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第371节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比较形象的道出明末良民想要生存何其艰辛!

摊上了成千上万大军过路的大事,孙、刘两家族老们人人唉声叹气,一个个都认为天道不公,孙刘庄里由于流民不断本来就难以为继的几千人往后的生计恐怕会日渐艰难。

躲着也不是个事啊!最后是刘族长自告奋勇带了几十个族人套上几架大车赶着几口猪,十几只羊和几十石麦子去明军营地劳军,期望统兵的长官、老爷们能够高抬贵手。

带队的刘族长战战兢兢来到正在离庄子二三里处安营扎寨的“红旗军”宿营地之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他们发现这里的官军和气得很,没有人横眉立目,也没有人对他们出言恐吓,得知是乡老带着猪羊、粮食主动来劳军,一个巡营的将领立刻表示感谢,并且派一队人马送他们去中军见东平侯。

第四百九十五章:宁死不从贼

听说来的主将居然是位侯爷,刘族长腿一软吓得差一点趴下,还好他家五小眼明手快,一把抱住他在避免了尴尬。

刘族长带着颤抖的声音小声对身边的人道:“看来孙刘庄难逃此次劫难了,以前来个千总、把总咱们都得脱层皮,今日居然是当朝侯爷带了这许多兵来此,我们今晚说不定就回不了庄子。”

刘家五小孔武有力,乃是壮丁武装的头目之一,他恶狠狠道:“侯爷怎么了,他也得讲理,该咱们的税赋、捐献也得有个数,真的交不起他们又待如何?非得逼得咱们孙刘庄几千人也杀官造反?”

刘族长顿时气炸了肺,一拐棍抽在儿子大腿上,骂道:“我等皆是良善人家耕读持家,哪怕饿死也不能行不义之事,更加不能从贼,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五小很明显不服气,但是父亲的积威还是让他乖乖的闭了嘴。

刘家二小很明显是个读书人,他道:“父亲、五弟无需多虑,你们难道没看见那迎风招展的一面面红旗吗?我猜想这彪人马有可能就是传说中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的‘红旗军’。”

刘族长觉得不可置信,他疑惑道:“天底下还有不祸害老百姓的军队?他们所需的钱粮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刘二小道:“这我就不清楚了,总而言之‘红旗军’名声好得很。现在咱们也看到了那些当兵的,你们没觉得与众不同吗?”

刘五小道:“绝对与众不同,他们的战马一匹匹都壮硕得如同牛犊子。”这下子能骑射爱好马,此时瞧见了不少健硕的阿拉伯战马,眼睛都直了。

刘二小道:“你就知道看马,就没发现那些官军一脸和气,没发现他们军容整齐盔甲明亮,很明显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强军劲旅。大凡这样的队伍都不肯过多骚扰地方坏了名头。”

刘族长听到儿子如此说浑浊的老眼有了光泽,他点头道:“饶是如此,想当年为父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戚家军,那些当兵的走到哪儿都受到老百姓欢迎,从来没听说过戚家军骚扰地方。

唉!可惜世风日下,当下的官军已经是一代不如一代喽!”

刘二小道:“传闻‘红旗军’的纪律不亚于戚家军,他们非但不会骚扰老百姓,还会给予老百姓帮助,父亲如果不信待会儿就会看到了。”

刘族长一行没见着东平侯,见到了拥有从三品衘的宣传队主官刘在旗,他乐呵呵收下了猪羊和粮食,表示感谢后还了礼。

礼物的价值大体跟刘族长送来的东西相等,那是海鱼罐头、食盐和醉不死系列白酒。

黄汉没有刻意贩卖私盐,但是体系内需要的盐大部分是用海船直接从盐场购买,基本上都是比成本价高一成而已。

盐场的盐户、盐丁日子苦不堪言,达官贵人通过垄断食盐贸易和走私赚得黑了心,起早贪黑的盐户穷得劳作之时裤子都舍不得穿。

盐户手里有能换回钱粮的盐又待如何?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运出去形成销售,也不会有哪个得不到授权的商贾敢私自来盐场采买。

但是这些条条框框根本挡不住黄汉,“红旗军”水营直接去盐场给予公道价格购买食盐走海路运回,盐丁们欢欣鼓舞盐商们无可奈何。

因为当下没有哪一路盐商敢得罪“日月海运”敢得罪“红旗军”,否则后果很严重,他们从海上运输的所有货物包括海船都会消失。

“红旗军”拿下金州得了旅顺口之后也安排了少量食盐生产,目前占体系内总销量的三成,因为腌制海产品盐的用量很大,七成还是选择直接去大明官办盐场采购。

黄汉不准备发展盐业,因为无论晒盐、煮盐都是劳动密集型,需要太多劳动力,而且这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食盐又不是短缺商品,大明各大盐场生产的食盐足够需要。

内地盐贵,不是这东西值钱,更加不是物以稀为贵,而是税赋太高。

盐的利益牵动到皇帝,牵涉了太多朝廷大员、勋贵,黄汉不屑于为了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利益公然挑衅皇权和臣权,也不屑于在升斗小民头上刮一把。

大练钢铁、生产猛火油灯、抽水马桶、瓷砖、水泥、玻璃、座钟等等,用这些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大赚地主老财达官贵人的银子才是必由之路。

“红旗军”进入内地携带了不少食盐,关键时刻这东西比银子都好使,送了几石盐给了孙刘庄来劳军的人,他们一个个都觉得捡了大便宜就可见一斑。

官军的如此举动把刘族长激动得老泪纵横,他记住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红旗军”,认识了飘扬的一面面鲜红的大旗,也把这支人马的装束记在心里。

刘在旗干脆带着四个随从跟着刘族长一行来到庄子里商议大事。

他当着两个族长和来瞧热闹的诸多族人的面把当下的形势讲了一遍,告诉孙刘庄的老少妇孺们,如今的流寇的力量今非昔比,靠不足一千青壮编练的壮丁根本守不住庄子。

如今一心为国为民的平辽将军东平侯看上了这里,准备派遣几百总步兵驻防孙刘庄,目的就是暂时接纳缺衣少食的流民,防止他们被裹挟成为流寇。

用不着孙刘庄花一粒粮食,所有的消耗都是“红旗军”承担。

流民也不用进入孙刘庄,就在大军现在的营地落脚即可,等到聚集到了两千人以上就会有“红旗军”组织他们一直往东去天津卫乘船出海赶去辽西屯田。

但是“红旗军”要在庄子内存放粮食和军需,如果遭遇大股流寇攻击,“红旗军”才会把已经甄别过的流民暂时放入庄子躲避。

刘在旗跟两个族长和十几个族老采用协商的语气交流,告诉他们如今“红旗军”打得鞑子土崩瓦解,打得建奴退避三舍。

辽西走廊和燕山范围大小盆地有上千万亩良田、山地可以安心耕种,并且把待遇和赔偿制度讲明白了。

第四百九十六章:故土难离

“红旗军”经常上朝廷邸报,拥有生员功名的族老都有耳闻,听说是东平侯准备借用庄子做善事都满口答应。

一身从三品武官常服的刘在旗拍胸脯保证,留守的“红旗军”会协助庄子上的壮丁坚守孙刘庄。

还可以从流民青壮年中挑选不少人协防,真的有上万流寇来犯也保证他们铩羽而归。

这个时候要粮食就是要了孙刘庄老小的命,“红旗军”不仅仅不要一粒米还准备在庄子里存储粮食,还派几百人守卫庄子。

遇上这样的好事使得这段时间每天担惊受怕的族长、族老们都乐开了花,他们人人都觉得因祸得福。

其实用不着刘在旗介绍,孙刘庄的大部分人都从不间断逃难的乞讨者口中知道流寇已经成了气候,连下不少县城、州城。

他们这个简陋庄子的寨墙只不过两丈高五尺宽而已,连包砖都没有,虽然这两年坚持修补没有缺口,但是远远不如县城坚固。

如果流寇看上了这里出动成千上万人来攻打,以孙刘庄能够组织的人手恐怕根本守不住。

多了几百正规军,再多出几百上千壮劳力参与守卫,真的具备了应对上万流寇攻打的能力。

况且族老们心知肚明,如此强悍的大军看上了哪里还不是手到擒来,孙刘庄有说不的底气吗?

人家“红旗军”没有付诸武力,派来大官来柔声细语的协商已经给足了族人面子,一群族老最后当然是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首节 上一节 371/7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