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贴身太监竟是徐妙云 第168节

“你……”

朱橚被自己的心腹小太监气得,已经无力了。

“以后,天下士子考不上功名去打小人,必有吾之姓名也!”

朱橚无可奈何,反正错误已经成了,

他能怎么办?

“对了,殿下1

“奴才想不通,殿下您要这么多玻璃干什么?”

徐妙云为了自己的耳朵安全,赶紧转移话题。

她指着那些施工的工匠们,在王府应该是后花园的位置,将钢铁方管搭建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架子。

而架子搭建成后,

通过特殊的工艺,工匠们将玻璃一块块粘在方管上。

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玻璃房子。

但这个玻璃房子下方,朱橚又严令不准做硬化,

徐妙云想破脑袋,都想不通朱橚想要做什么?

这个三角玻璃房子,可谓是价值连城呀。

“没啥,就是想冬天吃点新鲜蔬菜罢了!”

除了朱橚,其他人当然想不到,朱橚盖的这个玩意是玻璃大棚,

目的也无非是冬天吃上一口新鲜蔬菜罢了。

这个世界,可没有什么反季节蔬菜,无论南方北方,只要下雪的地方都一个样,

朱橚在盖王府的时候,就把目标定为好好享受,

有机会,玻璃大棚自然要搞起来,

如果放在后世,他也许有许多更加节省的方法,比如铺膜。

可是这个时代要搞出塑料膜那可太难了。

塑料的原料大部分是橡胶,

那玩意要到清末才会引入华夏,

而且就算有橡胶,以大明目前的工业水平,

就算朱橚有详细的配方,他也搞不出来。

“玛德,有点束手束脚呀!”

“让父皇开海禁这这事,还真得谋划一下了!”

朱橚在心里暗暗盘算,关于让老朱解除海禁的想法,逐渐成型.

133 海禁,统一货币,立不可变之法……

关于海禁这件事,是朱橚心目中值得他冒着危险去改变皇帝想法的一件事,

甚至这件事的重要性,还高过商税。

如果说商税是朱橚认为的,能够为大明续命的话,

那开启海禁,就是为华夏争取国运,

从大明开始,那些西方的野蛮人,开始进入大航海时代,

这是整个世界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的开始,

对,也许终明朝一朝,甚至后世的大清早期,

华夏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可做为一个见证过这片土地衰落,

真正过民族苦难的人,

朱橚总想做点什么……

可是他同样明白父皇的苦处,

就跟后世某些键盘侠老师喜欢拿闭关锁国来说某位皇帝是千古罪人一样,

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皇帝为什么要海禁,很简单。

其实说白了就是大明朝的国力不行。

一来,大明朝经过元末明初的大战,急需休养生息,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给农业让步,

而打击工商业,将百姓锁在土地上,是当政者必须去优先做的一件事,

别说老朱,就是朱橚当上皇帝,也没有其他选择。

重农抑商,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二来,是出于对国家的安全考虑,

如今的大明朝,可算是内忧外患都有,

说外患,漠北的汗庭对中原虎视眈眈,大明朝这根芒刺在背,就不可能放开手脚,加上海外,倭国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

倭寇问题,一直是明朝历代皇帝都头疼的问题。

外患不说,就是大明朝内部,

其实也有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不说云南四川还有势力割据,朝廷好不容易才荡平,

就说沿海一带,当年跟皇帝争天下的张士诚,方国珍旧部,许多人就流亡到海外,他们勾结倭寇和福建,江浙沿海的百姓,对国防造成极大的麻烦。

若是一个不好,加上北元的余孽煽风点火,

大明内部就要乱起来。

皇帝能有什么办法,尤其是那些沿海百姓和倭寇勾结,官方几乎疲于奔命。

要不是皇帝一刀切,大明不知道有多少国力,要耗在沿海海防之上,

就大明那点财政收入,还真不够造。

第三点,也是朱橚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是明朝的货币系统十分脆弱,

外贸的基础货币是白银,可是华夏是一个非常缺乏白银的国家,

且白银的流通,官方居然没有一种统一的货币出现,元宝,碎银子,什么都能流通,

这种脆弱的经济体系,在大规模的贸易中,简直就是儿戏。

相比欧洲统一铸币的方法,

华夏的白银,很容易被那些蛮人收割。

前元为了应对商贸中白银不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发行纸币,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可是皇帝和推行政策的人,并不懂经济,或者说,缺乏对经济规律的敬畏之心,

封建时代的纸币最终会因为朝廷滥发,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沦为废纸。

如果朱橚想要推动放开海禁,

就得帮皇帝解决这三个问题,

问题不解决,开放海禁,不但不是帝国功臣,而是成为历史罪人。

但说起来,其实这些问题,

他已经在逐渐解决了,

其中第一个,关于休养生息的问题,

朱橚对番薯和土豆这种大杀器是非常有信心的。

历代封建王朝,在这些美洲作物传入华夏之前,人口一般都在四五千万到八九千万的范围就上不去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华夏的土地,正常的生产力,只能养得活这么多人口,

当土地养不活百姓的时候,百姓会造反,打仗,死一批人,

新王朝休养生息,迎来盛世,再因为人口增长导致土地供养不起,继续造反……

而土豆和番薯出现之后的大清呢?

人口在很快一段时间之内,涨到四亿多。

这就是番薯和土豆的恐怖之处。

朱橚提前几百年将这些东西传播到华夏,而且是以官方的形式去推动,

他相信最多五年,

休养生息政策,会有很大的进展,

那时候工商业的萌芽,应该也要开始了。

这是海禁能打开的第一步。

第二个是倭寇的问题,这更容易解决,

一旦国力强大了,大明朝有的是钱和兵力去收拾那些混蛋,

所谓的倭寇和张士诚等余孽,并不见得是战斗力有多强,

他们让朝廷头疼的原因,无非是来无影去无踪而已。

这其一,是因为百姓做为内应,导致官方的情报罗睺,

其二,是因为官方缺乏水军,

其三,就算官方有水军,大海茫茫,谁知道这些家伙出海之后躲在哪个角落?

可是这些对于朱橚来说,都不是问题。

百姓有活路,自然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当奸细,

官方的水军,只要有军费够,这一点都不是问题,造船的工艺,其实大明朝一直都有,

当年陈友谅的水军可是天下第一,老朱打败陈友谅后,

他那边的船工和设计图都被明朝给收刮了,

未来朱棣让郑和下西洋,那些宝船的设计图,很多都是来自于陈友谅的水军,

而且就算是老朱没有,朱橚也有一堆超越这个时代的船只设计图,

首节 上一节 168/3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