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能臣 第857节

“先大将军病故之时,外有强敌压境,内部人心惶惶,袁氏危如累卵一般,为了挽救危局,三公子暂代大将军,实属迫不得已,并非有意为之!

废长立幼,有违礼法,河北文武们商定,有请大公子进邺城,接任大将军、冀州牧之位,重振袁氏的雄风,至于三公子吗,愿意退居林下,做一位富家翁足矣!”

王修三十多岁年纪,面白如玉,身材修长,生得一副好皮囊,乃是袁尚的心腹人,也是一名舌辩之士,极其善于蛊惑人心!

“哦显甫有意退位让贤,何不亲来青州大营,把大将军、冀州牧两颗金印送上,莫非抓在手中久了,舍不得放手吗?”

面对使者的敦请,袁潭端坐不动,还露出了讽刺之色,这种‘瞒天过海’的把戏,也就骗骗三岁小儿吧!

袁尚心狠手辣、利欲熏心,为了谋夺大将军之位,连亲生父亲都谋害了,又杀了无数的反对者,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他岂会轻易让位呢?

无非是释放烟雾,想把袁潭骗进邺城,而后伏兵四起、斩草除根,再收编青州人马,如此不用大动干戈,就能解决心腹大患,也算是一条妙计呢!

可惜的是,袁氏兄弟一脉相传,都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谋划敌人不咋样,算计起自家兄弟,智商立刻爆棚了,袁潭岂会轻易上当呢?

“三公子心怀愧疚,不敢与兄长相见,此时身穿单衣、披发赤足,跪在袁氏宗祠请罪,至于大将军、冀州牧两颗金印,大公子入城之后,立刻就饶命呀!”

王修口舌如簧,还想再忽悠下去,那知袁潭根本不听,随手招来几名武士,把他捆绑着压下去了,片刻之后,一颗血淋淋的人头送上,呲牙咧嘴,死不瞑目!

“鼓动唇舌之徒,也敢前来诓我,就用你的人头祭战旗吧,传令全军将士:身披素稿,回师邺城,讨伐弑父之贼!”

既然斩杀了使者,也就没有回旋余地了,曹军退到了黄河岸边,又交出了黎阳城,袁潭再无后顾之忧,干脆尽起本部人马,打出了讨伐袁尚的大旗!

为了代表正义性,青州兵马-高举白帆、身披白布,以挂孝讨贼的名义,一路杀回了邺城,就驻扎在漳水边上,做出攻城之势!

紧接着,袁潭公布了圣旨,宣告接任大将军、冀州牧,执掌河北一切军政大权,让冀、青、幽三州的官民们,接受自己的领导,一同讨伐逆贼-袁尚!

“无耻逆贼,蛊惑人心,试图篡夺大位,待我生擒此贼,一定千刀万剐、挫骨扬灰,放解心头之恨!”

听闻袁潭斩杀使者、起兵造反,袁尚暴跳如雷,又有一丝丝的害怕,自己的大将军之位,乃是阴谋政变、弑父夺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人心也不顺服呢!

袁潭是家族长子,本就有继承权,又得到了朝廷圣旨,册封他为大将军、冀州牧,以此来号召河北军民,具有极大的鼓动性,也会引出极大风波!

另外有传言说,袁潭与曹操私下议和,还缔结了姻亲关系,获得大量的军械、战马资助,一旦他们联起手来,自己恐怕难以招架呢?

刀锋入骨,不得不战,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袁尚一面调动兵马,加强邺城的防务;一面派出文人墨客,书写讨贼檄文,臭骂了袁潭一番,说他狼子野心,谋取大位,乃是寡廉鲜耻之徒!

袁谭也不示弱,指责袁尚毒死父亲,篡改遗命,窃取了大将军之位,又残害忠良、滥杀无辜、暴政虐民共计十二条大罪,骂了个狗血喷头!

一时间,檄文满天、口水狂喷,双方倾尽全力,不断的互泼脏水,袁氏家族的一些内幕,也纷纷揭露出来了,什么父纳子媳、妻其后母败坏人伦,难以直视!

河北军民也糊涂了,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支持袁潭-杀回邺城,夺回大位,也有人拥护袁尚-讨伐逆贼,清理门户,原本完整的河北集团,彻底的决裂开来了!

舆论战打完了,下一步,就该真刀真枪、拼个你死我活了,袁潭、袁尚整顿人马,磨刀霍霍,都准备致对方于死地!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即将开战之时,局势又发生了变化,二公子袁煕站出来,呼吁保持冷静,不要兄弟相残,为袁氏保留一些元气,而后分派使者,游说袁潭、袁尚二人,最好能坐在一起,心平气和的谈判解决!

此番提议一出,立刻欢声雷动,河北官员纷纷称赞,还是二公子识大体、重大局,郭图、审配一群袁氏重臣,也是往来奔波,反复劝说,希望化干戈为玉帛!

和平之声高涨,袁潭、袁尚心存忌惮,不敢轻易动武了,经过几轮商议之后,决定在邺城之外建一座高台,取名‘骨肉台’,以示手足兄弟、骨肉相连之意!

而后择良辰,定吉日,袁潭、袁尚双方相见,磋商解决一切矛盾,袁煕则为中间人,担保双方的安全,袁氏一众文武,以及乌丸、鲜卑、辽东三部首领,也会参加会议的,大家群策群力,决定谁做袁氏之主!

第九十五章骨肉相残!

骨肉台--位于邺城以西十五里,一处风景秀丽的土坡上,台高一丈八尺,分成上下三级,整体呈正方形,周长三十六丈,里面黄土夯筑,外铺青色石板,周围编插五色旌旗,显得威武而华丽!

不过吗,事出仓促,毫无准备,人员、材料、时间全都不够用,只好日夜赶工,能省就省,质量自然差一些了,外表华丽,内心糟粕,只要来一场大风雨,此台必然坍塌掉,就像袁氏兄弟的骨肉情,经不住任何考验的!

建安五年-十月初三,青龙当值,黄道吉日,乃是袁氏兄弟相约见面,化解彼此误会的日子,河北集团的兴衰存亡,也将在今天决定了!

上午辰时,审配、郭图带着一众文武官员,率先来到了骨肉台,随行的还有门阀家主、地方豪强,以及护卫、乐队、女技、厨师浩浩荡荡,数千人之多!

今日之会,目的有二:一是,调解误会、化解矛盾,让袁氏兄弟和睦相处,共同振兴河北集团;二是曹军全线撤退,成功守住了邺城,特此大宴一番,也好鼓舞军民士气!

人们迅速行动起来了,烹制美食、搬取美酒,排摆桌案、准备宴会又取出大量的蜀锦,环绕高台四周,装饰的花团锦簇一般!

在高台正中央,搭有一座白色灵棚,摆着先大将军-袁绍的灵位,前面三牲大贡,周围香烛缭绕,还有一队吹鼓手,演奏哀乐,催人泪下!

这是河北文武的建议,希望袁潭、袁尚兄弟二人,看在亡父的面子上,不要手足相残了,而是齐心合力、共保基业!

不过吗,他们显然白费心了,袁绍活着的时候,都没能化解儿子们的矛盾,如今变成一块小木牌,又有什么作用呢,为了争夺继承权,‘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故事,可是层出不穷的!

“嗒!--嗒!嗒!”

辰时一刻,袁煕、蹋顿、轲比能率先出现了,随行有数千乌丸、鲜卑骑兵,皆是铁蹄弯刀,彪悍无比,他们是此会中间人,负责调解矛盾,以及保卫事务,免得有不愉快之事发生!

异族铁骑,践踏河北,看到这一幕之后,不少人暗暗垂泪,袁家四世三公,号称‘天下第一门阀’,威名响彻了九州,如今自己的家务事,竟要异族人出面调解,袁家列祖列宗有知,恐怕要含泪九泉了!

尤其乌丸、鲜卑、辽东人马南下,名为出兵助阵,实则趁火打劫,他们来到邺城之后,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祸害了无数的百姓,也引起了极大的愤恨!

许多人举家南逃,宁可投奔曹营,也不留在河北了,袁氏几代人积累的威望,已经败坏殆尽了!

“我等拜见二公子--居中调停,功德无量,河北能否安定,皆赖今日之会矣!”

“嘎嘎!--诸位大人言重了,我也是袁氏子孙,调解兄弟之间矛盾,乃是责无旁贷之事,何谈‘功德’二字,维愿兄弟齐心、共保基业!”

袁煕身穿紫袍,面擦脂粉,打扮的颇为‘俊美’,不断与众人打招呼,显得很是随和,就是声音尖锐了一些,让人听着很不舒服!

蹋顿三十多岁,身高八尺,体壮如牛,披着牛皮铠甲,提一对镔铁狼牙棒,皆有鹅卵粗细,各重三十二斤,行走之间,顾盼生威!

轲比能略长一些,浓眉大眼,高鼻阔口,面色犹如青蟹盖,还带着一双金耳环,身穿熟铜铠甲,腰佩巨型弯刀,也是威风凛凛之态!

二人寻了桌案坐下,大吃大喝,狼吞虎咽,有时低声交谈几句,发出阴冷的笑容,看向一众河北文武的目光,就像两条草原恶狼,盯着一群肥硕的绵羊,口水横流,跃跃欲试!

还有千余名乌丸、鲜卑勇士,刀出鞘,弓上弦,布防在高台四周,严密监视着动静,随行而来的袁军将士,反而排挤到外围去了!

让人有些疑惑的是,联军重要人物之一,辽东世子-公孙康,始终没有露面,他是不愿趟这次浑水,或是另有安排呢?

“嗒--嗒嗒!”

辰时二刻,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中,大公子-袁潭的身影出现了,内穿掩心甲,外罩素白袍,头裹白麻布,一副孝子贤孙的装束,身旁竖一面大旗:‘挂孝讨贼,重振家邦!’

按照会议约定,为了避免冲突,双方只带三百护卫,不许穿盔甲,不许带弓箭,只能佩戴短刀,可是袁潭的护卫们,起码有七八百人,皆是身披重甲,背负弓弩,手持巨戟、长枪,一副上阵厮杀之状!

另外吗,心腹大将-岑壁,统领五千人马,就埋伏在三十里外,一旦有情况发生,随时冲过来支援,辛评、辛毗兄弟留守大营,指挥数万青州人马,也做好了战斗准备!

首节 上一节 857/1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