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1414节

梅大公子顿时脸色一变,然后斥道:“急什么,没看到我这里有贵客吗?”

对方闻言看了林延潮一眼,当即道:“那么小人与吴总商,马会长先商议。”

对方走后,梅大公子笑道:“下人不懂规矩,让部堂大人见笑了。”

林延潮问道:“梅兄不知是什么事?”

梅大公子当即与林延潮道:“是朝廷新任两淮巡盐御史李汝华刚刚将梁头行河工行背后的东家熊启昌抓起来了,然后其他几间牙行的人一并到扬州的盐商总会请我等出面作保。”

“眼下本地各大总商都聚集于商会里议事,诶,这叫什么事。”

梅家大公子边说边看林延潮脸色,但是林延潮却是无动于衷的样子,反而道:“竟有这等事,梅兄此事不能耽误,否则是一场大风波,在下致仕归里之人,不劳相陪。”

梅大公子当即道:“部堂大人好容易来了扬州,我梅家上下毕一尽地主之谊,就算再大的事,梅某也当放下。”

林延潮笑了笑道:“梅兄误会了,只是我到了扬州后,还另有朋友要拜访。”

梅大公子目光闪了闪,当下笑道:“既是如此,那么在下处理事情后,晚上再来别院向部堂大人请教。”

“也好。”

梅大公子下楼后即回了梅府。

梅大公子一回府,他平日豢养的五六十名清客人即迎了上来。

梅府的清客士并非普通读书人可以就任,都是扬州本地颇有名气的才子。梅大公子多次出钱修缮府学,县学学宫,接济落魄的穷书生,于是读书人们四面替他传扬乐善好施,贾而好儒的名声。

所以梅侃就是这些清客士的衣食父母,清客们一见他回府一并迎上前施礼道:“东家回来了,这是我等为新园所拟几处匾额对联,还请东家过目。”

梅大公子取了一一浏览,微微点头笑着道:“甚好,甚好,此联一挂必定增色不少。”

见梅大公子夸奖,众清客都是喜上眉梢。众人都知道梅大公子不仅重才爱贤,喜好诗,而且出阔绰,随便出一赏,足够那人数年衣食不愁。

于是众清客们都是伸长脖子露出期待的神色。

片刻后梅大公子面见梅老爷子。

梅老爷子仍是那慈和的样子,放下茶盅后然后问道:“如何回来了?”

梅大公子道:“爹,这林部堂与咱们打哑谜呢。我看他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梅老爷子当即道:“林部堂不到而立之年而官拜品京堂,必有他的过人之处。你想要揣测人家,也要看够不够分量。”

梅大公子道:“爹,这些年儿子除了皇帝,什么大官没见过了。任他再大的官求的不过是财权二字,这两样我们梅家都可以给。但他不开口,我们怎么给。”

“之前爹问他盐法鄙陋?他没有说话。今日熊启昌被抓?儿子面前,在他也没有表态。”

梅老太爷摇摇头。梅大公子凑近一步道:“爹,这新任两淮巡盐御史李汝华,是申吴县门生,也是林部堂的同年,无论如何他也要过问一二吧。”

闻言梅老太爷突然严厉道:“糊涂,你这些年是顺风顺水惯了,你端杯子,别人就一定要斟茶?别忘了,现在我们的靠山张鲸倒了,而扳倒张鲸就是此人!”

而此刻两淮巡盐御史衙门里。

新任巡盐御史李汝华正在与一名官员喝茶,这名官员四十多岁乃浙江提刑按察佥事莫仰之。

却说扬州隶属于南直隶,为何浙江的提刑按察佥事怎么会来到扬州。

其实没错,这是明朝的寄衔制度,因为南北直隶不设布政司,按察司,所以当地藩,臬官员才要寄衔邻省。

但见莫仰之喝了口茶道:“古人问志,有人言愿为扬州刺史,有人言愿多资财,有人言愿骑鹤上升,最后一人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合人之愿。”

“今日李兄一上扬州,上下惊也。”

李汝华摇了摇头道:“莫要说笑了,扬州的钱好拿,但官却不好作。前任两淮盐运使已是锒铛入狱。他可是许阁老的得意门生,胳膊比我的大腿还粗。”

莫仰之道:“罗年兄的事我知道,只能说是命数使然吧。谁叫这个时候朝廷下决心还整治盐法,他也是被拿来开刀。”

李汝华将茶盅一推道:“谁不知道两淮盐政现在一个烂摊子。本除了正盐以外,朝廷另从余盐得钱六十万两,但到了这几年,盐商到了盐场拿着正盐余盐的盐引却买不到正盐,户部给事李学诗算过一账,除非四年不开,否则盐商里的积存盐引就无法售完。”

“朝廷闻之震惊,认为是扬州运司,按司,地方官失职。故而打算用严刑峻法,杀一杀扬州官场上下风气。小弟这一次来扬州,说实话就是带着尚方宝剑来杀人的,否则不足以交待,但是扬州官场上从来铁板一块,我哪里敢下。”

莫仰之点点头道:“是啊,这熊启昌,彭兆登私设牙行于官商,此乃官府商人眼底之积棍,若是这些人除去,既可以大快人心,也略可向朝廷交差。但是他们持牙行获利于官民之间,背后未必没有官府的支持啊。”

李汝华也是深以为然,这时候只能看谁的背景硬了。而就在这时外人禀告道:“启禀老爷,前礼部左侍郎林延潮在外求见。”

淮南以煮盐为主淮北则是晒盐为主

淮南编为十纲,淮北编为十四纲,

千户生女当教曲,十里栽花当种田。

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

两淮巡盐御史李汝华,乃河南归德府睢州人士,是袁可立的同乡。

袁可立未拜入林延潮门下时,曾问学于李汝华。

万历八年,李汝华以甲二百二十名得进士,与林延潮一并金榜题名。

当时元及第的林延潮为众同年们所仰望,后来林延潮为归德同知,知府时,知道李汝华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以至于他老家父母年纪老迈,却经常缺衣少食。

于是林延潮多次派人睢州探视李汝华父母,并赠粮赠衣,并且还给他的兄长在县衙门里谋了一份轻松的差事。

这对于林延潮而言不过随之劳,况且若是林延潮身在这个位子上,若不出照顾,反而会被官场上的同僚被背后说道。

但李汝华因此对林延潮十分感激,林延潮到京为官后,他有上门感谢。但林延潮回京时,已经是翰林学士,后来又升任礼部侍郎,二人身份悬殊太大。

李汝华若是太过于表示,则有些阿谀了,所以他将此情一直放在心底。

而对林延潮而言,他对李汝华十分佩服,因为李汝华是沈鲤的同乡,又是申时行的门生,夹在两位彼此看不顺眼的大佬间,却能够得到两位大佬同时的赏识,这不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办到的事。

外人以为李汝华所凭是不附不阿这几个字,其实不仅仅如此,林延潮在申时行面前时,就数次听到他称赞过李汝华的敢于任事,而且为官的兢兢业业,以及不取一毫。

换句话来说,要不是如此,李汝华早被官场边缘化了,哪里有资格升任两淮巡盐御史。

因为申时行的关系,林延潮对李汝华也是高看一眼,林延潮与他相交没有摆架子,二人私交不错。

首节 上一节 1414/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