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炮的抗战岁月 第783节

一时间,各部通讯中段,逐一被日寇分割包围,陷入了各自为战困境。

第五集团军全线崩溃,中条山西线败局已定。

与此同时,垣曲县城陷落,外围各部相继溃败,日寇中路军挥师南下,兵锋直指黄河岸边最重要的渡口――垣曲渡口。

开战不过一天一夜,中条山战局已彻底糜烂,再无挽回的余地。

“唐回村遭袭……”

“垣曲陷落……”

“第五集团军失联……”

第一战区司令部已然炸开了锅,一众长官参谋又惊又急。

“增援,增援……一定要守住现有的渡口!”

卫长官的咆哮声响彻了会议室,“第十四集团军呢?王村战役结束了吗?”

夜幕落下,中条山东北线上,王村战役刚刚结束,第九十八军将士击溃来犯日寇,歼敌七百余人,算是开战以来的唯一一个亮点。

接到战报,卫长官却没有丝毫喜意。

东北线上的日寇兵力最为薄弱,这就好比“田忌赛马”,东北线上放着的正是日寇的下等马!

更何况,第十四集团军其余各部阵地大多沦陷,粮食补给损失殆尽,而横垣县城已失,补给根本无法运抵东北线,第十四集团已是一支孤军。

当前,唯有增派援军,稳住阵脚,可是,河防也事关重大,兵力又不充裕,能派过去的部队也十分有限。

夕阳已黄昏,六十六团河防工事上,众将士严阵以待,听着东西两面的炮声不断响起,一颗颗心渐渐地沉了下去。

东边,白坡渡口的炮响了,白鹤渡口的炮也响了……

西边,田村渡口的炮响了,杨村渡口的炮也响了……

克虏伯的炮声雄壮而有力,可是,南岸的炮响了也就宣布北岸的渡口已经遭到了日寇的攻击。

虽然,巨大的克虏伯战防炮可以为北岸渡口的守军提供火力掩护,可是,夜幕即将落下,这些火力掩护还能坚持多久?

六十六团指挥部,李四维望着桌上的地图,浑身冰凉,东路日寇已经推进到了白鹤渡口,西路日寇已经推进到了杨村渡口,中间剩下的渡口也不过五个了!

“叮铃铃……”

电话突然响起,李四维连忙抓起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陈师长焦急的声音,“四维,上面刚刚下达了增援命令,你部火速渡河……事有可为,当尽力向前,若事有不济,当死守渡口,保障友军退路!”

来了!

李四维心中一沉,却也只得硬着头皮允诺,“师长请放心!”

“好,”陈师长连忙补充,“我会尽快抽调兵力,随后渡河……”

谁叫六十六团距离渡口最近呢?

挂掉电话,李四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转身一扫众将,“各部立刻登船……增援北岸!”

“是!”众将轰然允诺,匆匆而去。

“团长,”郑三羊连忙起身,深深地望着李四维,“此去……”

“三羊,”李四维勉强一笑,打断了郑三羊,冲怀中摸出一封信递了过去,“团里的事就托付给你了,还有这封信……”

说着李四维声音一颤,“如果……我没有回来,你就把信交给柔儿……”

“团长……”郑三羊浑身一颤,艰难地张了张嘴,“请团长放心!”

一路走来,郑三羊知道李四维经历了多少恶战,可是,战前留信却是头一次!

难道,这一战真的如此险恶吗?

看着郑三羊神情凝重地接过了信,李四维呵呵一笑,使劲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只要老子还有口气,爬也要爬回来!”

说罢,李四维抓起桌边的长枪,转身就走,步伐铿锵而决然!

他怕过河,不是怕死,只是怕白白地死了!

第二五四章初临北岸

黄河发于青藏高原,经黄土高原奔腾而下,将华北平原劈开两边,滚滚东流,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滋养着中华民族,也成了阻隔两岸交通的一道天堑。

要沟通黄河两岸,无外乎修建桥梁或者建立渡口。

一九零七年,兰州黄河铁桥落成,这是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桥梁,而这之前,在绵延数千里的黄河两岸,渡口是唯一能沟通两岸的交通方式。

黄河的第一个渡口出现在何时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黄河渡口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样悠久,其数量不可胜数。

当黄河在中条山西南角转弯之后,相继会流经三个十分有名的古渡口――风陵渡、禹王渡和茅津渡,风陵渡因皇帝贤相风后的陵墓而得名,禹王渡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休息而得名,而茅津渡在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也有提及。

中条山防线建立后,第一战区又辟出了大小十多个渡口以确保驻中条山各部的后勤供应。

可是,此刻――一九第一年五月八日夜,还控制在第一战区手中的渡口只剩下五个了。

夜色朦胧,单石渡口火光昏暗,人影幢幢,六十六团的将士们正在登船,一个个全副武装,形色匆匆。

不多时,十余艘众将士登船完毕,十余艘渡船迅速驶离渡口,直奔北岸而去。

此时,自官阳渡口至垣曲渡口的五六十里长的河面上,大小渡船熙熙攘攘,都在全力向北岸驶去……尚未失去的五个渡口必须全力保全!

“唔……唔……唔……”

船到河心,六架敌机突然飞临。

“嘘……嘘……嘘……”

航空炸弹如雨点般砸落下来。

“嘭嘭嘭……轰轰轰隆隆……”

首节 上一节 783/10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