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526节

兵部为驿站的最高直属管理机构,兵部驾部郎中负责全国驿站的管理,也是其最高直属管理机关,全面管理驿站的日常事务。

包括驿站设置、驿站政令的颁布和实施、驿站车马和人员的管理以及交通所需车、马等的管理等。

“邦国之舆辇、车乘,及天下之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之簿籍,辨其出入阑逸之政令,司其名数”。

相当于国防部把交通部该干的事儿给干了。

而崇祯皇帝在去陕西之前就已经将之拆分成了两部分,在崇祯皇帝看来,民用的那部分应该划给户部来管理,可是现在还是在兵部的管理之下。

兵部没干自己该干的事儿,户部的事儿也基本上是杂乱无章。

而如今,自己所布下的局已经初步的看到了效果了,动一动朝廷的架构,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中的事儿了。

没错,整个大明的人,从文武百官到百姓,都以为崇祯皇帝想一出是一出,什么事儿都由着性子来。

可是实际上,崇祯皇帝从头到尾就只关注了两件事儿。

一是财政,二是军权。

军权更在财政之前。有了军权,其他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所以崇祯皇帝的内阁成员,还有六部尚书,都被召到了平台。

吩咐完给诸位大臣们搬来凳子之后,崇祯皇帝就先开口了:“朕今日去了城外,看了火车的第一次运行。不知道诸位可有去看过的?”

工部尚书薛凤翔道:“启奏陛下,臣去看过了。”

户部尚书郭允厚,还有兵部尚书崔呈秀,外加上内阁的诸位阁老,都表示自己也去看过了。

等到众人的话音落下去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火车一天的运载能力极大,但是需要的调试,线路安排,也是极为麻烦,故而,朕欲新立一部,专管铁路相关之事。”

来宗道躬身道:“启奏陛下,自古来皆是六部,铁路之事,划归户部可也?”

崇祯皇帝笑道:“那就再增一部吧。户部之事本就繁多,天下道路之事还没有与工部纠扯明白,再加上这铁路之事,恐怕更为难罢。”

郭允厚躬身道:“陛下英明。”

这就是赤裸裸的跟来宗道唱反调了。

你来宗道是内阁的阁老没错,可也不是首辅,更管不到我户部,站着说话不要疼,把这铁路的事儿塞到户部来你想干什么?

是不是想让我老郭头上跟老薛一样变得绿油油的?

当真是可忍孰不可忍!

崇祯皇帝笑道:“朕打算好好梳理一番六部,然后划分出一个交通部,专管天下道路交通;还有一个铁道路,专管天下铁路。”

刚才还要七部,这会儿变成八部了。

您老人家是要把佛教的八部天龙给凑齐了么?

众臣心中虽然吐槽不断,但是却也有些无可奈何的意思。

实在是崇祯皇帝现在跟其他的那些个皇帝都不太一样——砍起人来的狠劲儿直追太祖高皇帝和永乐皇帝。

但是不要脸的劲儿上来了,估计只有老刘家的那几个能比一比,剩下的谁也不行。

最主要的还是他手里的刀子太硬,这个是最吓人的。

温体仁一瞧来宗道根本就搞不到点子上面,干脆自己躬身道:“陛下,若是另设交通部,则兵部之驿站归之管理?

至于铁道部,臣以为倒没有多大的必要,实在是铁路就只有京师至通州和南直隶的两条线路,而且目前还在修建之中,另设一部,实无必要。”

崇祯皇帝笑道:“那这铁路之事由内阁来处置如何?”

温体仁脸色不变,语气却变了:“不过,考虑到以后还有其他的地方需要修建铁路,另设一部以辖之,也无不可。陛下高瞻远瞩,臣不及也。”

其他的内阁阁佬和六部尚书再看向温体仁的时候,已经有着高山仰止之感。

实在是太不要脸了,拍马屁换口风的速度之快,天下间无人能及!

崔呈秀也拱手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另设交通部和铁道部实在是必要之事。

驿站原本为传递军情,转运军用物资,故而由兵部辖之。

然则驿站现在已然一分为二,一部分专司世间和朝廷官员之用,与军伍之事实无半分干系,本就不宜由兵部辖之。”

崔呈秀也早就感觉不满了。

实际上,现在的六部大佬们,各自都有各自的不满。

若说是换了其他的皇帝,那么谁也不嫌自己手中的权利多。

可是跟着崇祯皇帝这样儿的,自己有多大的肚量就吃多少饭才是最稳妥的,没完没了的往自己手里面揽事儿,揽来的很可能不是赏赐,也不是各种各样儿的好处。

很有可能是砍掉自己脑袋的刀。

所以崔呈秀觉得自己现在兵部的事儿已经够多了,所以这民用的驿站趁早推出去是好事儿。

然后摆在众人而前的是崇祯皇帝新扔出来的问题:“这两部的尚书人先,由众卿举荐。”

温体仁脑子里面首先出来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张瑞图。

这家伙是跟着施凤来一样儿,挂着礼部尚书的名头被提拔进内阁的。

关键是,他的这个礼部尚书就是个虚衔,不是实打实的礼部尚书。

孟绍虞才是真正的礼部尚书。

而张瑞图又是坚定的阉党份子,对于崇祯皇帝可谓是忠心耿耿,把这家伙弄成一部尚书,妥妥的没有问题。

剩下一个,最合适的应该是顾秉谦。

这家伙现在挂着一个吏部尚书的头衔,领建极殿大学士,不管是能力还是人脉各方面来看,都是足够的。

而且顾秉谦同样是阉党份子,对于崇祯皇帝的指示向来是揣摩之后再揣摩,争取一次性执行到位。

首节 上一节 526/12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