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劳作的时间为期三天:第一天,要找一家正在收割豆子的农家帮助他们收割豆子;第二天,帮助农家耕地;第三天,帮助农家播种冬小麦。
赵俊生和花木兰带着两个孩子落脚的农家是一对三十几岁的中年夫妻,膝下有四个孩子,最大的是一个男孩,已经有十六岁,小的才三岁,上面还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母,这年头五十多岁看上去比后世的七十岁还要老。
常年的劳作让这对夫妻脸色黝黑,但他们干活时动作麻利,就算赵俊生和花木兰这两个常年练武的人也不一定能比得过他们。
干农活是一个耐力活,可不是像跑百米比赛十几秒就跑完了,收割豆子是用镰刀,一手抓住豆子桔杆,一手拿镰刀砍断根部,堆起来一堆才能起身休息片刻,否则中间始终处于弯腰状态,时间
长了,腰酸背痛。
砍断的黄豆桔杆堆积一堆之后用草绳捆起来扎紧,有了四个或六个就凑成一担挑走。
这家男人叫黄树,花木兰和妇人黄李氏以及她的大儿子小黄负责砍黄豆桔柑,而赵俊生和黄树负责捆扎和挑回家。
赵俊生和黄树各挑着一担黄豆桔杆往家中走,天气太热了,两人又挑着重担,疾步如风,途中二人都汗流浃背。
赵俊生虽然武艺高强,力气也大,可干农活是一个持久耐力活,挑一担重达两百斤的黄豆走上几里路可不是那么轻松,不会省力,力气白白浪费了还累得不行。
三十多岁的黄树是一个干农活的老手,他的力气只相当于一个正常的壮年,在力量上远不如赵俊生,可挑着两百斤的担子走得比赵俊生还快,还要稳,这胆子压在赵俊生身上行走时上下起伏,而压在他身上行走时却平稳如一条直线,担子的重心始终在同一高度线上,这就是老手和生手的区别。
走了两趟之后,赵俊生也有了一些经验,挑着担子行走时尽量不让它上下起伏,保持重心始终在一条水平线,如此这般整个人就会轻松很多。
“老黄,你家老大走这么大了,你是十几岁成的亲啊?”赵俊生挑着担子跟在黄树身后问道。
黄树一边走一边笑着说:“回大王的话,草民是十七岁成的亲。俺们家里穷,也没女方看得上,一直拖到十七岁才被孩儿他外公看上,草民记得那还是一次连续好几天下了一场大雨,阿爷拿着渔网在河里打了五百多斤鱼卖掉才凑足了聘礼钱并把房子修了一番!”
赵俊生问:“你们这儿男子一般成亲都在十几岁?”
“家中富裕的男丁一般在十二三岁就讨了媳妇儿,家里穷的,一辈子打光棍的也不少,不过这年头常年打仗,男丁少,女娃多,只要不是穷得连衣裳和茅草房都没有,只要不懒,男丁要讨上媳妇也不是很难!”
赵俊生惊着了:“十二三岁就讨媳妇儿?这么小能懂啥?”
黄树笑了:“长到一定岁数自然就懂了,有的有大人教,咱乡下孩子懂事得早。不过女子成亲一般要到十五岁及笄才行,所以我们这儿的妻子比丈夫要大几岁”。
懂事得早,赵俊生可以理解,至于有大人教,赵俊生只能表示无语,十二三岁就成亲要养家糊口,这简直是摧残儿童的心理和身体。
赵俊生转移话题:“你们家有多少地?”
“一共有二十亩。有十三亩是前几天官府没收了鲜卑人的田地分给草民的,还有十五亩是草民自己开荒开出来,其实这周围还有很多荒地,一是距离太远,二是我们家只有三个劳力,种不过来,所以就没再开荒了!”
赵俊生问:“种出来的粮食够吃吗?养活一家还能有多少盈余?”
“自然是够吃的,现在根据官府传授采用了精耕细作之法,若不是灾荒之年,一般产量都比从前高了不少,每亩可高出一百多斤!这些田地所产出足够草民一家吃饱了,盈余部分还能给一家人添置衣裳,一个月能吃一顿肉,到了农闲时节还能去打鱼、砍柴,除了从官府借来的马和牛羊之外,家里还养了两头猪,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都是大王仁德,我等草民才有这等好日子过啊!”
两人各挑着一担黄豆桔柑在黄树家门前的禾场上停下,把黄豆桔杆铺开放太阳底下暴晒,要把黄豆桔杆和豆角壳晒得干枯。
除了种植麦子和大豆之外,黄树家还种植了粟米和黍米,这两种农作物都是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都比较耐干旱,而且不宜接连种植,容易长野生种、病虫害。
黄豆收割起来要晒两天,铺开之后就不用管它了。
次日,花木兰继续与黄李氏及大儿子收割黄豆,赵俊生和黄树耕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牛和马,两人一人用牛,一人用马,分别套上铁犁耕地。
此时北方人使用的是最近才发明的蔚犁,这种犁要比长直辕犁便利。
赵俊生和花木兰忙得大汗淋漓,那些随行的大臣官吏们不好闲着,却因为从未做过这些事情,常常闹出笑话。
赵俊生看着崔浩拿着一把镰刀有气无力的砍着黄豆桔梗,累得脸色苍白,汗如雨下,忍不住问道:“崔卿,这干农活的滋味如何?”
崔浩出声世家,哪里干过这样的重体力活,连续两天已经搞得他腰酸背痛,筋疲力尽,加上天气又炎热,他年纪又有些大了,真是吃不消。
此时听了赵俊生的问话,不得不实话实说:“大王,如今臣方知农人之辛劳、困苦,这吃到嘴里的食物来之不易啊!”
赵俊生笑了笑,对站在田埂上一旁玩耍的儿子赵东招手:“儿子,过来!”
赵东迈着小短腿跑过来问:“父王,叫孩儿何事?”
赵俊生:“今日父王教你一首诗,你可要记牢,听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666章 做豆腐和变废为宝
随行官员们立马大拍马屁:“好诗,好诗啊,大王真是好才情!”
赵俊生听得一脸要便秘的模样,怎么听着听着就想起了那句歧义词呢?
用牛耕田看似简单,实际上也不是那么容易,赵俊生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什么人都干得好的,至少第一次绝对不容易做好。
首先,牛不是那么听话,你得弄清楚它的脾气,平时它走路就不快,拉犁时就更慢,不能总是用鞭子抽打,把它打急了它是会发飙的。
其次,要掌握好耕田的速度,牛走快了也会累,耕不了多久就要停下来休息,在一个适当的速度下,牛拉犁的时间能更长,有时它会停下来稍稍休息片刻,这个时候不能急着驱赶,等它休息两三分钟再驱赶。
牛的脾气是很犟的,若耕田的人也跟着犟,这田是铁定都耕不了了,掌握了它的脾气才能让它老老实实拉犁耕田。
赵俊生足足用了一个时辰才掌握耕田的方法,才能让牛心甘情愿拉着犁向前匀速前进。
耕了两个小时左右,赵俊生感觉耕牛有些累了,停下来叫人打来一盆水和一捆青草,牛吃了青草、喝了水,在进食和河水的过程休息,又恢复了体力和精神,耕田的速度更快了一些。
一天下来,赵俊生耕了四亩地,比黄树还多耕一亩。
傍晚回到黄树家中,黄树的老娘已经做好了饭。
随行的官员和兵将们自有吃饭的地方,赵俊生也不管他们,和花木兰带着儿女跟着黄家一起进餐。
赵俊生在桌子便坐下,看见桌子上的几盘菜肴中有一碗白色片状汤,汤中还有一些菜叶,看上去似乎像豆腐,却又与后世的豆腐有所区别。
“这是?”
黄李氏说:“这是豆腐,想必大王和王妃没吃过这等贱民才吃的食物吧?”
据说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赵俊生自从来到这个世界这么长时间还真没吃过豆腐,毕竟此时的豆腐在凝固型和口感上远不如后世,因此没有成为烹调的主流。
赵俊生拿起竹筷夹了一片放在嘴里吃着,口感的确是比较差,难怪此时的豆腐还能成为烹调主流,他问黄老婆子:“老夫人,您这豆腐是用黄豆泡发之后磨成豆汁,然后用纱布包裹豆汁,压上重物让豆浆流出来,再在豆浆中点了盐卤,是这种做法吧?”
黄老婆子惊异道:“正是如此,却不想大王也懂制作豆腐!”
赵俊生笑着说:“孤猜老夫人肯定没有把豆浆加热,而是直接在凉的豆浆里点了盐卤,可对否?”
黄老婆子疑惑道:“豆腐不都是这么做的么?为何还要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