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1346节

没错,张鲸这几年作风越加放肆了,朝堂上不少官员对他都攒着怨气。而且自己与张鲸不和是众人皆知事,张鲸数次打压过自己,此仇不报非君子啊。

可是要扳倒张鲸,必然绕不开申时行。

申时行是不愿意扳倒张鲸的,因为张鲸有把柄在他手中,随时都可以控制。

而且若是顾宪成,林延潮上疏扳倒张鲸,天子必然以为是申时行所为。张鲸一倒,朝堂上的权力平衡必然失去,到时候难受的反而是申时行。

林延潮摇摇头道:“我何尝不想除去张鲸,为国除奸,为民除害,但是恩师必然不肯,你要我自立门户,但我有今日一切,都拜恩师的提携。”

顾宪成正色道:“宗海,大义当前,何谈小义。当年你为张江陵,潞王事上谏天子,当时陛下何尝又待你不薄。”

林延潮闻言皱眉,这是两回事,自己当年上谏天子,虽触了龙须,但也帮了天子独揽大权,将李太后赶出权力中心。

但是自己现在弹劾张鲸,对于申时行而言就是彻底的背叛。

当然顾宪成也说的有道理,扳倒张鲸后,能为自己赚取巨大的政治声望,以他现在的地位,加上这政治声望,以及顾宪成,赵南星他们在朝中的支持,未必不能自立门户。

面对顾宪成的期望,林延潮想了一会道:“此事你先容我想一想。”

顾宪成不饶地道:“宗海,此机遇乃是天授,不可失之啊。”

林延潮道:“叔时好意我心领,此事关系重大,我不得不认真考量。”

当夜林延潮与顾宪成分别后回到了自己府上。

林延潮先把陈济川叫来道:“你今晚动身去保定买田,家里有多少银子,就买多少田,最少买得一千亩以上。”

陈济川讶道:“今年保定风调雨顺,田价不便宜啊。”

林延潮道:“那就去别的地方买,总之要在靠近京畿的地方。”

“老爷为何突然生此念头?”

林延潮道:“这是我纳的投名状。此事你尽管大张旗鼓去办,不要迟疑。”

陈济川称是。

林延潮又吩咐道:“去把钟事中,于员外叫来。”

不久工科左事中钟羽正,刑部员外郎于玉立一并来至林延潮府上。

钟羽正,于玉立现在都是林延潮的心腹,在他的提携下,二人这两年来也是平步青云。

钟羽正从礼科给事中升为吏科左给事,于玉立也是从刑部主事升任为员外郎。

随着林延潮官至京堂,林党的实力也在暗中渐渐壮大。

二人见礼后,林延潮道:“这么迟了叫二位前来,是有一件事要你们去办。”

二人当即道:“请部堂大人吩咐。”

林延潮道:“南京提学御史房寰可知道吗?”

于玉立道:“是否抨击海刚峰为官无一善状,唯务诈诞以夸人,一言一动无不为士论所嗤笑。”

钟羽正道:“是啊,此人还言海刚峰,妄引剥皮实草之刑,启皇上好杀之心。并言海刚峰以圣人自许,奚落孔孟,蔑视天子。”

于玉立道:“部堂大人是要替海刚峰主持公道吗?这个时候弹劾房寰,不知多少官员窑拍手称快。”

林延潮道:“我让你们弹劾房寰并非为海刚峰之故,此人当年弹劾海刚峰时,还言在京义学之事,无一可用,徒然虚耗国家钱粮。”

“这义学之事乃我的政柄岂容他人诋毁,任何攻讦此事者,本部堂都不会与他并立于朝堂之上。”

听了林延潮的话,于玉立,钟羽正不由心道,林延潮的手段还真是狠辣。

钟羽正道:“也好,我早看这房寰不顺眼了,既有此机会,无论是为了海刚峰,还是其他都定要叫他罢官才是。”

于玉立道:“不谈此人弹劾海刚峰,诋毁义学之事,就说他督学南京时,种种弊事如此就够弹劾他罢官的了。”

听钟羽正,于玉立之言,林延潮点了点头道:“元辅我会打招呼,你们二人放手去办就是。”

随着海瑞病逝,天子也是乐意作人情给天下读书人看,给了海瑞很多哀荣,下旨礼部给海瑞议谥号。

而这时候钟羽正上疏弹劾南京督学御史房寰,言房之试士,用法太严,江南士子恨之入骨,至拟杜牧《阿房宫赋》作《倭房公赋》以讥切之,俱用杜韵脚。

钟羽正上疏后,于玉立也是上表弹劾。

两封奏疏一下,身负天下骂名的‘房寰’终于被天子下旨夺官,永不叙用。

听闻此事一时大江南北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第三卷 一千九十一章 榜样

将房寰免官后数日,林延潮与于慎行一并前往文渊阁向内阁禀事。

林延潮之前的殿试文章里言,唐朝宰相裴度向天子奏请在相府私宅里召集天下英才商议国事。

这是因为当时裴度要平叛,不可能一一向天子奏事,所以将议事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裁撤宰相,设立六部,就是为了防止二元化政治。

废除宰相,六部尚书就不用向宰相禀告,直接向天子奏事即可。

但是除了朱元璋这猛人,他的后世子孙,大多都不具备独当一面,单独处理整个天下政务的能力。

所以内阁的作用就体现出来。

内阁原来只是天子的秘书,六部向天子奏事时,天子遇到疑难或者不懂的可以询问请教内阁。

后来国家大事越来越难,天子心想既然自己什么都不懂,索性让六部奏章上达后,直接交给内阁讨论对于奏章处置意见,然后写出关于处理意见的一张小条子,不是更好。

于是制度就如此演变下去,这小条子也就是票拟的由来。

再后来内阁权重,票拟的意见,基本也就成了圣旨的内容。

在虚君政治下,天子只有说是与不是的权力。于是六部为了奏章的通过率,不会先找皇帝商量,而是在上题本前都是先向内阁奏事,得到首肯后,再写成题本。

首节 上一节 1346/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