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就好了,他们想拿走我的命没那么容易的!”赵志国说,“我的命还要留着打小鬼子呢。”
赵志国当然也知道周边的形势对他非常严峻,想要他命的人能从平城排队排到并州去。
单单是赵志国一个人的脑袋,小鬼子那边就在用黄金悬赏。
如果抓住赵志国,子孙后代吃喝不愁,放在哪个年代都能当首富。
“平城内,为了你的安全,我们部队的开支就不小,希望你老赵也心疼心疼我,或者是心疼心疼咱们的钱,让这钱花的值。”马修文说。
“俗!政委,您这就俗了,您是堂堂军分区政委,思想觉悟得上来,别提钱的事儿,提钱就俗了。”
“一边去!反正跟陶学一联络的事情你得安排好,不能自己忽悠着自己往对手的陷阱里跳,那也太傻了。”马修文说。
“你这个提醒,我放在首要位置去考虑!”赵志国说。
“司令,政委,各部队已经开始行动,三旅那边正在做统筹安排,赵大哥询问司令部,还有什么事情要特殊交代的吗?”
参与公路阵地计划的部队都已经出发了,剩下的就看各部队能不能隐藏自己的行动,突然出现在小鬼子意想不到的地方。
“告诉我哥,让他跟老秦保持通讯的畅通,尤其是仗打起来之后,两支部队联络不能断。”
为了夺取公路阵地,赵志国把手中两个精锐的步兵旅和其他精锐部队都派到了前线,此役只可成功不能失败!
第1461章 到达指定位置
日军此时还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公路阵地上。
双方在一号阵地上的争夺用惨烈不足以形容。
好在阵地上物资充足,否则一个营的兵力在这几天日军连续的进攻下,早就被消耗殆尽。
阵地上的士兵虽然很疲惫,但是他们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存环境。
甚至到了晚上阵地上不落下两发炮弹,战士们都无法安心睡去。
新换上来的日军前线指挥官取消了夜袭阵地的所有计划,他仍旧沉迷于日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美梦中,完全不把赵志国当成对手。
对补充进来的日军新兵来说,这场战斗更是他们征服华夏的第一步。
从军官到士兵,日军自始至终都认为,他们随时会击破赵志国的部队。
也正是因为日军沉迷于自己的美梦,在一号阵地前,密密麻麻躺着上千具日军的尸体。
后方的营地和医院里,日军的伤员更是不计其数。
在一号阵地的地下甬道里,也能看到这场战斗有多惨烈,伤员根本运送不下去,他们只能躺在地下甬道内,发出阵阵哀嚎。
伤痛折磨之下,很多士兵身体非常虚弱,那些重伤的士兵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仗我们已经够本了,打死的小鬼子在我们两倍以上,受伤的小鬼子更多。”一个连长说。
尽管他们牺牲了很多弟兄,但是阵地仍旧牢牢的握在他们手中。
“旅部命令,今天晚上和明天晚上,会有一个加强营的兵力进入我们阵地,由你们连做好接应工作。”营长下令。
“营长,他们是来换防的?我们可以撤下去了?”
听到有部队要上来,守在阵地上的官兵第一时间想到他们可以撤下去休息了。
不是战士们想逃离一号阵地,而是白天日军接连不断的冲锋,到了晚上,日军从九点就开始间歇性的炮击,直到太阳升起。
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骚扰阵地上的华夏士兵,让他们不能休息。
战士们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等他们控制住公路阵地之后,睡上两天两夜,谁也别打扰他们。
“不是来换防的,也不是来把我们的伤员撤下去的。”营长说。
“那他们来干嘛?帮我们守阵地?”
“我不知道,旅部只下令让我们配合,我们还是要守好阵地。”营长继续说。
“派一个加强营的兵力过来,既不换防,又不帮我们守阵地,到底要干嘛?”
“旅部说了,他们的行动尽量要做到保密,司令部和旅部肯定有更大的计划,只不过我们无权知道。”营长说,“记住了,他们上来之后,第一时间要把他们藏进地下甬道,决不能暴露他们的。”
“怎么滴,这是送来一支大爷?还要我们伺候好他们呗?”
“执行命令就是了,司令部和旅部肯定是在围绕我们部署更大的计划,而我们只不过是庞大计划中的小小一环而已,我们的任务就是守住一号阵地。”营长说。
他们营被困在一号阵地上有几天的时间了,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至于旅部或者是司令部调动了哪些部队,他们一无所知,对于旅部下达的新命令他们只能尽全力去完成。
“行吧,希望送上来的不是一群大爷,要是有不配合老子的地方,老子可不伺候,这一号阵地可不是那么好生存的。”连长说。
“他们只在我们阵地待两天两夜,这两天两夜,你就别整幺蛾子。”营长说,“都是兄弟部队,如果你心里有怨气,冲我来。”
连长听到营长的话,傻呵呵的一乐:“我可不敢冲着营长您发火,您可是我的直接上级呢。”
县官不如现管,不怕得罪大领导,就怕直接上级给小鞋穿。
“行了,别在我这儿贫嘴了,我先睡一觉,这小鬼子真不是东西,半个小时打一次炮弹,这几天我的眼皮都疼。”
从公路上穿过日军控制的二号阵地,必须要做到谨慎谨慎再谨慎。
所有参与此次行动的士兵,除了带上五天的食物和作战所需要的武器弹药之外,其余的东西一律不准带。
在穿过日军把守的区域时,三号阵地的部队会向日军开火,掩护大部队的行动。
此时特战队的士兵也来到了侧翼,潜伏了下来,他们已经抓到了一名日军俘虏,了解到了日军侧翼部队的信息。
“队长,其实……您可以回去。”一个特战队的组长说。
“回去?老子去哪儿,还用你给我安排?”
“队长,咱们特战队在第一军分区属于团级,您的级别自然是团长,您见有哪个团长亲自参与这么危险行动的?”
“少来这一套,我看你小子是想当我们特战队的政委啊?”姚鹏举说,“有咱们政委在,咱们司令呢,可算是少了很多乐趣,我可不想把这乐趣丢了。”
“我觉得咱们政委做的挺对的,司令上前线冲锋,那是部队到了绝境的时候,我们部队正如日中天,哪儿能轮到咱们司令上战场。”
“没想到你小子还挺有思想的。”姚鹏举说,“别替政委和司令操心了,一会儿你们再熟悉一遍自己日军的身份,上了阵地,说错一个字,我们就要掉脑袋。”
“队长,您放心吧,弟兄们还想多活几年呢,自然不会在这方面犯错误。”
“安排人执勤吧,我睡一会儿。”
姚鹏举他们虽然到了指定位置,但是他们需要等待时机的到来。
在三号阵地的掩护下,加强营在两个夜晚,悄悄地潜入到了一号阵地上。
进入一号阵地之后,他们就躲在了地下通道内,无论外边打得多热闹,他们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藏起来,绝不能暴露自己。
小鬼子也丝毫没有发现,一个小小的一号阵地,竟然还藏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
这个加强营的部队到达指定位置之后,秦东升的二旅跟祝浩的四旅也完成了换防。
一切都做的悄无声息,日军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正面的对手已经发生了变化。
“老祝啊,你还不能走,得帮我一个忙。”秦东升拉住了祝浩的胳膊。
第1462章 当然是好消息
祝浩有些不情愿地说:“秦大旅长,你们旅有我们军分区最多的兵力,最好的武器,现在仗也轮到你们先打了,我在这儿做什么?碍眼呢?”
“老祝,你看你说的这是哪里话,这不是司令部的命令嘛,我也只是执行命令,这仗要是打赢了,肯定有你们四旅一半的功劳。”
“少给我戴高帽子,说吧,还有什么事儿。”祝浩说。
“给我留几个参谋呗。”秦东升说。
“咋滴?我们的整个防区都给你了,你还想从我这儿挖人?”
“老祝,你误会我的意思了,这次司令的命令,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旅刚刚换防过来,对小鬼子的情况不如您了解的多。”秦东升说。
尽管第一个团先完成了换防,也对日军展开了侦察,但是他们手中了解到关于正面日军的情报太少。
“你说的这个问题啊……”
“老秦,帮帮忙,人用完,我都还回去。”秦东升说。
“求人帮忙有空着手的吗?”祝浩笑嘻嘻地说。
“哎……老祝啊,我以前一直以为你是一个老实汉子,没想到你也跟咱们司令似的,心寒呢。”
“秦旅长,我也不想啊,你们一二三旅,都是跟着咱们司令打出来的老班底,底子厚,要啥有啥,我们四旅,扩编的命令一个月之前下达的,司令部除了支援了几个人之外,武器没给,弹药也没给,还有两个半营待建呢,你也可怜可怜我。”
“行吧,看你老祝收拾这一摊子事儿也不容易,提条件吧。”
“条件嘛,也不是那么苛刻,八门迫击炮,十挺重机枪……”
“哎哎哎?”
还没等祝浩把条件提完,秦东升连忙制止了祝浩:“人,我不借了行不?你把我当小鬼子了?”
“条件可以谈嘛。”祝浩说。
“这样吧,给你组建一个连的装备,但是重装备只给你三门迫击炮和三挺重机枪,轻机枪自己想办法。”秦东升说。
“一言为定,我现在就让我旅部的所有参谋都留下来,配合你们完成接下来的任务。”祝浩笑嘻嘻地离开了。
“能当旅长的,都不是省油的灯!”
看着祝浩离开的背影,秦东升只能感叹,仗还没打呢,自己先当了冤大头。
有了四旅参谋帮忙,秦东升手底下的各级军官迅速了解了正面的日军实力。
“旅长,朱洪思的炮兵团和丁玉成的装甲团也已经赶来了,他们的驻地分别在这儿和这儿!”旅部内的一个参谋指着地图说。
“这阵势不小啊,装甲团都来支援了?听说他们刚完成基础训练,能参加战斗吗?”
炮兵团来了,倒是在秦东升的意料之中,装甲团前来助阵,倒是出乎他的意料。
“或许他们只是来给我们壮声威的吧。”
“不管来做什么的,既然来了,这阵势看上去确实唬人。”秦东升说,“跟三旅联系上了吗?”
“电报已经通了,通讯班正在铺设电话线。”
秦东升看了一眼手表:“去拜访赵大哥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不过还可以去炮兵团和装甲团看看。”
二旅是最后一支到位的部队。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部队要从南边,还要避开日军的视野,不被日军给发现,所以他们的速度慢一些。
赵志国的司令部内,田克志拿着电报走到了赵志国面前。
“各部队已经到达指定位置,四旅留下了十几个参谋协助二旅,秦东升刚到临时指挥所,就前往了炮兵团的驻地。”
赵志国摆了摆手:“老秦还是会打仗的,他知道自己需要依靠什么。”
“要不要让他们尽快发起进攻?三旅的加强营已经从一号阵地出发了,只要不出意外,明天晚上子时就能够到达侧翼日军的后方,切断日军的退路。”田克志说。
“姚鹏举他们应该也到达指定位置了吧?”
姚鹏举他们是这次任务中最重要的一环,所有部队都是在为姚鹏举他们做铺垫。
“姚鹏举他们前期没有什么重要的任务,出发的也早,现在应该在指定位置潜伏着,等待时机。”
“按照原计划行动,时间一到,让炮兵团打光所有的炮弹。”赵志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