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岂能不怒?
朝臣岂能不弹劾?
……
刘府密室。
夜明珠悬挂在壁顶上,柔和的光芒将屋子照得一片通透。
本该出现在白龙山的刘青,却盘坐在茶桌前,静静品尝着香茗。
他桌上,放着一封信。
与张武在牢里看过的那封一模一样!
这封才是他亲笔写的真迹。
而牢里那封,不过是高仿。
就算送上去,他也能指出仿冒之处,反手吊打李嵩山一波。
身为阁老,用如此肮脏的手段,诬陷同朝大臣,还暗示兄妹苟且,给皇帝戴绿帽子,亏你想得出来。
可惜……信没有送上去。
不多时,有黑衣人进门汇报道:
“主公,事情成了!”
“知道了。”
刘青淡淡应着,仿佛将计就计,扳倒当朝阁老,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自八年前,莫名丢掉那封信后,他便留了个心眼。
之后李嵩山百般针对,失去理智般的无理打压,他心中岂能不警觉?
当即便大贪特贪,狠命搜刮了一年银子,请超一流高手出山,偷回真信件,放回仿信。
只是有些贵,一百万两!
世上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情。
如果有,那便是你贪得不够,拿不出足够多的银子!
但刘青也料定李嵩山不敢直接把信上交皇帝。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值得。
况且八年前的他还不是吏部尚书,不过一个从三品官而已。
相比权倾天下的阁老,随手可以拿捏。
只要用派系斗争将他按死,刘家衰落了,刘静萱在宫中无依无靠,四皇子拿什么争夺帝位?
这样便不用再揭露这则惊天丑闻。
可惜,比朝堂斗争,刘青似乎更高明一些。
这几年来不但没倒下去,反而冲破艰难险阻,先成吏部尚书,又成太子太保,收复国土的大功臣。
也就在成为吏部尚书的那一年,刘青料定李嵩山再也忍不下去。
想要弄死他有两个方法,一是送信,他已然不惧,二便是在白龙山将他和刘静萱活捉。
于是,白龙寺的局,刘青早几年便布下了。
只是没料到李嵩山这么能忍,八年才动手。
然而,对他来讲,扳倒李嵩山并不重要。
他要得是彻底堵住自身的破绽。
与其等着别人怀疑你,不如主动把事情捅破。
如今由李嵩山来进行陷害,再好不过。
为人处世,最怕先入为主。
只要定下别人“陷害”你的基调,让世人觉得你苟合之事子虚乌有,以后再有人用同样的事情攻击你,大家第一反应便是有人陷害你,而不是思考事情的真相。
“人生,真是寂寞。”
刘青一声长叹,仿佛在感慨自己为何没有对手。
将桌上的信件丢入火盆中,直至彻底化为灰烬,他才喊道:
“影卫。”
“主公。”
冰冷的黑影从暗中显现,如同鬼魅。
刘青淡淡说道:
“将今日办事之人,全部了结,包括我那国丈三叔。”
“而后……”
“你也自尽。”
“喏!”
黑影像是没有情绪的杀人机器,作揖后逐渐融入黑暗中。
就在刘青感叹人生寂寞如雪之时。
皇宫,御书房。
隆庆帝两鬓斑白,宛如迟暮老人,一边捂嘴咳嗽,一边批阅着奏章。
老太监贴心的端上茶水,但隆庆帝只是摆了摆手,无心喝茶。
在百姓眼中,他与雄才大略从来不搭边。
荒淫无道,不修德政,昏聩不明,妄戮无辜,完全就是一个昏君。
然而世人不知,大坤皇朝经历三百年风雨,早已变成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王朝末年该有的弊病一个不少。
纵使再有才的帝王上位,面对这些情况,也只能看着这艘大船彻底沉覆。
而隆庆帝,力挽狂澜,改变了这一切。
“陛下,急报!”
镇抚司指挥使韩江川飞跑进御书房,不需要通报便可自由出入,圣眷隆厚。
“讲。”
隆庆帝头也不抬。
韩江川跪拜在地道:
“今日淑妃在白龙寺拜佛,有人挖通地道……”
“有这事?”
隆庆帝笔锋一顿,终于抬起了头,双眸沧桑,喜怒不形于色,竟对这件事丝毫不觉诧异。
“刘青昨日秘密回京,都干了什么?”
“一直在府中,直至一炷香前才又离京。”
“此事你怎么看?”
隆庆帝沉声询问道。
韩江川额头冒汗,涉及到两位朝堂大佬,稍微有一点偏向,便是一系人马的尸山血海,人头滚滚。
思索半晌,他才坚定说道:
“刘太保,技高一筹。”
“朕也是这样认为。”
隆庆帝赞同道。
韩江川长出一口气,头颅紧贴地面,跪拜得更深。
隆庆帝起身,负手立在御书房门前,眺望着远方,有些疲倦地问道:
“你说,刘青每年与他那堂妹见面,除去叙旧,商量大事,还有没有其他目的?”
韩江川浑身一僵,大汗淋漓,哪敢回答。
隆庆帝摇了摇头,也知道自己在为难臣子,自顾自说道:
“李嵩山虽是世家出身,但爱国之心还是有一点的,无风不起浪,他若没有掌握着刘青与他那堂妹的黑料,怎么会想到兄妹苟且的事情呢?”
韩江川面如死灰。
“咳咳咳……”
隆庆帝猛地咳嗽起来,苍老身躯只能扶着门框才能站稳。
直至咳到。
“噗——!”
一口猩红的鲜血喷出,血溅御书房。
“陛下!”
韩江川和老太监大急,惊慌上前搀扶。
“无妨,朕还撑得住。”
隆庆帝哆嗦着将一颗丹药放入口中,仰头用力咽下,被搀着坐在龙椅上,休息片刻才缓过气来,虚弱道:
“既然李嵩山技不如人,那便认赌服输吧。”
“拟旨……”
第42章 溅一脸血
隆庆四十八年,春。
内阁次辅李嵩山,诬陷忠良,结党营私,恶意炮制皇室丑闻……
被御史们列出三十六条大罪。
遭满朝文武弹劾,天下百姓共唾之。
抄家的圣旨还未到李府,当了十二年阁老的李嵩山,便已上吊自尽。
只留书信一封,要镇抚司代呈陛下。
帝阅之,吐血三升,一病不起。
天牢。
人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