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大明 第262节

“千户,我们战死在此没什么,你可不能也白白死在这儿,不然还有什么人肯为我们这些牺牲的兄弟雪恨呢?”

“大人,向鹰的命是你的,你就是想让我陪你战死在这儿也没什么,但我觉着保住性命卷土再来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莫冲、向鹰等人的劝说下,杨震终于改变了继续与敌人以命相搏的念头,趁着敌人的新一轮攻击开始之前,率军再次突围。而这一回,为了突围,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更大,又有百多名兄弟被鞑子所杀,只有寥寥数人,跟随着杨震杀出重围,朝着西北方跑去。

而鞑子显然不肯放过这些和自己纠缠了大半日的对手,依然死死咬着他们不放,直到莫冲、黄浜等人再度回身杀去,以自己的牺牲来阻挡敌人的追击,才为杨震他们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最终,只有杨震、向鹰、胡戈、格勒黑和夏凯五人得以真正摆脱鞑子的追击,其他人则是生死不知。而杨震是这几人里伤得最重的,因为他武艺最高,又穿着最特别的官服,鞑子自然紧咬着他不放。当他昏倒从马上摔下来之前,看到的是一片连绵的帐篷……

之前的一切迅速从杨震的脑海里闪过,他的心不觉又一次揪紧起来,也不知那些为了帮自己脱身而拼死在后面阻挡敌人的兄弟是个什么结局。没想到,自己在来到这个时代后的第一次失败就是那么的凄惨,几乎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其他几个兄弟怎么样了?你的伤……”杨震突然想起向鹰他们几个,赶紧问道,又看向了身旁的胡戈也关切地问道。只是话刚出口,脸色就是一变,他赫然发现胡戈的右边臂膀已不见了。

胡戈苦笑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右臂,随即道:“比起刘黑子他们来,我已是幸运的了。一条手臂换一命,我觉得很值。其他几人也受了伤,不过并无生命危险,现在正在旁边的帐篷里养伤呢。”在连场战斗中,他也咬牙战到了最后,伤残自然难免。

听他这么一说,杨震才稍稍安心了些,这才关心起自己的处境来:“这是什么部族?是鞑子的部族吗?他们不会对咱们下手吧?还有,我昏迷多久了?”

见杨震一口气问了这许多,胡戈便又是一声苦笑,随即道:“大人只管放心,这盖乞部与之前袭击我们的鞑子并非一部,不会对咱们不利的。您已昏睡了三天,要不是您自己醒来,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是吗?这都三日了?”杨震只道自己才昏迷半天而已呢:“也不知道钟大人那边怎么样了,是不是安然回到的大同,刘应箕他们又会做些什么呢?”

第三百六十四章 庞然大物

大同城中。

钟裕一脸纠结地坐在椅子上,不过这一回却并没有如以往般坐在上座,那个位置上现在却坐了一个六旬左右,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者。此老虽然头发已尽数花白,但却红光满面,完全看不出一丝苍老的模样来,更且气度不凡,让人望而不敢放肆。

不过知道钟裕身份的人若见此情形依然会产生疑惑,即便此老如此气派,但敢于坐得比钦差大人更高那也是相当僭越的事情,他哪来的这个胆子?

不过在纠结沉默了一阵后,钟裕就给出了答案:“三伯父,你也是来当说客的吗?”原来这位老者乃是钟裕的三伯父,在长幼有序的年代里,即便他是钦差,长辈面前也不敢高坐。不过他的语气里,就没有太多亲近之意了。

老者钟潜轻轻咳嗽了一下,掩饰住自己脸上泛起的一丝尴尬,这才道:“谁叫你不肯卖你十三叔的面子呢,为了咱们钟家的将来,我也只能腆着这张老脸来求你这个侄子了。”说着便是轻轻一叹。

见他如此说话,钟裕本来想说的牢骚话也就说不出口了,只能跟着一声叹息。其实现在他更关注的依然是杨震的生死,对眼前这种事情并不想涉入太多。

前两日里,他和蔡鹰扬等人在大同以北以西等处都搜寻了个遍,差不多都要跑到蒙人的地界去了,却依然没有找到杨震的下落。倒是找回了身受重伤的黄浜,以及其他两名明军将士。还有,就是一些战死沙场的将士的遗体了。

想着杨震现在生死不知,说不定被蒙人掳了去,甚至被杀死在哪个自己都找不到的角落里,钟裕就觉着心头一阵难受,连坐都坐不住了。但连日来没有找到人,已让手下的将士对此不抱什么希望了,而且刘应箕他们也几次苦劝,让他不要总是冒险去蒙明边境附近,若是被那些鞑子攻击可就不好了。无奈之下,刘应箕只得返回大同,而只叫蔡鹰扬他们继续搜找。

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虽然大家口中不说,心里却渐渐接受了一个事实——杨震怕是真发生了不幸。不然,若他还活着,是一定会想方设法回来的。

正因为觉着杨震定无幸理,又知道这一切都是刘应箕他们设下的阴谋,所以钟裕是铁了心要把叛乱之事的真相上报朝廷,让这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通敌卖国的家伙受到应有的制裁。

可没想到,就在他打定主意,想着什么时候把一切都上报朝廷时,三伯钟潜却突然来到了自己面前,这让他感到了有些惊愕的同时,也更加纠结为难了。

三伯是钟家如今真正做主之人,虽然家里还有爷爷辈的长者,但他们的年纪实在是太大了些,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处理事务。一般来说,钟潜都是坐镇太原家中,再大的事情也不会劳动他。可这一回,他竟亲自跑到大同来见自己,足可见家里对这次的事情有多看重,也从侧面反应出此事有多严重了。

想着这些,钟裕的脸色就更显凝重了,苦笑一声道:“三伯,国有国法,侄儿身为朝廷命官,又是奉旨钦差,查的就是大同兵变弊端所在,我怎能因为一些私人原因而罔顾真相呢?”

“你……”钟潜见他竟讲这么一套大道理,竟一时也有些难以反驳了。沉吟了片刻后,才缓声道:“你可知道这一切到底是个什么真相吗?你觉着只要你上报朝廷,就能荡涤整个大同乃至是山西的官场和军中风气了吗?你错了,如果你真这么做了,只会让整个山西彻底乱掉,甚至会影响到大明的边境安全。”

“这……不至于吧?”钟裕略一皱眉道,同时心下对他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是有些不以为然的。在他看来,这只是对方用来说服自己的一种手段和言辞而已。

但钟潜却郑重其事地一摇头:“你以为我是在危言耸听吗?不,我所说的句句属实,并无半点夸大的意思。”

钟裕听了这话又是一怔。对三伯的为人,他还是很清楚的,这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几乎不说大话。在自己面前,三伯似乎更不用拿这些大话压人了,如果这是真的,事情恐怕就真的很有些严重了。

片刻后,他才抬头看向钟潜:“三伯能否把实情告诉于我?让我也好有个判断,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钟潜看着这个侄儿半晌,判断着他话语里的用意,是真考虑了自己的话,还只是想诱自己透漏更多的真相出来。权衡一阵后,他才点头道:“既然你想知道,我告诉你也无妨。”说着便是一顿,只是深深地看着钟裕。

面对着他的目光,钟裕面色坦然,没有半点激动或其他表情,只是点头道:“侄儿洗耳恭听。”

“你应该已经知道这次兵变的真实缘由了吧?”既然已打算把实情告诉自己的侄儿,钟潜一上来便开门见山道。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钟裕觉着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便点了下头:“据说是与军中的粮饷田地,以及……走私大有关系。”

“不错。”虽然两人谈的事情极其敏感,但钟潜却不见半点顾虑之色,只是淡然地一点头:“这其中,第三条是最严重的,因为谁都知道,只要让人查出了军中有人向蒙人走私铁器、食盐等物,许多人都会受到牵连。也正是因为自知怎么做都是个死,那些兵士才会悍然而发动叛乱。”

钟裕眼中露出愤恨之色:“既然你们对此心知肚明,为何还会为了一己私欲而做出这等事情来,从而导致了今日的局面。”

“你这就只是书生之言了,根本不知道我山西的局势当然可以说得如此理直气壮!但这儿的现实是,若不做这些,只靠着朝廷拨下来的这点军费根本不足以让我们养起几十万人马来。”钟潜嗤笑了一声道。

这话说得钟裕便是一怔,他还真没想过这些呢。见他如此模样,钟潜就继续给予压力道:“其实不光是军中,民间也是一般。你也是知道我钟家有多大家业的,几百口子人只靠着那点田产和正常的店铺够吗?你不想想自己一向以来的开销有多大。”

“我……”钟裕当然知道一个大家族每年所耗费的银钱有多么巨大,自己能够洁身自好,同时又不失体面甚至远超同朝官员的排场又要用多少银子来换。只是之前他一直忽略了这些银子是怎么来的,现在听三伯如此说来,他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家的事情早就放在眼前了。

见他这么一副愣怔的模样,钟潜又是一笑:“只有用非常规的手段,才能聚敛起足够家族开销的钱财。而我们身在山西,最便捷的办法自然就是从鞑子身上打主意了。他们身在草原,寻常的金银等物于他们来说根本无用,他们缺的是日常用品和食盐、丝绸……我们自然可以用这些去与他们交换。其实不光是我们钟家,李家、柳家等远比我们名声势力更大的名门望族也在做着相同的事情。”

“什么?连太原李家也……”钟裕这回是真变了脸色了。李家那可是整个山西地界势力最大的家族了,从唐朝开国之后,李家就在太原城里确立了说一不二的地位。虽然之后历经宋元和现在的大明三朝,但李氏一族在太原的声势却从未堕过,称其为西北第一家也不为过。没想到连他们也在背地里做这等事情。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李家比我们钟家的家业更大,自然更少不了另外想法弄到钱财了。所以你这次若是真想将事实上报朝廷,那动的就不光是山西官场和军界,还有整个地方势力。你觉着当有灭族之祸降临时,李家、柳家等大族真会老实地引颈就戮,任由朝廷灭他满门吗?我钟家是肯定不会做这等决定的。”

即便是如今这个天子权力极大的时代里,家族势力也是地方上一股不容小觑的存在。而且这时候的人家族观念甚重,有时比忠君更被人所重视,所以钟潜的这些话绝非在吓唬钟裕。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只是骗人的鬼话而已。真要是朝廷敢灭人满门,任何一个豪族都会悍然反抗到底的。

钟裕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脸色在这一刻就变得很是难看了。之前他只道是家里有部分人参与进了刘应箕他们的勾当之中,但现在看来,应该是反过来才是。是刘应箕这些朝廷官员被地方豪族给拖下了水,这才走私才是。也就是说,自己真个把实情上奏的话,真正的元凶应该是李、柳以及自己家的人。

而一旦这些豪门真个铁了心反抗,那整个山西就肯定要乱作一团,从而给蒙人以可趁之机。

钟裕没想到,自己一直在苦苦追查的真相,居然会是这么个庞然大物,自己真有可能去对抗它吗?

第三百六十五章 妥协

看着钟裕那带着惊诧与迷茫的神色,钟潜又低低地咳嗽了一声:“裕儿哪,别说在此事上我钟家上下就不会有一人肯站在你这边,即便我们真顾念你的仕途而将自家存亡置之度外,只怕你也未必能成事。而且,这反而会给我们钟家带来灭门之祸。”

听他这么说来,钟裕更是身体猛然一震。他当然知道三伯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一旦自己铁了心要把真相上报朝廷,为了自保,像李家和柳家那样的大家族必然会想方设法在自己回京之前就把自己铲除。而钟家若是维护于他,也就是和他们为敌。

钟家在山西虽然势力也自不小,但和李、柳两个在西北盘踞了足有千年之久的大门阀比起来,却依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只怕到时候,自己身死,钟家灭门,而真相则会被继续掩盖。

钟裕为人正直不假,但他却不是个蠢人,更不是个不识实务之人,这其中的轻重关联只转眼间就已被他看了个通透。也正因如此,他只觉着心头压抑的感觉更深重了几分,只想着大吼着发泄出心头的郁闷。

“如果此时有人能站出来帮我说话就好了,如果这时候杨震还在,他一定会站在我这边的。可惜……”一想到杨震这么多天都生死未卜,只怕是凶多吉少了,他的心就更觉抽痛。他是真想为杨震讨回公道,可这公道岂是那么容易讨的,他甚至都没有这个勇气了。

“裕儿,这种事情几十年来一直如此,也不见其他官员将此捅破。你身为钟家子弟,就真忍心要将家人置于绝地吗?”钟潜继续用家人观念来说服对方。

而钟裕已明显有所动摇了。如果只是他一人的安危,为了替杨震讨回公道他可以拼一下,可关系到自己的叔伯父兄以及其他亲人的生死,他就完全下不了这个决心了。不过他还是有所坚持地道:“三伯你想过没有,若照此继续下去,山西会变成什么样子?今日的兵变只是个开始,若不能从根子上将问题解决,山西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只怕……”

首节 上一节 262/7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