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崇祯皇帝不去,那到是简单很多,直接把这些个使节扔到登莱就算是齐活了。
但是只在后世的电视节目或者电影里面才看过海军发射导弹镜头的崇祯皇帝现在有机会亲眼看一看属于自己的海军实弹演习,那还能忍的住?
哪怕发射的只是炮弹,导弹这种东西连概念都没有也无所谓,反正都是点火,发射,爆炸,然后努力的向着核平全世界的目标进发嘛。
现在有的看就很好了,不能要求太多。
崇祯皇帝是一定要去的。而崇祯皇帝要去,使节们就必须先来京城拜见崇祯皇帝——这也是礼节。
哪怕是崇祯皇帝再怎么不情愿,在这个事情也不太可能拧得过礼部的那些老头子们。
而且这事儿就算是可着劲的折腾,也不过是折腾的那些蕃国使节,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情。
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就更不可能在意了。
想了想,崇祯皇帝便吩咐道:“就定于崇祯三年四月初一。”
如果说是崇祯元年以前,甚至于崇祯二年以前,崇祯皇帝的这个要求,张惟贤打死都不敢答应。
没别的,卫所士卒除了正常的操练之外,还要种庄稼——四月份正是春耕时节,这时候不去种地却跑去搞什么军事演习?
脑袋坏掉了吧?
只是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就定下了规矩,卫所士卒不许再耕种,而是成为职业军人。
至于所有不适合再上战阵的士卒,则一律就地转职为农垦兵团,除了简单的军阵操练外,不需要像职业军人一般再从事大量的军事训练。
再加上张惟贤又不是个蠢蛋,明显的就发现了其中的好处,自然也就乐意在五军都督府的框架之下推行。
到了现在为止,大明的卫所士卒已经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个派系。
一部分是以新军和京营为主体骨干的纯职业军人,战争机器,除了操刀子杀人和报效皇帝以后,他们不需要再理会任何其他的事情。
而另一部分则是经过筛选后裁汰下来成为农垦军团的士卒。
至于筛选标准,其实在后世看来就很有些无戏的标准。
一个是身体条件。
比如有残疾的,身高不够,力气不够,还有些年龄超过了四十岁的,统统都算是身体条件不合格;
另一个是思想条件。
比如脑袋里光想着自己的事儿,没有勇气在战场上替崇祯皇帝去死的,统统算是思想条件不合格。
这些人统统进入家垦军团。
这么一来,既保证了正规军的强大战力,又保证了被裁汰的士卒不至于在离开了军伍之后无法适应正常人的社会生活。
崇祯皇帝可是知道,哪怕是后世有着心理医生的存在,上过战场的人跟普通的百姓那就完全是两个概念。
至于是战场应激反应,还是战争心理创伤,崇祯皇帝不懂。
但是光老美那边传出来的消息就足够让人心惊的了。
而且不光是老美,崇祯皇帝自己身边也有一个这样儿的人。
那是一个上过朝鲜战场上的老兵,按照辈份,崇祯皇帝还要称呼他一声太爷爷。
这位老兵看人的眼神很奇怪,从来就不是正眼看人,或者说正眼看人的时候很少。
向来都是微微歪着脑袋,一只眼睛微微的眯着。
就像是在挑哪里是要害好下手,或者是在用一杆并不存在的步枪瞄着人的脑袋一般。
就连那些开着小轿车去村子里看望老人的领导们下车时,老人看向他们的动作都是一模一样的。
甚至于有几次,崇祯皇帝从老人那略显浑浊的眼睛里看到了一道精光闪过。
老人还活着时,崇祯皇帝还比较小,对于这些并不太明白。
直到长大以后,崇祯皇帝才听着老一辈的人说起来这位老人的故事,也知道了这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老人到底有多么可怕。
在老人刚刚回到村子的时候,其实所有人都挺开心,也很欢迎他的回来。
但是时间不长,一切就变了个味道。
老人依旧是那个老人,村民也依旧是那些村民,但是双方的关系却变得极为微妙。
第四百零三章 谁敢跳就摁死
上过战场上的老人到底杀过多少敌军的士兵,这个事儿谁也不知道。
但是能带着二等功回来,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证明了。
而按照解放军的纪律条令,想要立下一等功需要什么条件?
战斗中英勇顽强,坚决执行命令,模范遵守战场纪律,完成作战任务成绩突出,或者主动掩护、抢救战友,事迹突出,有较大贡献的,可以记三等功;功绩显著,有重要贡献的,可以记二等功;功绩卓著,有重大贡献的,可以记一等功。
这个一等功的条件看起来是不是没什么特别的?
确实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先看看三等功的条件再看看二等功,还会觉得一等功很容易么?
而且,一等功必须要经过军委的审批才可以。也就是说,二等功已经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了。
老人回来后,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很平淡,但是在一次遇到小偷的时候,终于还是出问题了。
拿着匕首的小偷被老人打断了六条腿。
因为小偷有三个。
老人并没有什么事,只是和村子里乡亲们的关系变得有些尴尬起来——这三个小偷好死不死的,也是村子里的。
直到长大了以后,崇祯皇帝才算是知道老人的反应是怎么回事儿。
老人是从战场上面下来后就直接复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