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无赖兵王 第1770节

“你觉得派谁过去合适?”曹操问道。

“看来三韩和辽东,我只能放一放了。”曹铄说道:“明天我就传令下去,让已经等待着的将士你们先返回寿春,我去西凉走一趟。”

“你去?”曹操诧异的问道。

“除了我,父亲还能想到更合适的人选?”曹铄说道:“我曾经与马腾、韩遂并肩作战,与他们俩人都是相熟。我去调停,或许俩人还真会给些脸面。”

“西凉你可从来没有去过。”曹操说道:“那里比幽州还要荒凉……”

“连年战乱,整个天下还有几处不荒凉的地方?”曹铄说道:“调停总比发兵帮着一方攻打另一方强得多。”

曹操想了一下,对曹铄说道:“你说的也是没错,放眼曹家,比你更合适去西凉的还真没有其他人。”

“这件事情很急,恐怕许都我也没时间去了。”曹铄说道:“封官的事情我看……”

“官还是要做的。”曹操说道:“我会派人给陛下送去书信,让他下诏册封你的官职。”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年纪尚轻,背负这么多虚名真没什么必要。”曹铄说道:“树大招风,我已经很招人记恨了,再官拜大将军,不知会有多少人眼红。”

“你会在意别人记恨不记恨?”曹操问道。

“我倒是不在意。”曹铄回道。

“既然不在意,那就做。”曹操说道:“让你做大将军当然有我的理由!如今你已经是曹家世子,早晚曹家都是要交给你。在那之前,我要让你明白什么叫做位高权重!”

“父亲的意思我懂了。”曹铄问道:“不知父亲能不能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事,你说。”曹操说道:“只要不是让我为难的事情,我都答应。”

“官职先不要册封。”曹铄说道:“等我从西凉回来,到了寿春,父亲再派人把诏书送过去不迟。”

捻着胡须,曹操想了一下说道:“就依着你!”

“多谢父亲。”曹铄躬身行礼,向曹操问道:“敢问父亲,还有没有其他事吩咐?”

“没其他事了。”曹操说道:“明天一早你就出发,西凉路途遥远,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一两个月也就够了。”曹铄说道:“我只带着龙纹骑过去,随从全是骑兵,耽搁不了太久!”

“早去早回,你在西凉,我总觉得不太稳妥。”曹操说道:“如果马腾、韩遂不听劝阻,你也不用理会他们,由着他们相互厮杀就是。等我腾出手来,再带兵去和他们说说道理。”

“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曹铄应道:“劝说不成我当然不会苦劝,反正打来打去死的也不是我们中原的人。”

“就是这个意思。”曹操点了点头,对曹铄说道:“天色不早,你先去歇着吧,明天还要赶路。”

第1556章 不要给自己惹事

曹铄起了个大早,辞别丁瑶,他来到了曹家正门。

陈到和龙纹骑将士早就等在那里。

上马的时候,曹铄对陈到说道:“派个人去告诉等在东莱的将士们,暂时让三韩人和辽东公孙家逍遥着,等我抽出空再去打他们。”

“公子怎么又不打了?”陈到诧异的问道。

“我们要去西凉。”曹铄说道:“来回少说也得两个月,等到我们回来,或许南方又要乱起来。哪还有闲心对付三韩和辽东?”

“北海海军怎么办?”陈到问道。

曹铄想了一下说道:“让沮授先陪同郭祖去北海,在库页岛把海军成立起来,攻打三韩的事情,先让他们待命。”

“我明白了。”陈到应了,吩咐一名龙纹骑,让他去找火舞,把曹铄的命令传达到东莱。

“公子这次去西凉做什么?”陈到问道。

“马腾和韩遂打了起来。”曹铄说道:“父亲是让我们去调停。”

“公子打算帮谁?”陈到又问了一句。

“帮谁?”曹铄笑道:“我谁也不帮,他们打他们的,能调停就调停,不能调停我们就回来,可不要把自己给陷进西凉战事。”

“原来公子有着这样的打算,难怪不调集大军,只带我们这些人过去。”陈到应道。

“调集大军?”曹铄说道:“要知道马腾和韩遂盘踞西凉多年,他俩可是习惯了彼此,我们却不同。曹家大军一旦进入西凉,无论出干什么目的,他们都会有所戒备,甚至彼此偃旗息鼓,把矛头针对我们。”

“马腾和韩遂会这样?”陈到不太相信的问道。

“别人明火执仗的进入你家,说不是去抢劫,你信还是不信?”曹铄问道。

被他问的愣了一愣,陈到不知该怎么回应才是。

轻轻拍了一下他的手臂,曹铄笑着说道:“只带你们去西凉,两边都不会提防我,办起事也方便。”

陈到不再多问,陪着曹铄离开邺城。

从邺城前往西凉,道路十分遥远。

好在曹铄等人都骑着快马,行进的倒也不算很慢。

走了不止一日,曹铄远远望见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城。

指着那座城池,曹铄问道:“前面是不是洛阳?”

向前望去,陈到说道:“回公子,前面正是洛阳。只是如今的洛阳已经不剩什么了,当年董卓一把火,可是烧的十分干净。洛阳城里的百姓也被董卓赶着迁往长安,沿途死者无数,昔日都城早就十室九空。”

“董卓祸乱天下,把好端端的汉家江山搅成了如今的模样。”曹铄说道:“也难怪他死之后被人点了天灯。”

“谁说不是。”陈到回道:“如果没有董卓,汉家朝廷应该不会像现在这个模样。”

“其实也是汉家气数到了。”曹铄说道:“即使没有董卓,也会出现其他的什么人。”

陈到没再吭声,曹铄说的并没有错。

从桓灵二帝开始,汉家的气数就走到了终点。

数百年汉家基业,只因为出了两个昏君,而一朝崩坍。

首节 上一节 1770/31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