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大明 第239节

在郭荣的叙述中,钟裕听到的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一处捷报连着一处捷报,看样子这起叛乱的确已迅速被大同官军给遏制,甚至说是平定。这让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来:“不错,郭总兵确实是统兵有方,出此大事,竟能迅速做出最快的反应,将问题控制住。”

“大人谬赞了,这只是末将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其实末将也自觉有罪,身为大同总兵官,却连底下军士因为长期的不满而爆发此番叛乱都不自知,实在是愧对朝廷的信任哪。还请大人重重责罚。”郭荣满脸羞愧之色,说着还单膝着地,一副听凭处置的模样。

钟裕知道这不过是对方在演戏而已,便也没当真,虚扶了一把道:“郭总兵还请起来,此事未必错在你身。而且你平乱已立下了不少功劳,便是朝廷也不会因此而随意降罪于你的。本钦差自然更不会做出这等事情来了。”

“谢大人体恤之心。”郭荣这才起身,心里明显放松了一些。

“不过刚才郭总兵所报之捷本官一时是记不住的,可否稍后请你写作战报交与本官……”钟裕又提出要求道。

“瞧末将这记性,这些战报末将早已写就,只等着交给大人了。”说着,郭荣便从袖筒里取出一份文书来,呈送到了钟裕手边。

钟裕不以为意地一笑,顺手接过,便翻看起来。众人见他看起了战报便没有发声打扰,只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以眼神交流了一下。片刻后,钟裕才把战报往案头一放,重新抬起眼来:“郭总兵,那名叫聂飞的叛乱首犯还未曾被你们击破拿下吗?”

“这……回大人的话,这聂飞为人极其奸诈,一旦发动兵变就遁入深山之中,末将差出五千人马前去寻他踪迹都被他脱了身,故而直到今日依然没有将其擒获。”郭荣面露为难之色道。这是他最为担心会被钟裕抓住的疏漏了,没想到对方还是很快就找了出来。

“是吗?如此看来,郭总兵和你麾下将士还得多多努力才是哪。要知道叛乱一事一起,朝中对那聂飞可是极其关注的,此为祸首,不能不将其拿下哪。”

“大人放心,末将一定会让麾下将士尽力去找出他们下落,并将其生擒交由朝廷处置的。”郭荣赶紧表态道。

“如此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不光是本官,就是陛下和张阁老,也很想亲自见见聂飞,问问他为何要辜负朝廷的一片信任之情,做出这等叫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钟裕说这番话时,目光有意无意地就在几名主要官员的脸上扫了几下。

果然, 他发现当自己提到朝廷要问聂飞动机时,几名官员的脸颊忍不住就抽动了一下,显得很有些紧张。果然,这次兵变一事的根由可很不简单哪。

既已有了看法,钟裕就决定再敲山震虎一下:“对了郭总兵,本官一直就很奇怪,那些卫所官兵为何就会突然叛变了?若只是一两处发生兵变,本官还能接受,可这回竟有十多处,数万官军同时响应那聂飞的叛乱,这事若说没有原由就太说不过去了。不知郭总兵,或者是各位大人能否给我一个说法呢?”

事情终于来到了比较敏感的位置上,众官员的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朝廷追究兵变原因,但这事又不可能随便糊弄过去,却该如何是好?

“说来惭愧,一切也是本官的过失哪。”刘应箕突然苦笑一声道:“实不相瞒,即便是我大同这等边军之中,兵饷也一直是个问题。十万大军在手,却很难凑出这许多饷银来。无奈之下,本官只有用轮番发饷的方式来给各处驻军粮饷。不想这一回,那聂飞却因为这点事情而悍然叛变,并因此酿成了今日之乱局。”

“只是因为饷银问题吗?”钟裕略一皱眉道:“既然粮饷不足,为何你们不向朝廷求粮饷?本官觉着以朝廷对边事之重视,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咱们如何没有向朝廷求过饷?只是几份求饷的奏报送去京城之后便已石沉大海,最终才……”郭荣当即说道。但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刘应箕给打断了:“郭总兵,还请慎言!”

“竟有此事?”钟裕先是有些惊怒,怎么朝中官员连这种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事都不放在心上了吗?但随即却又想到了什么,愤怒之情又是一滞,朝中情况他也知道几分。一方面是人浮于事,另一方面是财政还有些捉襟见肘,别看张居正这几年里不断改革,可自嘉靖朝以来留下的烂摊子可不是那么好收拾的。想必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朝廷对山西的求饷一事才没有及时回复吧?

而且他也相信,除了大同这边外,其他各地驻军向朝廷求饷要粮的奏报也一定不会少,淹没在许多同类的奏报中,大同这些请求自然就不那么被人关注了。

见钟裕露出一副若有所思,同时又带着些无奈的表情,刘应箕便知道自己的说法起了作用,和郭荣两个同时眼中都现出了一丝得色。

不过当钟裕重新收拾心情看向他们时,两人又换回了刚才的神态,一副自责又无奈的表情。钟裕叹了口气:“此事上,朝廷确实也有一定责任,若能尽量满足大同的粮饷要求,或许就能避免这桩叛乱了。”说着,他又眯起了眼睛:“但本官以为事情应该还不至于如此简单……”

“啊……”刘应箕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这位钦差大人竟也不是个好糊弄的主儿。

“若真是因为兵饷问题,士兵或有不满,却还做不出这等公然造反的事情来。即便受人鼓舞,怕也只会应者寥寥。故而本官以为,此事另有原由,各位大人以为呢?”钟裕说着,又看了一圈在场官员。

那些官员被他那双眼睛一扫,顿时心里一凉,不敢与之对视,更别说解释反对什么的了。最终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刘应箕他们身上。

刘应箕心里也有些打鼓,但还是硬着头皮道:“本抚一时却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原由了。许是那些将领本就在各自军中声望极高吧,故而一声号召,那些兵士就铤而走险了。”

“是吗?”钟裕不置可否地笑了一下:“其实若要查出此事根由应该也不是太难。郭总兵,你不是刚才说了已破了数路叛军,拿下了许多俘虏吗?本官的意思,是与这些叛军的将士谈上一谈,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如此这次兵变的根由不就很容易就能找出来了吗?”

此言一出,就是郭荣的脸色就是一变!

第三百三十二章 明察暗访(中)

其实何止是郭荣,堂上所坐其他官员的脸色也跟着产生了变化,不少甚至都露出了一丝对钟裕的敌意来。他们很清楚他说这话的意图,这分明就是不信任大同官员的说辞,想要听取那些叛军的说法了。

刘应箕的脸上也闪过一丝不快,但很快的,却又被为难之色所取代:“钟大人,这事只怕是有些难办哪。”

“哦?却是为何?”钟裕似乎完全没有感觉到堂内骤然变化的氛围,依然带着一丝微笑地问道。

“大人有所不知,对那些被俘的叛军将士咱们是分开来对待的。寻常士兵,一般都是受人蛊惑才做出这种事情来,故而只要他们肯认错,我们便将他们重新散去各军营中,故而想找这些人有些难度。而且,这些兵卒一贯只是听令行事,怕是无法给大人一个满意交代的。至于那些叛军将领嘛……”刘应箕迟疑了一下:“因为他们所犯乃是谋逆大罪,故而……”

看着他吞吞吐吐的模样,钟裕心里就是咯噔一下:“你们将这些人都处死了?”

“正是。”郭荣此刻也已回过神来,语气有些森然地道:“他们聚众作乱,坏我大同守军的军纪不说,还在平叛过程中伤了我们不少兄弟。在将他们擒拿后,便带到大同依法处决了。如今,他们的首级还有不少挂在各营辕门上示众呢。故而,大人若想找他们问叛变缘由,只怕是不可能了。”

钟裕的脸色顿时一沉,他们这么做分明就是杀人灭口,以免被人从这些叛军将领口中问出更多情况来了。要不是那些士兵数量实在太大,杀了只会惹来麻烦,只怕他们连那些人都会一并处决了吧?

虽然钟裕可以坚持自己的意思,让他们带一些士兵过来问话,但谁能保证这些来回话的士兵就一定是叛军俘虏?又或者,谁能保证他们就没有受到威胁,说的一定是实话?

如此一来,钟裕想要通过正规途径,从官场或军队方面入手查明叛乱真相怕是走不通了。这让他颇有些失望,脸上的笑容也被阴郁所取代。半晌后他才道:“即便之前被俘之人已无法给出回答,但是外面还有几路叛军。本官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平叛中能留下活口。”说着一双眼睛紧盯向了郭荣。

郭荣目光稍一闪躲,随即才应声道:“是,末将记下了,今后再捉到活的叛军将领,一定交由大人处置。”

因为暂时已问不出更多细节,钟裕便结束了这第一次与大同官员的正式会面。见他们恭敬地退出堂去,他只觉一种无力感慢慢袭上心头,这个差事可不好办哪,尤其是当他想一查到底的时候。

“如今看来,明查已不可能有太多收获,只能寄希望于杨震那边的暗访了!”钟裕在心里已有了计较。

而在离开钟裕的视线后,刘应箕他们的脸色也变得很有些难看,一名武官哼了一声道:“看情况,这位钦差大人是非要与我们为敌了!”

“这点其实在他第一日入城,在接风宴上的表现就能看出端倪来了。”知府沈年也道:“不然当日他就不会如此不留情面,拂袖而去了。”

“这下可就有些麻烦了,他毕竟是奉旨钦差,咱们该怎么应付呢?”

“你们不必如此担心,这大同是咱们的地盘,即便他是钦差,也翻不起太大的浪来。他不是想要叛军将领问话吗?到时候我给他几个就是了,但问出来的,可就不一定是他想要的了。”郭荣目光深沉地道。

“这是一个办法,但绝非长久之计。眼下看来,只有尽快让他改变主意,不再咬着咱们不放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刘应箕道。

“这却有些难了。在我想来,或许是因为他们在忻县受到行刺,便认定咱们想对付他,故而钟钦差才会如此不留情面吧?这可恶的刺客,到底是什么人派出去的?”沈年猜测着说道。

郭荣点头表示赞同:“我也觉着这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不知抚台大人对此可有什么对策吗?”

刘应箕冷笑了一声:“咱们现在是用软的,希望能通过杨震这些钦差大人的下属来使他知道咱们的善意,从而改变他的决定。但要是他不识抬举,非要一条道走到黑,那就怪不得我们用其他办法了!”

“大人的意思是?”郭荣的黑脸上闪过一丝阴狠的杀意来。

刘应箕瞥了他一眼:“郭总兵,你现在是朝廷命官可不是强盗土匪,把你的匪气收敛一下。本官可没有这种想法。”

“那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能改变他决定的办法吗?”

“当然,而且很快就应该能用出来了。”刘应箕卖了个关子道。

见他不肯透露,其他人也不好继续追问。这时,沈年又想到了一点:“大人,下官发现那钦差副使杨震可不在这儿,你说他会不会受了钟大人之命去别处暗访消息?”

“这个十有**是如此了。不过你们放心,我已派人在华严寺外看着了,只要是钦差队伍里的人离开寺院,都会有人盯着的。而且这大同城里,也几乎没有什么人能被他们问出对我们不利的说法来。”郭荣自信满满地道。

首节 上一节 239/7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