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唐中兴 第923节

因为契丹的实力并不弱,别看常备军少,但可以动员的军队加起来可比西州回鹘还多。

那要开战,可就跟三征高句丽没什么区别了。

不过在跟契丹开战前,得把淮南这个不稳定因素给解决了。

。。。。。。

一大早,户部就被锦衣卫送来的十几个大箱子给惊呆了,而且这十几个箱子还是由锦衣卫指挥使李简亲自押送。

对于锦衣卫,户部的人不敢得罪,连忙去通报户部侍郎许佑孙。

许佑孙是中和五年(885年)的状元,如今是正四品上的户部侍郎。李泌如今是内阁大学士,所以大多数时候在大明宫的内阁当差,户部事务一般都是许佑孙这个户部侍郎在代为管理。

听到锦衣卫上门,许佑孙连忙小跑出来,看到李简连忙行礼,“不知李指挥使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还望见谅。”

“许侍郎,本使是奉圣上的命令把这三千斤银锭送到户部,签收一下吧!”李简淡淡道。

“三千斤银锭?”许佑孙一愣。

李简见对方不相信,当即吩咐手下的人把眼前的这些箱子打开,然后众人便看到一箱箱白银出现在眼前。

“每一枚银锭是一斤重,总共是三千枚,你们户部应该能核验银锭的真伪吧?”

“能,能!”许佑孙连忙回道。

户部就是跟钱打交道的,对于钱这些自然很熟悉。很快,许佑孙便吩咐下去,让人立即来核验这些银子是否是真的,数量可否有那么多。

当然这肯定有些费时间,不过户部必须仔细核验,不然出了事,相关的人都得倒霉,所以也不要怕繁琐。

趁着专业的人在核验银锭真伪和数量的时候,许佑孙则是请李简到里间用茶,顺便问问一些情况。

“敢问李指挥使,这银锭是怎么回事?为何圣上要令锦衣卫送到户部?”

“这是从倭人那里所得,具体的就别再问了,李大学士知道!”李简淡淡道。

“倭人?”许佑孙眉头一皱,旁边的人则是伺机提醒了他。

听到手下人的提醒,许佑孙才知道怎么回事。

虽然心中有些疑惑,但在银锭检查无误后,许佑孙便收了下这一批银锭,然后放到国库。

具体怎么回事,他还得向李泌汇报。

第858章 韩寇为祸(一)

“大学士,刚刚锦衣卫指挥使李简送来三千斤银锭,说是圣上让锦衣卫送到户部,还说大学士知道,下官有些不解,特来询问。”

大明宫,内阁,许佑孙恭恭敬敬地站在李泌面前。

李泌听闻,放下手中的折子,“你如何处理的?”

“下官让人清点后,却是三千斤无误,便收入了国库。”许佑孙回道。

“那就行了。这件事,今日圣上也派人知会过本官。”李泌点了点头。

“大学士,锦衣卫说这是倭人而来。倭人这些年并未派遣唐使,也不是我大唐属国,怎么会有三千斤银锭送来?看那手法,还是锦衣卫自行熔炼而成的。

下官有些不解!”许佑孙道。

“自然不是倭人上贡得来的,这是水师和锦衣卫在倭人那里开采的。圣上已经说了,以后从倭人那里开采的金银,金锭全部充入皇室内库,银锭则是皇室内库和国库各一半。”李泌解释道。

“水师在倭人的国度开采的?难道倭人会允许水师开采金银。。。”许佑孙很快反应过来,不可思议地看着李泌,“大学士,水师不会是。。。”

李泌点了点头,“圣上直接下的旨,没有通过内阁。”

“可这也太。。。”许佑孙觉得有些不妥,“这南诏和西域的战事才刚刚结束,就算是如今国库充裕,也经不起圣上这么穷兵赎武啊!”

“所以圣上不是让水师和锦衣卫把银锭分了一半给国库吗?这不就是提前把军费给了?”李泌倒是没太惊讶,对于圣上的野心,他还是知道的。

这位圣上可是想着超过太宗、玄宗这些先辈帝王,自然不会满足现状的。

也不知道圣上从哪里知道倭人国度产金银,于是就有了这些事。

“可这三千斤银锭也不够啊?若是远征倭国,耗费恐得上百万贯,若是无法一举攻占,所需耗费更大。”许佑孙担忧道。

“你知道今年锦衣卫从倭人国度运回多少金银吗?”李泌说道。

“下官不知。”

“从倭人那里一共运回三百斤金锭,一万五千斤银锭;从新罗一共运回一百斤金锭,一千三百斤银锭;从金州运回两千三百斤金锭,七千斤银锭;东宁州运回八百斤金锭,三百斤银锭。

这个数量如何?”李泌笑着问道。

“这么多?”许佑孙一愣,“怎么户部之前一直没有看到这些?”

不管金锭,仅这四个地方在乾宁十三年运回的银锭就有两万三千多斤,总共价值三十多万贯。

可这么大一笔银子,户部好像就看到今日送来的三千斤,其他的都没影子。

倒不是户部没银子,朝廷有官营的机构,专门开采金银矿。虽说官银机构开采的银矿比这稍多点,但多不了多少啊。

“因为除了今日这三千斤,其他的都进了皇室内库。”李泌说道。

“为什么下官不知道这事?”

“你不知道的事情多了,这些事情都是水师和锦衣卫在负责,若不是本官是户部尚书,还是内阁大学士,也不一定知道这个。

银锭的事情就别管了,收入国库就是。

据圣上的意思,明年可能倭人那边的银子产量可能会翻倍,甚至更多,到时候会按照国库和内库五五分。”

李泌也怕这个副手胡乱过问,算是友情提醒一下,来了户部,有些事情知道就行了,别过问太多。

“是,下官明白!”

李晔倒不怕户部会反对,现在这三千斤银锭只是开始,要知道倭人历史上一年最多可以产银两百吨,这是什么概念?

首节 上一节 923/9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