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931节

就在他们嘴巴停不下来的时候,一声非常突然的清脆声突然响起。

清脆的筝声不止是让歪果仁停下交谈,连带场内十万名观众也是安静了下来。

懂得品鉴的人,如王羲之第一时间就听出是在演奏《高山流水》,与他坐在同一排的好友也是同时听了出来。

悠长的筝声是通过各个传声装置传播到中央体育馆的每一个角落,舒缓的音乐声流淌之下,原本激动的情绪被舒缓了下来。

“弹奏者是杨姬。”吕议就是安排今天活动的策划人,谁表演什么节目自然是清楚的:“她是吴县人,曾经的青楼花魁,现在的长安音律大家。”

青楼虽然是叫青楼,可并不是卖肉的场合,就是一种高级的文艺会所,也就是卖艺不卖身的那种性质。自然了,要是某个她乐意和谁来一场爱的鼓掌,自然也是能春风一度共赴巫山。

勾栏院才是卖肉的场所,主打的就不是什么文艺,几乎也看不到什么文艺,去光顾就是本着为爱鼓掌。

“花魁?”刘彦不是起了什么兴趣,他所知道的是现在的青楼并不被认为是污秽场所,就像是现代的演艺圈,但现在想要在青楼圈子混得开光颜值可不够:“那应该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筝声弹奏的《高山流水》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眼尖的人看到绿茵场地各处突然裂开,地下升起了近三十个高台,上面皆是摆着一张筝,筝的后面坐着一名起了弹奏起手式的丽人。

视力要是足够好的话,可以发现每一个升起的高台上还有一种物件,它成一种喇叭花的形状对准了筝面,其实就是一种收音的设备,再传播到全场。

刘彦事先并没有关注今天都有什么节目,同时也不清楚罗马那边有相同的“裂地升天台”,满意吕议搞出了这么酷炫的环节。

“地面没有大范围震动,也没有听到机械运转的声音。”弗拉维斯对于看到汉国这边也有升降梯是一点都不意外:“我们竞技场每次升降的动静都很大。这一点我们又输给了汉人。”

中央体育馆可是奔着史诗奇观的态度在建造,它还是全世界第一座大范围应用铁筋水泥的建筑物,建造它使用到的铁资源足够武装出二十万人。

升降梯可不是吊着升高,其实就是安装了齿轮装置,再用相关的机械配合达到升降功能。

要说的是,升降梯的传动装置大部分用到了钢材结构,很多知道有怎么一回事的军方人员可没少私下吐槽,说以其那些资源耗费在这么一个玩意上面,都足够为海军制造出三五十套船用的机械动力装置了。

“是《广陵散》啊……”王羲之又是听了几个音节听出弹奏的是什么曲目:“这首曲子女子来谈……能弹出意境吗?”

《广陵散》是一首非常激烈的曲子,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聂政刺韩傀曲》,想要演奏出它应有的意境的确是非常难。

“品味者少矣。”孙绰说的是今天到场的人,才不是为了品味曲目而来,就是全来看热闹的:“图一乐便是。”

文青就是受不了明明很高尚的事情非得搞得很世俗化,他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够欣赏的人才有资格欣赏,其余人就是看一眼听一耳朵都是在玷污那一件作品。也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思想,诸夏的文艺才搞不起来,更没有成为流行。

“言之,你是想让五大名曲全给演奏一遍?”桓温闷闷地看着吕议:“你这样安排可是得罪不少人了。”

其实是十大名曲,分别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还有《夕阳箫鼓》一说)、《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但是有些失传了,有些还没创造出来。

如果说汉人对正在演奏的曲目还能带着一些欣赏之心,那些歪果仁就几乎是全听懵了。

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的流行,不同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欣赏角度,当前可不是地球村的年代,还没有经历过文化互相交流,培养出属于地球村共同的欣赏品味。

罗马人喜欢的是激昂的音乐,尤其对号声和鼓声情有独钟。

波斯人则是喜欢哀怨一些的音乐,要是既能哀怨又能悠长还能轻快(要求略高),那就是无上的作品。

其余国家和民族大体上是没什么欣赏水平,他们的国度或部落里面“咿咿啊啊”都能算是歌曲。

听不懂没关系,无法品味到曲目的意境更不是问题。

由于汉国的强大,那么汉国必须是什么都显得高大上,他们不懂是因为自己的落后,是自己的精神层次远远低于汉人,一定是自己身上的原因,不是汉人的曲目不好听。

桓温会说吕议得罪人,是有些相当多的知识份子对文艺的认真,延伸出对古老习俗的认可。

音乐在诸夏历来就是神圣的。

上古先秦时期,音乐有着很明确的等级,周天子才能听、诸侯才能听、大夫能够听,他们将音乐和祭祀视为共同重要。

在春秋末期之前,有资格培养乐师的诸侯没几个,甚至是周王室穷了之后都没钱培养乐师,鲁国一直有一套乐师班子都够孔子他老人家吹牛逼的了。

中央体育馆内的音乐声先是一停,随后又重新响彻起来。

“什么情况!?”弗拉维斯很突然地感觉到气氛不对劲:“我怎么……怎么觉得一种身在战场上的感觉?”

“原来不止我有这个错觉?”尤利安发现新的曲目被奏响之后,先是汉人开始变得不对劲,然后是整体的气氛都变得无比诡异:“我总有一种被层层包围的警惕感?”

正在被弹奏的曲目叫《十面埋伏》,与之前另外那些曲目有着根本性质上的不同,之前的那些曲目基本上趋于舒缓,就算是《广陵散》激烈也仅是激烈,但《十面埋伏》听起来真的不一样,尤其是有过军旅生涯的人听来更不一样。

汉人打算将所有使节团包围起来消灭?他们倒是没有往这个方向想。

汉人要是真的想干掉他们,根本用不着费这么大的劲。

“厉害啊!”克谢亚斯现在也是化身咸鱼,脸上满是六六六的表情:“一首曲子能够让整体的气氛转变。”

对于身在中央体育馆的汉人来说,其实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正在演奏的是什么曲目,他们就是下意识紧绷起情绪,有一种参与到将下方歪果仁包围起来军事行动中的错觉。

能够取得入场券的汉人首先需要有爵位,然后有爵位的汉人基本是有上过战场,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参与一场包围战,那么就算不是一场真正的包围战,那么多人紧绷着情绪又是那么的蠢蠢欲动,气氛就形成了。

罗马人和波斯人多少是有些自身底蕴,简单来说就是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下还能撑得住。

其它小国或部落的人可就悲剧了,气氛变得不对劲的第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人双腿一软,意志薄弱则是瘫到地上裤裆也湿了……

第909章:英国在哪!?

只要刘彦没闹出什么幺蛾子,去将自己建立起来的国度给玩坏咯,哪怕国家仅是保持当前的疆域,那么世界各国各民族也只能是委身于下。

汉人继续保持着这样的势头,其余各族想要生存乃至于是变强,各族就需要一切向汉人看齐。

所谓的看齐就是各族向汉人学习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已经注定下来,汉国的文化必将会成为世界上的主流文化,汉语也必然会成为地球通用语。

“这个是的,陛下。”纪昌早就习惯刘彦会拉自己到一旁,也不知道是怎么个回事,用一种自己听得不是很懂的语言唠叨上一大串:“您,说的完全对,陛下。”

刘彦继续唠叨,还是特么用闽南语唠叨。

这一点刘彦却是失算了,他现代是个闽南人,还是闽南语发源地的泉州人,可真不知道闽南语是起源于东晋,也就是“衣冠南渡”的产物。

闽南语的产生是异族入侵中原的产物,伫西晋永嘉二年(公元三零八年)的时候,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黄陈郑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等流域一带,他们把当时的古汉语(比如,有身、瞑、鳖、斟酌、鼎、箸等)带过来,后来称作“泉州话(也就是初代闽南语)”。

纪昌能听得懂一点点刘彦讲的话,他一直也以为刘彦知道自己听得懂一些,再连蒙带猜基本还是能理解。他对于刘彦思考出一点什么事喜欢拉自己单独聊,是觉得充足的信任,本着“君以国士代我,我以国士报之”的心态,一直以来才那么战战兢兢地为国操劳。

关键是刘彦不知道纪昌听得懂,甚至都不知道除了纪昌之外的其余人多少也能听得懂一些,还以为纪昌是出于臣工的身份才一直像相声里捧哏的那位一样,捧着自己的哏。

“那是历史一再证明了的事情。”刘彦也是一时感触,抬头看着天花板上的吊灯:“拿破仑让法国崛起,世界各国不但觉得巴黎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同时也觉得法语很好听,官方交流语就是法语。”

首节 上一节 931/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