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州,在得到徐温派人告知的消息后,石凌显然是有些惊讶,因为他没想到张颢、徐温两位深得杨行密信任的牙将居然要兵变,然后引朝廷军队进入淮南。
这个事,石凌觉得有些大,可又来不及向朝廷通报,便让人去把江南道布政使郑凝绩、行军司马冯弘铎两人请了过来。
在前两年,除了淮南外,各道都废除了节度使一职,一道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最高军事长官是行军司马。
石凌是长江水师都督,属于禁军,归枢密院调动,地方布政使或行军司马无权管理。而且石凌的品级跟布政使同级,比行军司马略高点,地方自然也无权节制。
在两人抵达水师驻地后,石凌便把徐温派来的人带到两人面前,把事情说了一下,然后再把这带信之人带了下去。
“这倒是稀奇了,这杨行密估计都没想到他的这些所谓的忠心手下都想着怎么除掉他吧。”一旁的冯弘铎不禁大笑道。
冯弘铎跟杨行密打过交道,别看当时冯弘铎掌控的地方不大,但是有着强大的水师,杨行密也拿他没辙。
要知道之前的杨行密除了掌控淮南八州外,还掌控着宣州、润州等江南诸州,实力甚为强大。而如今只剩下淮南八州,看似强大,内部各州刺史和那些将领却是各有心思。
一代枭雄,沦落到如今这处境,也可以说有些失败。
相比于冯弘铎的幸灾乐祸,郑凝绩脸色有些凝重,“石都督,不知道这个消息是否是真的?这可不是小事,若是淮南的阴谋,到时候圣上问责下来,可不是小事。”
石凌说道,“应该是真的。随着李神福、刘威等人离开淮南前往洛阳后,淮南实际上并没有大将在了。
若是张颢和徐温这个时候起兵,控制扬州的可能性很大。”
“石都督是倾向于答应徐温的求援,出兵协助?”郑凝绩听出了石凌话中的言外之意。
“之前圣上也曾下令让长江水师前去扬州,逼迫杨行密北上洛阳。如今杨行密装眼疾复发,说明其的确居心不良,想要继续割据自立。
这个事情,向朝廷汇报肯定来不及。所以本督才把两位请来协商,是不是真的出兵干预。”石凌看向两人的郑凝绩。
虽然冯弘铎才是江南道的最高军事长官,但郑凝绩才是做决定的人。他的身份和职位,才能让这次出兵变得合情合理,否则石凌只是和冯弘铎两人私下出兵,那就是私自出兵,后果很严重的。
郑凝绩想了想,“既然这事紧急,本官觉得可行。不过这事最好是告知一声观察使以及江南道锦衣卫,并且同时派人给朝廷送去奏折,解释出兵原因,以免被奸人趁机构陷。”
郑凝绩还是考虑地全面一些,他不想因为这事,而让自己被圣上猜忌。
“还是布政使考虑地周全!”冯弘铎恭维道。
“本官不擅长军事,这事就劳烦两位尽心尽力!”郑凝绩说道。
郑凝绩可不是一点不知道,要知道他以前可当过寿王府司马,虽然后来大多担任文职,但并不是一点不懂军务。
只是这件事郑凝绩不想过多参与,自然就不打算去争这个统帅之职。
“郑布政使放心,这件事本督会亲自领兵,正好去看看杨行密知道他的手下叛乱后的表情是怎么样的。”石凌得意地笑道。
“石都督,有一点切记,最好不要伤及杨行密的性命,以免杨行密旧部闹事。”郑凝绩提醒道。
若是要干预淮南,肯定不只是水师,还得有步军才行,这也是为什么石凌要把冯弘铎叫来的原因,因为在升州城外,便有一万江南道军队集结完毕。
这一万军队是为了杨行密不奉诏,出兵淮南而准备的。
就在石凌这边调兵遣将的时候,在明州外海,一支由三艘船组成的船队从倭国渡海而来。
不过这支船队还未抵达明州码头,就被明州水师的战船给拦截了。
第869章 定淮南(五)(二更)
“这就是大唐吗?”
看着远处的明州城,菅原道真不禁有些好奇。
他没来过大唐,要不是因为海盗一事,他被政敌藤原时平逼迫率领出使大唐,他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踏上大唐的领土。
不过既然来了,他也要好好打探大唐如今的情况,看看是否像藤原时平所说那样,已经结束内乱,并且连灭南诏和西州回鹘两国。
之所以他们的船队会出现在明州外海,也是有原因的。
大唐初期,倭国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是在难波(今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福冈)出发。
从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在这四十年间,遣唐使团走的北线,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经过洛阳﹑最后到长安。
北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相对来说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
不过后面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半岛,与倭国关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不是很好,所以北线就废弃了。
于是遣唐使团的船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改取南岛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大唐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
这条航线叫中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难以靠岸,容易遭遇海上风暴并出意外这些,比较危险。
北线和中线都需航行一个月左右,运气不好,遇到风暴或者偏离航线,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
8世纪70年代以后,直到最近一次遣唐使出使大唐(即公元838年)的几十年里,航线又换了,也就是南线。即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径向西南,横渡东海,在长江口的苏州﹑明州一带登陆,转由运河北上。
南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十天左右,遇到顺风时期甚至三天可达,不过危险性跟中线相当,都要穿过茫茫东海。
此次由菅原道真率领遣唐使团走的南线,主要原因还是北线和中线并不安全,有大量的新罗海盗活动,只有走南线。
这也是为什么菅原道真一行出现在明州外海的原因。
菅原道真率领的使团规模并不大,主要是因为比较着急,准备时间并不充足,只有三艘船三百多人的规模而已。
而公元838年那一次遣唐使团,有四艘船六百多人,也是倭国所有遣唐使团规模最庞大的一次。
“启禀右大臣,远处有战船正向我们驶来。”就在菅原道真在憧憬的时候,远处有两艘大唐的战船朝着船队而来。
并不是宁船,而是海鹘船。
在远洋,能看到的大唐战船自然多是宁船,不过大唐还是有其他战船的,不过大多在近海以及内河。
像海鹘船,属于轻型战船,并不适合远洋航行,但近海却是很多。
不过海鹘船并没有装备火炮,远程攻击武器主要是弓弩。
或许是看到这突然出现的三艘船只并没有悬挂能表明身份的旗帜,而这里又靠近明州水师驻地,所以才有两艘海鹘船过来检查,以免是海盗。
在靠近倭国使团船只后,大唐的海鹘船上便有人示意三艘船停下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