要留给他们一点口粮让他们不饿死就好了,连种粮都不用留。

  等到明年开春一律由官府拨发种粮,比袁谭现在最重的二民八公政策还要狠。

  虽然不能说是十公零民,但九成九产量归于国库,就剩下那么一份粮食,保证农奴,啊,不对,是军屯兵不饿死。

  能够在来年继续为伟大的魏公贡献力量就足够了。

  早年曹操在的时候还好,起码军屯兵们还没有到只剩口粮的地步。

  毕竟曹操还是有雄心壮志,一心想要平定天下的,军屯兵们不仅可以保证收的粮食可以在缴纳赋税之余养家糊口。

  甚至还能够抽出时间习练武艺。

  但到了后来,随着魏国政治环境越来越恶化。

  尤其是曹丕死后,继位的曹氏皇帝们将目光由外转向内部,开始一心一意的和朝中的权臣们勾心斗角,搞起了政治斗争。

  这个时候,军屯兵们所缴纳的粮食就成为了曹家皇帝们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而军屯兵们缴纳的赋税,从一开始就没有定下一个确定的规章制度。

  交的多交的少完全凭借当朝的曹家子的心意。

  所以到最后,军屯已经糜烂到连世家治下的农奴都不如的地步。

  而且为了增加收益,弄到最后,魏国的常备大军中,甚至有七成都是军屯兵的存在。

  战斗力连辅兵都比不过,生活待遇差劲到连奴隶都不如的军屯兵。

  占据了魏国正规军的大半数,魏国军队的战斗力滑落之巨,不用想也知道有多么巨大。

  而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军屯兵,对于魏国,准确来说,对于曹家的忠诚度有多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袁谭虽然决心在徐州搞屯田,但却不准备效仿曹操,搞出来一个到处都是坑的玩意儿来。

  而这,就要牵扯到泰山军第二个可取之处了。

  几十万泰山流民,其中人数众多不说,各色职业也是相当驳杂。

  有给人算命的,有织席贩履的,有当过泥瓦匠的,还有当过厨子的。

  总而言之,可谓是三百六十行,除开读过书识过字的士子外,几十万流民中,基本上都能够找得到。

  而连带着从流民中成军的十万泰山军,也就是一个大汉职业博览会。

  从种田到做饭,从做饭到建房子,从建房子到开渠挖沟,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

  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也真亏了臧霸能够驾驭得住这支军队。

  而这样的军队,恰恰满足袁谭之前的一些构想。

第三百一十六章:徐州建设军团的构想(下)

  辅兵。

  这个兵种在古代诸侯征战,乃至到了现在战争中,依旧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军队组成。

  辅兵的工作很杂,修桥铺路,运输粮草,填平壕沟,拿来当炮灰,等等等等等。

  总之,辅兵这东西,可以少,但一场大战中绝对不能没有。

  毕竟,正兵都是拿来战阵争雄的精锐。

  举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一支正军奔行百里,来到了休息处,此刻正兵的体力已经快要见底。

  哪里还有精力去安营扎寨?

  这个时候,就轮到辅兵粉墨登场了。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先锋未至,辅兵安营。

  说的就是此理。

  在长途行军中,辅兵这种存在要承担相当多的繁重工作。

  所以,那些古代史书上看似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大战。

  其实真正上了战场交锋的兵力,几万的大战,可能交锋的也就一两万人。

  几十万的大战,可能交锋的正规军加在一起,也就十几万人。

  剩下的那些兵力数字,都是辅兵们凑出来的。

  五万的正兵,至少要配上十万的辅兵,才能够承担的起大军行进时所需要处理的各种工作。

  不过袁谭并不准备将这十万泰山军都培养为辅兵。

  他的辅兵和他处不同,待遇优厚不说,还能够保证每日操练,五万辅兵配备五万正兵已然足够。

  他只是从辅兵的各项工作中,找到了一丝灵感而已。

  汉末的百姓常常揭竿而起,其实一半是因为土地兼并太甚,另一半原因,却是因为百姓们所承担的赋税和劳役太过沉重。

  赋税收取了他们大半的口粮。

  而繁重的劳役,又将他们宝贵的体力,都消耗在了无谓的劳作之中。

  用现代的一句话来说,汉末的世家们看待百姓,那是真正的不当人子。

  恨不得指着百姓的头说一句,为什么你不能既不吃饭又能够种田,还能够把老子分配给你的活做的又快又好,你是不是不努力?

  到了这个地步,百姓们想要活命,便只有造反一条路可以走了。

  但其实吧,很多劳役工作,靠着那些临时征发起来的百姓们去做,也并没有说做的多好。

  反而搞得是怨声载道。

  所以早在邺城的时候,袁谭就曾经想过,或许可以借鉴一下现代经验。

  搞出一个专门的生产建设军团出来。

  这个军团人数不需要太多,把控在十万人即可,每个军团的辖区为一个州。

  这个生产建设军团的职能,一方面,是为了在乱世结束后,帮助各个州郡快速恢复生产。

  包括且不限于开垦荒地,疏浚河道,重新建设水渠等等的生产建设工程。

  而相应的,开垦出来的荒地中,将按照对应的田亩数,赏赐给这些军团的士兵。

  以徐州为例。

  在得知泰山贼的消息之后,袁谭便盯上了这支可以说是为他这个构想量身打造的泰山军。

  “十万泰山军,经过整编之后,进行专业的训练,专门负责疏浚河道,开垦荒地,平整土地,以及相应的城市建设。”

  袁谭伸出手指,在臧霸面前晃了晃,点出三根手指。

  “作为养军之用,泰山军将改名为徐州生产建设军团,其养军之粮,就从所开垦出来的荒地中收取。”

  袁谭的计划很简单。

  徐州生产建设军团开垦出来的荒地,并不由他们直接耕种。

  而是交给流民们耕种,流民耕种,前三年,上缴的税赋,其中抽取三成,作为养军之用。

  换言之,徐州生产建设军团开垦的荒地越多,他们能够拿到的养军粮就越多,士兵们收入也就越高。

  但这种收入肯定不能长久,别的不说,当这些荒地开垦出来以后,开始几年出产或许并不多。

  但随着地力逐渐被开发出来,年产量肯定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徐州生产建设军团的收入超过徐州正军都不例外。

  这自然就有违了袁谭成立徐州生产建设军团的初衷。

  倒不是他不想见到徐州生产建设军团好。

  而是他不想搞垮了世家,又凭空在各个州郡搞出来一个更加畸形的怪物出来。

  别的不说,十万大军,每年占据几万顷甚至十几万顷田亩三成的赋税。

  袁谭在世的时候或许还能够压制,一旦袁谭离去,那些生产建设军团的军头,先天就是军阀的雏形!

  他们甚至比汉末割据的诸侯们更加可怕。

  毕竟,汉末的诸侯们起家,所有的士兵还要自己去费心招募,招募来的士兵战斗力还都不足。

  需要一场场战斗磨炼才能够真正成军。

  但这些军头们可是一上来便拥有常年训练的军队在手。

  换言之,这个问题不解决,袁谭不用想都知道,即便他能够将汉末三国乱世给提前终结。

  说不得,到最后还会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给提前搬到汉末来上演一次。

  所以,袁谭又在这个初步规划上加了一条规定。

  三成赋税养军的待遇只持续三年,三年之后,这些开垦出来的荒地,每年缴纳的赋税只分出一分来养军。

  至于生产建设军团剩下的军饷从哪里来,这就要从它的名字上找。

  在袁谭看来,眼下大汉各个州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相当不足的。

  生产建设军团,就先从垦荒这一块练手,当垦荒工作逐一完成之后,就可以尝试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基础建设。

  不管是运河,还是别的什么跨时代的建筑。

  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支撑。

  而生产建设军团,恰好可以满足袁谭的这个需求。

  而一旦各个州郡的基础建设,比如驰道、运河等等建设完成。

  汉朝末年,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极弱,只能仰仗于地方豪族的窘迫情况,也将随之而不复存在。

  “而臧霸将军,还有孙观、吴敦二位将军,将作为我徐州生产建设军团的第一任主将、副将。”

  袁谭看着臧霸,缓缓说道:

  “至于剩下的流民,则在下山之后,由诸葛郎中进行登记,安排人手,重新建立户籍,就在徐州生产建设军团开垦出来的荒地上进行耕作,如此安排,不知道几位将军,可曾放心?”

第三百一十七章:三月徐州,流贼下山

  放心不放心?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不管是臧霸还是孙观和吴敦,哪里还能够说得出半个不字。

  其实不管是臧霸还是剩下的泰山诸将,对于袁谭所说的什么建设军团的构想,并不是很懂。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看到袁谭的诚意。

首节 上一节 245/7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