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大明 第134节

杨晨听了这话,倒也觉得有些道理,精神便为之一振:“那依你看来,我们该怎么布置才能找到那些白莲教徒呢?”

杨震也不客气,当即道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派人封锁四门和水门,防止他们找机会偷溜出城。第二,县里以送粮的名义去往各家各户,登记人口,寻找他们的下落。”

“用拉网排查的手段吗?”杨晨也是有后世经验的人,自然知道杨震的这个法子的出处。后世在追查一些穷凶极恶的罪犯时,往往会挨家挨户地寻找线索,只是那时候的通讯和侦查手段都要远远高于眼下,找人要更容易些。

杨震无奈地一笑:“这是眼下最容易办的事情了。而且,如今城中百姓都缺粮食,只要咱们以送粮的名义前往,他们也不会拒绝的。”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有一点你可考虑到了吗?”杨晨苦笑道:“我们手中已无多少粮食,赵邦甫他又迟迟未归,根本就没粮食用来施展这一招哪。”

杨震面容一僵,这才想起如今县衙的情况,忍不住一声叹:“这却有些麻烦了。余家的事情虽然暂时被我们按住了,但一定瞒不了太久。一旦消息传出,叫那些白莲教的知道了他们身份败露,必然会想方设法逃出城去……”

杨晨苦笑一声:“眼下我们唯一能指望的,就只有粮食能早些运来了。无论是赵县丞从绍兴府要来的粮食,还是……”

此刻,杨家兄弟正在盼望着赶紧归来的赵邦甫才刚刚登上返回诸暨县的航船。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在绍兴府逗留了这么多天,而更让他感到有些难堪的是,就是等了这么多日子,从府衙那儿得到的粮食也不过区区两万多斤而已。也不知这点粮食够县里那些百姓支撑几日的。

前几日,他才一来绍兴,就发现还有诸如新昌、上虞、嵊县等府衙下属的县衙也有人赶来求粮。这一下,这些人就只能在知府大人面前争夺那有数的救灾粮食了。毕竟,就连绍兴府辖下的山阴和会稽两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那府里能拿出来的粮食就更少了些。

当众人得知诸暨县不但堤坝垮塌,连常平仓都被烧了后,那些竞争对手们更是好一阵的冷嘲热讽,都说如此无能的县令和下属,实在应该被罢官免职。至于诸暨县百姓眼下的处境,在这些官员眼中自然是看不见的,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好在赵邦甫已是多年的官吏了,无论是在绍兴府中的人脉,还是脸皮,都还能支撑得住,这才没有彻底被那几个县的官员给打压下去。这时,他才发现杨县令派自己来此求粮是多么的英明,要是换了杨晨来此,只怕根本难以从知府衙门那儿求得一粒粮食。

但即便如此,绍兴知府沈千源也发了话了:“本官肯从仓中提出粮食支援诸暨县,为的只是不叫治下百姓受苦,却不是为了维护那杨晨。他身为一县县令,却使治下出现如此多的灾祸,实在是罪不可恕。一俟本次水灾过去,本官必会向巡抚衙门及朝廷如实禀报此事。若是他在接下来的救灾事宜中再出什么差错,那就更是罪上加罪,且叫他好自为之吧!”

只这一番话,就明显宣判了杨晨这个县令是当到头了。要知道,一般官场上是很少有上司会如此直言指责并弹劾下属的——当然若是有仇就另当别论了——而一旦身为上司的知府这么说这么做了,那除非那位下属县令立下什么天大的功劳,又或是在上面有足够强大的靠山,否则必然难逃被罢官的下场。

在确认这一信息后,赵邦甫心中竟很有些复杂了。其实若是当初的他,是很乐于见到这么个结果的,毕竟他也一直在觊觎着县令这个位置,只因他是举人出身,才一直不得升迁而已。对于杨晨这个突然而来的年轻县令,他之前自然是一百个不服。

可今日,他却有了另一番感触,觉着杨县令因此而被罢官实在是太冤枉了些。以诸暨县里复杂的情况,已经没有一个官员能比他做得更好了。他要因此而罢官,只怕诸暨县被宣郦两家把持一切的情况将会持续下去。

“希望老天开眼,莫让杨县令这样的好官真个被罢了官。希望我所带去的这点粮食,真能帮他度过此难!”看着船只不断向前,赵邦甫的心里不觉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第一百七十九章 内忧外患(下)

赵邦甫带着粮食终于赶回了诸暨县城。只是当得知他从绍兴府衙要来的粮食只有不过区区两万斤时,县衙里的一众人等都现出了失望之色。

还是杨晨最快恢复过来,对满脸疲惫与惭愧之色的赵邦甫道:“赵县丞一路辛苦了,且先回去歇息吧。”虽然他也觉得有些失望,但却知道这已是赵邦甫能做到的极限了,换了他自己去也未必能做到更好,又为何要责怪人呢?

赵邦甫心下略有些感动,但此刻他却还不能离开,便轻声道:“大人,下官尚有下情禀报。”

“哦?却是何事,且说来听听。”杨晨随口问道。

“这个……”赵邦甫看了看周围的同僚下属,面露为难之色。

那些人见状就知道赵县丞是要单独与县令说话了,便不再久留,各自说着有事而告辞出去。直到众人都退出二堂,杨晨才略有些好奇地问道:“却是什么事能叫赵县丞你如此重视,非要屏退左右才能说?”

“大人见谅,实在是事关重大不得不慎重哪。”赵县丞说着一顿,用更加严肃的语气道:“大人,你在给知府大人的上书中把江堤坍塌和常平仓被焚都写了进去,但却并未提及此二事很有可能都是有人刻意而为。知府大人一看之下大为恼火,已为是大人办事不力才有此等灾祸。故而,他让下官转告大人,等此次事了,他必酌情向巡抚衙门和朝廷奏明前事,只怕……”说到最后,他便是一声叹息。

杨晨听了这话,心里也是一沉。其实在上书时,他就有过这样的判断,只没料到对方竟如此直接而已。见他显得有些担忧,赵邦甫又忍不住埋怨道:“大人,你之前的上书实在太过实在了。其实大可将话说得模糊一些,还有即便真要提到这两件事情也应当点出此事有人在背后捣鬼才是。可大人你却……哎!”说着又是一声长叹,显然很为杨晨的判断不值。

但杨晨此时已从刚才的忧虑中走了出来,闻言只一摇头:“我虽然能用些春秋笔法来遮掩过失,但你以为府衙那儿就查不出事情的原委了吗?所以何必多此一举,反叫人看轻了呢?至于说明江堤与常平仓是被人蓄意毁坏一事,在没有捉到人犯之前,这些说法也没甚用处,知府大人也不会采纳的。反之要是我们能抓到那些人犯,不说也能有个交代。而且,即便如此,要是知府大人真不肯通融,也会认定他们是我治下百姓而定我个教化不力的罪名。”

“嗯?”赵邦甫惊讶地看着杨晨,实在没有想到这个年轻的县令居然能把官场上的事情看得如此透彻,甚至比自己看得还清楚。仔细想来,事情确实如此,至少在没有捉住那些毁烧仓的犯人之前,杨晨怎么说都是处于不利位置的。这让他再次对杨晨刮目相看,忍不住拱手道:“大人说的是,是下官太过急切了。只不知这几日来,对这两事可有什么进展了吗?”

杨晨微微一笑:“本来事情看着是没有机会了,但赵县丞你及时回来,却让此事有了新的转机。”说着便把之前杨震发现俞长丰是白莲教徒和准备排查全县百姓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赵邦甫听得满脸惊讶,没想到自己才离开没几日,县里竟又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而更叫他感到心惊的,则是原来一直为朝廷所打击的白莲教徒居然就在自己身边。他和俞长丰也是打过几次交道的,却没料到这个看着几乎没有任何心机的商人竟还有如此可怕的一面。

好一阵后,赵邦甫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又把注意力放回到了县城此刻的缺粮难题之上:“大人,这么做对粮食的消耗可是不小哪。下官只从绍兴府要来不过两万斤粮,看着只够分发到全县百姓手里的。一旦如此做了,那接下来县衙又无粮可用了。虽然现在外面的大水已退却,可城中无粮难保百姓不满哪。”

“如今官仓中尚有一些粮食,只要熬粥还能撑上一段时日。接下来的事情,我自有安排,赵县丞你就无须担心了。”杨晨在此刻还卖了一个关子。

见杨晨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赵邦甫才不再劝。其实之前他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何县令大人会觉得只要从府衙要来些粮食,撑到三月下旬就有转机。而现在,又是同样的说辞,这实在太叫人好奇了。可他也看得出来,这是杨晨最后的底牌,是不会轻易告诉自己的。

想明白这点,赵邦甫便也不再坚持,朝杨晨再一抱拳,便退了出去。

有了这两万斤粮食打底,杨震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从次日开始,县衙中的公差衙役们就成为了大明朝的送温暖小队,将粮食送往城中各处,交给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百姓手中。

当百姓们满怀期待地看着衙役手中的粮食时,却被告知要先点齐家中人数,根据人口给粮。对此,这些百姓自然不会有任何的反对。他们可不知道县衙的真正用意是寻找可能存在的白莲教徒,只以为县衙是为了更公平清楚地将粮食发放到每个人手中而已。

于是每日里,都有成百上千的百姓得到粮食,对杨知县感恩戴德,同时也有数百户人家被排除出可能窝藏白莲教徒的嫌疑。只是这么一来,县衙粮仓好不容易才囤积起来的粮食又很快浅了下去,在进入三月二十日后,粮食更又一次所剩无几,但此次行动的效果却一点都没有呈现出来。

“哈哈,杨晨这小子还真是异想天开哪。居然把粮食一一分与百姓,如此一来,只怕县衙马上就要无粮可分了吧?”在得知这段日子县衙的举动后,郦承纲忍不住呵呵嘲笑了起来。

他确实有大资本嘲笑县衙此刻的穷困潦倒。要知道就在他们郦家的几处仓库里,现在还囤积着数十万斤粮食没有动呢。他一直都在等着一个时机,一旦县衙粮食告罄,就是他出手的时候。

到那时,他就可以以高价将粮食卖与县城里的百姓。原来他从徐同舟手上买粮时,每一斤粮食不过三四文而已,但这次他就是开出每斤三四十文的价格,也不会有人反对的,甚至可以要价更高。

那要是没钱的人又该怎么办呢?郦承纲也早已有了对策,让他们用房用地用田来抵。他相信只要城中短时间里得不到足够的粮食,他就能通过手上这些粮食赚到成本的十倍以上的钱财。至于可能用粮食换来的田地,就更多了。

正因觉得自己这如意算盘已彻底打响,所以在嘲笑杨晨时,郦承纲也显得格外开怀,笑得两只眼睛都已见不着了。

一旁的郦承缙也陪着笑了几声,但还是有些担心地道:“大哥,有件事情我一直想说,却又不知该不该说。”

“说!你我兄弟有什么话不能说的。”心情舒畅之下,郦承纲就显得很是大度了。事实上,自从江堤决口一事成功之后,他就日日都在笑,心情也没一日不好的。

见他都这么说了,郦承缙也不好再隐藏自己的想法,说道:“要是县衙已囤积居奇的罪名对付我们,却该如何是好?要知道一旦我们真这么干了,那分明就是与县衙为敌了,那杨县令会任我们做这些吗?还有,要是百姓受人鼓动而攻击我们,抢夺粮食,只怕事情也不会对付哪。”

郦承纲显然没有想到这两个变化,闻言便是一愣。但随即又很不以为然地一摆手道:“你这就太过杞人忧天了。我们自己的粮食该怎么卖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县衙还能因此就定我的罪不成?大明律中可从没有这么一条。何况,我们郦家可不是别的商人,能叫他这么给吓倒了。

“至于那些百姓,就更不必担心了。他们还没这胆量敢和我们郦家做对。我又不是不给他们粮食,只要他们能拿出银子、地契和田契来,自然能吃饱饭。他们又何必冒着犯罪的风险来对付咱们呢?”

见他如此说话,郦承缙知道此时的兄长已经被即将到来的大胜冲昏了头脑,是怎么都不会听信自己的劝解了,便只得一声叹息,不再多言。但他的心里,对于接下来的情况依然满是担忧,脸上的笑容自然也就有些勉强了。

郦承纲瞧出了他的心思,脸上笑容这才一敛:“老三哪,你就莫要再这么前怕狼后怕虎了,我们郦家在诸暨也不是一代两代了,岂是那些草民和区区一个新任的县令能斗得过的?放心,这回我必然能把之前失去的连本带利都拿回来!”

见兄长神色已变,郦承缙知道再劝只会让他不满,便只得勉强一笑点头应承:“大哥说的是,是小弟太过小心了。”

“这才像话嘛。你和老二都准备一下,我估摸着这两日里就该我们出手了。”郦承纲这才重新恢复笑容,吩咐道。

就在杨晨他们以为敌人只有白莲教徒时,一场新的危机已再次出现!

第一百八十章 趁火打劫

都说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这一回杨震算是领教到这一说法的现实了。在县衙花费了大量人力,还动用了这许多粮食对县城百姓进行排查之下,依然无法寻找到白莲教徒的踪迹。他们似乎早已离开了诸暨县,又或是另有隐秘的藏匿地点是容易被人忽略掉的。

首节 上一节 134/7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