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抗战918 第1151节

就在这时,一个全世界的通电响起。

内容就是古巴宣布**,政治上,军事上都**,不再受他国干扰。一切登陆古巴的军队都是侵略,古巴**军将会予以痛击。

通告里,同样传递这一个信息,那就是巴蒂塔斯下野,不再执政,新的古巴政府由康纳塔斯掌控,国家正式命名古巴共和国。

这则消息立时引爆所有眼球。古巴是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这点谁都清楚,推翻了傀儡,主子却在通电后没有发表声明,这说明什么?说明主子也没捞到好、这么看来,古巴**军的战斗力也超乎想象的强悍了吧。美国岂是软柿子?

古巴**军这个军队的名字立时被世界知晓。这是个敢于挑战巨人的部队,他们就不怕美国的雷霆震怒?他们能否守住古巴,会不会被美国很快夺回?

这则通电成功的将世界的目光从战斗的如火如荼的欧洲拽过来大部分,大家都知道,美国将会决定这场战争的走向,所以,都格外的关注这里的变化。

可谁也不曾料到,美国的变化却让所有人意料不到。(未完待续……)

第923章 风云突变

古巴宣布**改朝换代,让副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这里,就连北非的德军惨败也没有让世界比对古巴更关注。

美国已经对日宣战,可却只是喊喊,并没有马上付诸行动。珍珠港彻底报废,恢复没有几年都办不到,沿途的基地包括中途岛,都被日军夺得,菲律宾被占领,只剩下夏威夷本岛还有美军驻军,可也只能是防御而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对付日军。

所以,古巴的变化就尤为重要,美军是先扫门前雪,还是集中力量夺回太平洋。这就让人琢磨了。

欧洲那里,英国为首的盟军阵营也是有心无力,面对日本在东南亚,南亚的嚣张,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大军主要是跟德军作战,难以抽调兵力对付日本。东南亚是顾不上了,马六甲的失去让丘吉尔除了愤怒,就剩下凝重了。

马六甲跟南非一样,都是他的经济命脉,失去了就意味着他连橡胶都要想办法了。虽然武器公司已经承诺,所有橡胶满足供应,只是是合成橡胶,跟天然橡胶区别倒是不是很大。可他要花钱啊!那可不是小数字的资金,武器公司还只收黄金,这让他黄金被劫后,已经只能靠那个欧亚发展银行的贷款来支付。

似乎知道丘吉尔的尴尬,鼎力投入物资让北非得以大捷后,发展银行的行长布鲁斯?沙逊再次赶到英国,面见了丘吉尔。

双方的交谈没有人得知,但丘吉尔却大喜过望,随后跟他一个阵营的数个国家纷纷开始了举国募集,那些贫民也好,富人也罢,都被一纸白条借走了家里的老物件。那些祖辈留下的古董,集中向英国。

在英国,同样是这个风潮,国家借贷,这是不容拒绝的,连女王都捐出了上网前件物品。更有那些曾经掠夺回来的石雕被装运。运往瑞士。

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但相比黄金而言,这些在目前还是不如黄金。用这些作抵押换取黄金贷款,那可是比用土地矿产来换要划算的多。

于是,新的一轮黄金贷款和英镑贷款下来了。英法等国也会很快注入新鲜的物资血液,加大对德的作战力度,再开辟战场。

此时,德国虽然可以借道瑞士,但并没有扰乱这里的秩序。不是别的原因,是因为跟武器公司的交易定在了新起来的欧亚发展银行,取消了跟瑞士银行的相关业务。这让老希不能因为一点小利而失去了武器公司的资助,他不缺钱,但物资的匮乏却让他不得不慎重考虑跟武器公司之间的关系。

先遣军卖给苏俄物资和武器,他虽然没有实际证据,但却深信不疑。可却不能跟武器公司说什么。先遣军是武器公司扶植的势力,他是武器公司自主的国家。按说跟先遣军是同一阵线,是友非敌的。再说,先遣军的态度也很明确,不会对他宣战,但卖物资,这在老希理解,应该只是为了缓解占领地盘的资金压力吧。

为了不影响个武器公司的合作。他下令,只要先遣军不参战,他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主动跟先遣军翻脸。

而此时的欧洲战场已经再度胶着,伏尔加河那里。德军已经打到了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也成了绞肉机,苏俄虽然得到了武器的资助,也只是大量的杀伤了德军,在战术上,他们跟德军的差距还是不小,只是以数量兑换德军的质量罢了。

这些决定都源于武器公司源源不断的物资输入,甚至大型的轰炸机已经进来了三十架,让他有希望再给伦敦一次毁灭打击。

日本这会在泰国的兵力已经全部进入了马来西亚,占据了整个的马六甲。先遣军倒是一反常态,在追赶他们进入马来西亚后,居然停止了前进,开始帮助泰国,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搞起了基础建设。

孟加拉此时已经整个落入了先遣军手里,先遣军大军正向西推进,已经占据了奥奥里萨,比哈尔等地,在日军向孟加拉湾这里进发时,孙涛集结了大军,准备快速对沿海区域,包括印度半岛全线进攻,拿下沿海所有地区,阻止这里日军乘船逃离,但还不予以歼灭,只是让他他们被迫向巴基斯坦运动。

此举,董库原本是没有这么计划的,可德国的提前进攻,让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的犹太人惨遭杀戮。那些之前被邵胖雇走的算是命大,得意以安全生存。可留守本地的,却遭到了灭顶之灾。

德国人的凶残迫使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的犹太人大举逃难,被德国人的炮火知己而赶过了伏尔加河,逃向了我乌拉尔河,也就是先遣军控制的区域。

他们得知,先遣军那里面包奶油管够,并不排斥他们的到来,加上有心人的帮助,犹太人不作停留,洪水一般的人潮源源不断的奔向了乌拉尔河,并随之被安全放过防线,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这些犹太人每天超过十几万的数量在入境,而柳败城则全员接纳,并将他们迅速的疏散。

难民本来是逃难,却不料他们入境后大批的工作岗位在等待他们,原本早就有宣传,说那里需要各种工人,连农民都需要,只要去了就有活干,有方子住,有面包和奶油。

当德军大肆杀戮的时候,这些人再无犹豫,全都奔向了先遣军的防区,并随之得到了买年费的食物和医疗救助,紧接着分流,赶往了土库曼巴希,进入了炼油厂以及相关的辅助工厂。更多人赶往了塔什干工业区,进入了矿产,冶炼,机械加工工厂。

他们不但得到了工作,待遇也让这些犹太人大喜过望。那成片的空房,那干净的街道,店铺林立,生活设施完善的环境让他们顿时有了安全感。这才是家。

可犹太人始终有一个难以割舍的愿望,那就是回到故土建立国家。他们虽然逃过了劫难。并生活有了保障,可他们还是惦记故土,点击被驱赶出来的,离开已久的土地,和那久违的圣殿。

这也是董库当时跟大为?约翰蓝等科学家,以及各种顶尖人才的承诺。那就是让他们回到故土建立国家。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就业的犹太人会获得短时间的安逸,等培训处足够的基础人才会,他们会选择离开。

董库要在后世犹太人建国的位置,以色列,帮助犹太人建立稳固的国家。

这就意味着先遣军要进入靠近战火的位置,中东地区本来是英国计划开辟的第二战场,那里免不了会有战争。而董库同时担心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那里的油田被英法发现,最后会导致困守孤地而被侵吞了那里的产业。断了他的石油输出。

柳败城吧犹太**主义领导人的意图跟董库说了以后,他跟左伯阳就定下了这个继续驱虎吞狼的计划,将沿途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阿拉伯等地全部横扫一遍,将那些殖民地鼓捣**,让列强的实力一降再降。最终失去所有海外殖民地的英国就是个没牙的老虎。而美国,也没机会再控制石油什么的。他们没有机会对这里动武。

板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他们要是足够坚韧,洞口不介意将他们赶到南非去,让英国人再多点麻烦,至于自己去不去南非,董库暂时还没有打算,此举目标只是以色列。

当然。看似劳民伤财,追赶并不消灭日军,等他们掠夺个把月后再进行驱赶,直接收获掠夺的物资,足以吧所有开销填补以外。还有大收获。最关键的是董库想起了欧洲联合体,和那天左伯阳说的话,他已经彻底改变了想法,不建国,并不代表他不掌控这些国家。最起码的经济要被他掌控。

一切似乎都很安稳,大家爱都盯着美国,盯着古巴,等待美国作出最终决定时,中国却爆发了大战。

山东,山西,东北等地大战全面爆发,老蒋再也忍耐不住,跟他的对手展开了厮杀。他已经看明白了,先遣军肯定不回来了,就算回来,他也要先把全国拿下,再跟先遣军研究。要不,三足鼎立,他不觉得自己有能力对抗两个敌人。

中国的大战让世界再度一惊,先遣军是否执政这让所有国家都惦记。他们知道,以先遣军的实力一旦执政,东方巨龙将会快速崛起。而老蒋他们的内战,会不会引起先遣军反弹,暂时放弃打上日本本土的誓言而返回国内作战。这些,都让世界各国在忙碌战争的时候,格外关注。

董库在国内两个势力摩擦不断的时候,已经预料到大战要爆发了。反正租界已经收回,英美都签署了取消租界的文书,租界不存在了。国内他们愿意怎么打就这么打吧。

他接到汇报的一刻,给朝鲜,海参崴,以及虎林沿线和蒙古那里防御的刘海发电,命令其不得参与到国内任何战斗,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守好边防,逃难的一律接收。

刘苍浩如果有所求,就以自己不再为由拒绝。不提供武器,弹药,粮食等物资,不出动部队,不关注战斗。

他知道,这个命令刘海会忠实执行,刘苍浩也会像上一时空一样,以黑龙江为基地,四战四平,也会像上一时空一样,打出山海关,掀起全国的大反攻。

只是他并不知道,这场战争由于他的存在,他改变了很多的节点,导致并没有如上一时空一样三年结束,而是跟抗日正好颠倒。

这是后话了,此时的局势非常微妙,各国除了倾尽全力应付欧洲大战,也关注着太平洋和美国那里,都希望拉到足够的盟友,他们已经陷入战争而不能自拔了。

董库可不管这些,他给刘海发完电后,就全面投入精力打捞沉船,那些倾覆的,船舱里还有敲击求救的,可惜,他爱莫能助,只能是让这些人憋死在里面了,也好过出来再枪毙不是?

这些战舰是他在这里立足的根本,虽然老旧淘汰了,但改装下。几个月就能弄出比现有先进很多,航速快很多的军舰来。

战争,在这会已经再难控制,欧洲那里的战斗让副周围的国家民不聊生。到处的枯骨散发着恶臭,战场上埋起来的尸骸再度被炮火翻出,在空气中弥漫着中人欲呕的气味。

硝烟。跟大雾一样,到处的飘荡,一天天的炮声轰鸣,让人睡觉都无法安生。

这些,都不值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战场的后方。战场上已经就这样了,每时每刻都在死人。而后方,包括德国、英国也是同样,民生因战争的关系越来越紧缺。平民的粮食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开始出现了断粮的现象。

首节 上一节 1151/12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