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皇帝 第51节

  符昭信,刘延钦,赵匡胤,高怀德,他们一溜烟儿找到了军营,却没有发现叶华,一直找到了后面,才看到叶华跟一群工匠,围着几口铁锅忙碌。

  大冷的天,每个人都赤着膊,灶膛炉火烧得旺旺的,锅里还冒着热气。有工匠负责将牛筋洗净切碎,扔到锅里,加满了水,大火猛烧。

  王廷义看得笑了,“嘿嘿,有牛蹄筋吃,给我一盆!”

  “我给你一拳头!”刘延钦受不了这个笨蛋了,怒骂道:“你没看出来,这是在熬胶!”

  “熬胶,什么胶?”

  他们俩吵闹着,赵匡胤大步到了叶华面前,还没说话,叶华就抓起一根木棒,扔给了赵匡胤,“好好搅拌,别让锅糊了!”

  说完之后,叶华又冲着其他人道:“你们来的正好,那边有刚捞上来的鱼,把鱼鳔给我取出来,洗干净了,熬胶!”

  几个家伙一听,瞬间脸都绿了,叶华可不管,“大敌当前,女人要当男人用,男人要当牲口用,所以……都给我干活!谁也别想闲着!”

  

第89章 千里冰封

  

  一条十几斤重的黄河鱼,最值钱的不是鲜嫩的肉,也不是丰美的油脂,而是那个充满了气体的鱼鳔。

  忍着腥臭,将鱼鳔取出,洗净切碎,扔到锅里,不间断煮一天一夜,加入少量的生石灰,就能得到一种十分宝贵的战略物资——鱼胶!

  在没有化学工业之前,聪明的老祖先用动物的皮腱熬制成天然的动物胶,动物胶的用处非常广泛,比如用驴皮熬出来的叫阿胶,是补血的佳品,制作成块的墨也需要动物胶,还有家具啊,书籍啊,画作啊,全都离不开。

  而在众多的用途当中,首推的就是制造武器,尤其是弓弩,为了增加射程,弓臂要用到木材,筋,角等等材料,而将这些材料黏合在一起的就是各种胶,根据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记载:“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制造弓弩,最好的胶就是鱼胶,凡是受力的部位,都需要用鱼胶黏合。

  几个倒霉蛋被叶华分配,干的就是这个活儿。

  刘延钦欲哭无泪,王廷义皱着眉头,简直要哭了,符昭信用力戳着鱼肚子,仿佛是戳叶华一般!

  臭小子,等着的,老子一定要跟你算账。

  连着杀了十几条鱼,符昭信实在是受不了了,扭头出去,想要透透气,可寒风一吹,身上的鱼腥味更加刺鼻,简直要晕倒了。

  符昭信无奈,只能垂头丧气,回到了帐篷。

  他低头看去,突然大吃一惊,原来在高怀德的面前,死鱼堆成了小山,这位刀法纯熟,轻轻一挥,就把肚子剖开,然后伸手,麻利地掏出内脏,将鱼鳔揪下,其余的肠子扔掉,等他处理完,鱼还没有死,绝望地张着大嘴,瞪着死鱼眼,不时抽动,看得符昭信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难怪说君子远庖厨,的确有点接受不了!

  “我说高兄,你好歹也是世家子弟,怎么杀鱼杀得这么熟练,练过?”

  高怀德头也不抬,只是默默点头。

  “这,这算什么爱好,你爹不管?”

  这时候赵匡胤抽空喝水,凑了过来,“就是高使君让他做的。”

  “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赵匡胤捅了一下高怀德,赞道:“他的箭术了得,能百步穿杨,用的那张弓,就是亲手做的,每一道工序都清清楚楚,每一种原料都是自己选的,对吧?”

  高怀德还是没说话,默认了大舅哥的解释。

  符昭信摇头晃脑,实在是接受不了,想要好弓,买一张就是了,何必这么麻烦,怪,太怪了!

  突然他想起一事,惊呼道:“高兄,这么说你会做弓了?”

  他这么一说,刘延钦和王廷义也把手里的刀扔了,一起凑过来。

  “给我们说说,要怎么弄?”刘延钦兴奋道:“你看要几天才能做好,我也想要一张亲手做的弓,用着一定顺!”

  王廷义拼命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

  高怀德终于抬头了,扫了一眼,然后又闷声不语,只是继续杀鱼!

  什么态度啊?

  几个人都怒了,这时候叶华出现在了他们背后,“都不干活,小心我记你们旷工,今天晚上没饭吃!”

  刘延钦干脆破罐子破摔,“记就记,我们正商量着怎么制作一张弓呢,是吧?”

  这一次高怀德终于放下了手里的刀,闷声道:“做不成的!”

  “什么,什么意思?”

  高怀德认真解释道:“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等六料为主,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待到寒冬之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高怀德还是个技术宅,把工艺说得清清楚楚,可大家却没有多少兴趣,他们只想知道,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做好一张弓!

  “如果材料齐备,需要三年!”

  “三,三年?不是三天!”刘延钦第一个炸毛了,“叶使君,契丹大兵都动了,你才让我熬胶制弓,做出来还有什么用?”

  符昭信也黑了脸,他瞪着高怀德,“你怎么不早说,你要是早点说,我们用得着费力气吗?”

  高怀德依旧很认真,“我觉得使君不会白费力气的,而且你们学学杀鱼熬胶,也没什么不好!”

  “你!”

  要不是高怀德功夫好,他们真想把他按在地上,狠狠胖揍一顿。

  没法拿高怀德撒气,就只能找叶华了,他们气鼓鼓的,抱着肩膀,一副不给个解释,就跟你没完的架势!

  叶华冷笑两声,你们的老子我都不怕,更不用说你们了!

  “来人,把东西推上来!”

  伴随着叶华的手势,有工匠推来了两架床子弩,摆在大家伙的面前,让他们看着,然后叶华说出了自己的盘算。

  首先契丹和北汉联手来袭,麟州的情况很不乐观,叶华觉得没必要以卵击石,放弃麟州,把军民百姓撤回去,没什么不妥的,而且杨家已经同意,老弱妇孺都上路走了。

  “虽然准备放弃麟州,可也不能白白交出来,以我的推测,契丹和刘崇,他们的主力还是要放在晋州,或者河北一线,和王峻还有郭相公死磕。这样一来,攻打麟州的只能是偏师,人马不会太多。”

  符昭信认同叶华的判断,可他却不敢有半点乐观。

  “就算是偏师,也不是我们能对付的。要不了多久,黄河就会封冻,到时候契丹骑兵往来自如,麟州矮小,城池破损,稍微不慎,就会被打破。再说了,前两次战斗,留下了不少伤员,又要鼓动百姓南归,每个人都要带些粮食,麟州吃的也不多了……总而言之,我认为留在麟州,没什么意思了。”

  听完符昭信的吩咐,难得,其他人全都点头,包括高怀德在内,符昭信总算找到了一点受人尊敬的感觉。

  叶华没有驳斥,而是说道:“话虽然如此,但我总是不甘心,不过你们也别怕,我不会胡来的。”

  走到了床子弩的前面,叶华向他们了展示了改进的成果。

  前面提到,叶华把60架绞车弩改成了20架床子弩,这回连剩下的90架都改了,一共有50架床子弩。

  叶华还让工匠给床子弩加装了轮子,前面一对小轮,后面是马车用的大轮,小轮负责转向,大轮负责承重,和轮椅的结构差不多。

  野外的机动性非常不错,完全能跟得上骑兵大队。为了适应野战,叶华又把一些关键的部位给加强了。

  拆去了大弓,剩下的绞车弩还有一堆零件,叶华舍不得扔,他把军中用的强弓收集起来,重新组装,还真别说,又弄出了一批缩水版的绞车弩,射程只能达到300步,不过射速倒是提升了一截。

  “我们用床子弩攻击,以绞车弩自保,就算是和契丹骑兵遭遇,也有一战之力,你们觉得如何?”

  根据叶华的描述,大家很快想到了一个场景,他们在1000步之外发起攻击,恼怒的契丹人追来,他们从容撤退,一边跑,一边用绞车弩放风筝,让契丹人追也追不上,只能干瞪眼……妙,真是太妙了!

  符昭信长长出口气,如此猥琐的战法,也只有叶华能想得出来。

  “还等着干什么,熬胶,改装弩车啊!”

  一声怪叫,大家伙都撸起袖子,埋头干活……不知不觉,帐篷外面,浓云翻滚,一场暴雪,铺满了山川河谷,黄河冰封了……

  

第90章 袭扰战术

  

  大雪过后5天了,寒风凛冽,每天,都有人到黄河岸边查看,冰层越来越厚,足有二尺,别说是行人,就算是骑马,也能轻松穿行。

  保护麟州的屏障没了,所有人都不敢怠慢。

  叶华用五天,把弩箭改装完毕,由于时间仓促,只能用火盆制造一个高温的环境,加速鱼胶凝固,这么做或许会影响质量,却也顾不得了。

  事实上,每一个麟州百姓,都在和时间赛跑。

  妇人们,昼夜不停,蒸馒头,烙大饼,赶制衣物,男人们则是清点远行需要的物品,他们会拿着婆娘做的干粮,去找军汉,换取牛羊的皮,给孩子和老人取暖用,一些老人也会拿出珍藏一辈子的家底儿,购买一些肉食,幸好麟州的盐价便宜,用青盐腌好,随身携带,足够一路吃的。

  人们就像是蝗虫,扫荡一切有用的东西,就连熬胶剩下的筋头鱼肉,都被席卷一空。

  每天都有上千人,扶老携幼,赶着毛驴,或者推着小车,离开故乡。

  在出发之前,每个男人都会默默装一把土,小心翼翼,贴身收着,有了这把故乡的土,走千山万水都不怕了!

  麟州的百姓几乎全部走了,只剩下3000多杨家的部曲,再加上不到2000的叶华部下,这5000人,并肩作战,互相磨合,已经能够如臂指使。

  杨业,杨重勋,陈石,符昭信,赵匡胤,高怀德,刘延钦,王廷义,他们每人率领200名骑兵,趁着夜色,越过黄河,分头接应百姓。

  岚州、宪州、石州、甚至是汾州,成千上万的百姓全都动了起来。有的甚至整个村子,全家全族,一起奔向了黄河岸。

  多的队伍有几百人上千人,少的队伍也有几十人,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方向,但是目标都一样。

  在所有人群当中,都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要挨饿,晋阳一直留,想吃饱,东京有口锅”。

  即便是最白痴的人,也知道民谣的意思,开封的郭天子对百姓如何,大家只是耳闻,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刘崇更差了!

  自从刘崇登基,就没有好事情。

  先是征召民夫,接着又把田赋增加了三倍之多。

  为了打仗,还要求每家缴纳一张牛皮的税!

  老百姓简直欲哭无泪,都穷成什么样子了,要人皮有,要牛皮,没有!

  如果仅仅是横征暴敛,忍忍也就算了,还不至于背井离乡,可契丹人又来了,十万大军,所过之处,鸡犬不宁!

  秋收因为打仗耽误了,收回了的粮食不到一半,怎么供养契丹人,到时候还不是死路一条!

  就在百姓绝望的时候,有不少道士打扮的人出现在了各个村子,他们念着民谣儿歌,告诉大家,去麟州,去大周,就能活下来。

  渐渐的民谣流传开,百姓的心都活络了,与其等死,不如赌一把!

  这时候,越来越多的商人从麟州过来,也邀请大家一起过河。

  还有不时杀来的麟州兵马,把邻近黄河的村镇全都搬空了。

  一个个消息,冲击着麻木的百姓,就算再老实本分的人,被这顿棒子抽得也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暴雪初晴,黄河封冻,就像是一个信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麟州。

  百姓的举动,逃不过北汉的眼睛。

  事实上他们也早有觉察,可连续战败,让他们根本抽不出多少力量镇压,当看到数万百姓,全都逃跑的时候,再也不能装聋作哑了。

  刘承钧被惊动了,他气急败坏,上次被杨业射了一箭,后背受伤,还没有完全康复,也不得不出战。

  “杨家,我要把你们挨个剐了!”

  刘承钧发狠,用了一昼夜的时间,直扑黄河岸边,不管哪来的百姓,都要过黄河,只要守住黄河,这些乱民就别想逃跑!杨家也别想得逞!

  刘承钧能想到的事情,叶华自然也预料到了,他正带领着2000人,在等待着猎物上门。寒风中,叶华裹着厚厚的战袍,看起来魁梧了不少。

  虽然不是第一次上战场,但是他依旧手心冒汗,有些时候恐惧并不是坏事情,至少能让人更加小心谨慎。

  叶华撒出去人马小心打探消息,终于在午时左右,斥候报告,北汉人马就在20里外,正快速逼近。

  “备战!”

  叶华果断下令,士兵立刻忙碌起来。

  用床子弩作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首节 上一节 51/5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