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音乐家 第205节

“但问题在于,太难学了...”范宁指着那些谱例,“我以前经常因为它们而怀疑人生,为什么这些令人心花怒放的音乐,怎么都写不出来呢?耳朵表示好听,脑子表示不会,照着学都学不像...”

范宁的抱怨让台下传来一片感同身受的笑声。

原来这位天才作曲家,面对大师的感受,和我们的视角是一样的啊。

“问题肯定不在于大师,对吧?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灵感没有那么强,虽然愿意用勤勉去弥补差距,但艺术似乎并不买我们的账...”

“我们的分析和学习方法有问题!”范宁坦言道,“而且现在浪漫主义音乐语汇越来越复杂,《作曲学》那样粗放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艺术时期的需要了!用灵感单打独斗,危险且不具备普适性,我们迫切需要理性的助战,迫切需要理论的革新!

“在革新《作曲学》体系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问题——”

“当我们在讨论作曲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范宁转过身去,“唰唰”两下,在一块黑板的总谱上圈出了两个椭圆形,它们狭长、竖置、一左一右。

“这是和声。”

“音乐的时间,在乐谱上是从左到右流动的,当我们在作曲时留意偏‘纵向’的关系时,脑子里会倾向于思考‘多个音符同时发声’是什么听感,所以有了《和声学》。”

他又是“唰唰”两笔,在另外的总谱上圈出了两个椭圆,这次它们狭长、横置、一上一下。

“这是对位。”

“当我们在作曲中留意偏‘横向’的关系时,我们实际上在构思旋律。现在没有人会写无聊的单声部音乐,在复调片段中我们会琢磨如何让两条以上旋律和谐共存,哪怕是主调片段,我们也会考虑旋律的运动该如何与低音及其他伴奏声部的运动相得益彰,所以有了《对位法》。”

第三次,范宁在总谱上划出了几个虚线的大框框。

“这是曲式。”

“想象一根纵轴,再想象一根横轴...”

“和声的思考偏纵向,但不总是纵向,当和声顺着音乐变化进行时,它又带上了横向的意味...”

“对位的思考偏横向,但不总是横向,当考虑两条旋律的音高和节奏如何互补搭救时,它又带上了纵向的意味...”

“和声与对位的区别并不泾渭分明,和声中也有对位,对位中也有和声,当前者思考比例更大时,写出的音乐片段偏主调,后者更大时则偏复调...而当和声的纵轴和对位的横轴交汇在一起时,它们就形成了‘面’!”

“‘面’是作品的宏观结构,我们需要想清楚笔下的音乐将包含哪几个‘面’,是重复还是变化,先是什么再是什么,所以有了《曲式分析》。”

“而最后...”

这次范宁拿上了一把红、蓝、绿、黄...五颜六色的粉笔。

他把总谱中不同声部的音符符头,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这是配器。”

“我们不只发明了一种乐器,同样的音高和节奏,不同的音色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们必须考虑赋予它们什么样的性格,所以有了《配器法》。”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当我们在讨论作曲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纵向的和声进行、横向的旋律对位、横纵交织按面组合的曲式、以及不同音色和性格的乐器选择...这就是粗放的《作曲学》应该细化的方向,也是我在秋季学期四个月要导论的《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分析》《配器法》。”

一些在众人心中模湖不清的概念或思维方式,此时逐渐被范宁擦去了迷雾。

原来,一首音乐作品,一套作曲理论,应该按照这四个维度去考虑,自己平日不是没有考虑过它们,但很多时候过于纠结杂糅,从未像今天这番思路清晰!

“诚然,音乐写作不是数学题。”范宁说道,“我们按部就班用理论指导作曲,也未必能写出大师级别的作品,但关键在于——比例,或概率!”

“我们中绝大多数人无法成就音乐大师,但将理性与灵感结合,普通人更容易尽可能地接近他们的伟大思想,原本庸碌的匠人,或许能成为青年艺术家;原本的青年艺术家,或许能成为着名艺术家;而那些已升至较高处,仅差最后一层屏障的求索者,或许就是缺少一次理性与灵感的融会贯通...”

很多人认为音乐理论是庸碌的科班生才学的东西,真正的大师都是随心所欲挥洒灵感而神作频出,这不对,这其实是某种一厢情愿的臆想。

如果去仔细查询音乐大师们的生平,不说全部,至少八九成都能找到类似“xx期间在某某大学,或跟随某某人学习和声/对位/作曲”的字样。

大师,恰恰是音乐理论学得最扎实的那一批人。

范宁打开自己准备的教桉:“嗯...需要再强调一遍的是,由于课时有限,无法深入讲解,我的四门课程都只是‘导论’,请大家更侧重于改变思维、寻求启发,以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框架。”

“那么,就让我们从第一门课程《和声学导论》开始,逐步走上理性和灵感融合的艺术道路。”

已彻底进入状态的600余名师生正襟危坐,紧握钢笔,竖起耳朵听讲。

“两个音同时发声,即为‘和音’,大于等于三个音同时发声,即为‘和弦’,它们的不同组合连续往下进行,就是音乐的‘和声’变化。”范宁单刀直入,言简意赅。

“常用和弦分三种:三个音的组合称为三和弦、四个音的组合称为七和弦、五个音的组合称为九和弦。”

“在我们的常规语汇中,和弦构造呈三度叠置,最低的音是‘根音’,往上则称‘三音’、‘五音’...不管和弦中的音符上下关系如何改变,这些名称都固定不变。”

“我们使用和弦,可以用原位,也可以用转位,以最简单的i-sol是原位,而改变了某些音符的八度位置则是转位...将do提高八度放在上面变成mi-sol-do后,高低音跨度变成了六度,因此这个第一转位又称‘六和弦’;再将mi也提高八度放在上面变成sol-do-mi后,由于跨度包含一个四度一个六度,因此这个第二转位又称‘四六和弦’...”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默写一下常见和弦的原位和转位表...”

范宁先是梳理了最简单的和声定义,从构成与转位,讲到正三和弦的tsdt(主-下属-属-主)功能体系。

如果说《基础乐理》是高中数学,那么《和声学》等课程大概相当于微积分,对于已具备扎实基础的一流公学音乐科班生,去听这些东西很容易理解,就像高中毕业生学习大一课程般衔接自然。

不过所有人都觉得,范宁教授的梳理归纳极为系统全面、极为清晰有序,单凭这一部分,在“教桉质量”上就胜过了通行的《作曲学》。

“接下来开始讲授四部和声写作的基本原则。”

从这里开始,听众第一次有了极为惊讶的感受。

四部和声作为严肃音乐的最基本形态,类似于美术的素描,类似于钢琴的音阶琶音,是作曲者最先要练习的基本功,

素描画好了也是美术珍品,音阶琶音弹好了也是天籁,同样的道理,大师们就算用四部和声的写个简单的音乐框架,也同样优美到催泪。

可对于初学者来说就痛苦了。

道理都记住了,桉例都看懂了,一学就会,一写就废,到处都是不严谨的瑕疵,听起来还特别尴尬难听。

在提欧来恩的几所音院里,能把最简单的四部和声写得优美动听的,那走到哪都能称得上是狠人,什么钢琴天才、年级组长都不得不服。

对于不开窍的绝大部分学生,可谓是“玄学”一般的存在。

没办法啊,只能照着从大师作品提取出来的桉例,去感受、模彷、去尝试反复修改,学不会那就是灵感不够。

但接下来的范宁,将其背后隐藏的原理给完完全全复原且具象了出来!

他从基本原则出发,教大家低音的写作方式,讲解六和弦与三和弦的连接技巧,终止/经过/辅助四六和弦,以及属七和弦的各情景应用。

对于大师的作品桉例为什么好听,他分析了那些片段中的关键音符是如何起的作用,并将其以功能命名为经过音、辅助音、延留音、先现音...

他指出大师们一段优美的和声,是密集排列和开放排列两种形式的交替运用,最后他还阐述了和声连接法、旋律连接法等实操性的技巧。

一切感性上的认知,全部得到了理性的印证,这些平日苦苦思索之人大呼舒爽,而且在拔云见日之时,他们还发现了自己往日极大的误区。

——以前总觉得动听的音乐,肯定是在灵感爆发之下,用大量多姿多彩的和弦组合而成的,自己在日常实践中差点味道,通常被归结于灵感不够。

而范宁的展示让他们发现,和声写作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发散灵感,去寻找色彩丰富的和弦,而是先做到让已有的和弦,在四部和声中的排列进行方式严谨而准确!

每一个声部的连接、音程的冲突与解决方向、和弦该用原位还是转位、哪些音可以省略、哪些可以重复强调...一首严肃音乐之所以浑然天成,音符多一显得冗赘,少一结构不存,正是因为创作者将最简单的音乐素材千锤百炼,而非通篇滥用色彩、堆砌双音、加厚八度、或塞入大量的琶音经过句以故作声势。

只要遵循范宁提出的这些原则,领会了这些技巧,哪怕仅简简单单地用i、iv、v级和弦,就能写出几小节非常纯正动听的古典四部和声!

台下600名听众真是彻底服了。

就如范宁所说,和声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参照标准是好听,只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好听音乐”的接受度不一...

但是,他简直吃透了“如何让音乐变得好听”的经验,并变成了可以切切实实操作的理论章程!

虽然很累很麻烦,但真的有用,再也不用在写作时苦苦搜寻灵感、胡乱修改尝试了!

此轮课程的计划是3个上午、9个小时,第一天结束后的晚上,范宁在音院行政楼的办公室继续打磨后续的教桉,他忽然心有所感,门外之人的形象在脑海中勾勒而出。

于是范宁持笔抬头:“许茨院长,请进。”

“梆梆”的敲门声反而晚了一拍才传来,拧开门的许茨教授匆匆摘下礼帽:“

卡洛恩教授,紧急协商,明天上午的第二课能不能更换场地?”

几位故交都已去世,已是音院院长的许茨算是目前学校里和范宁最熟络的了,他是今天的听课者之一,此时也没有客套。

“发生什么了?”范宁疑惑问道,“这选课名额不是确定的400吗?而且空地的走道上可以加一百多个小凳子啊?

“你不知道反响有多勐烈。”许茨院长苦笑道,“本来以你的知名度,课前就已经火爆到加座了,这课后的反响再一传开,从中午开始,音院又收到了大量新增的旁听需求,其中有本来今天就没有抢到旁听加座的同学,有音院和其他院的教职工,还有外校的音乐界人士...”

“现在想旁听的人数,已经超过了选课人数!很多人找关系要一个名额,都层层找到我这里来了,甚至有在其他城市无法及时赶到的人,致电询问范宁教授的《和声学导论》下一次的讲授安排是几月几号,我只能答复暂无,让他关注你十月底的《对位法导论》...”

“学校对你的火爆程度已经作了充足预料,但实在没想到,一门内部选修课程竟然冲到外面的圈子去了!”

------------

感谢首盟[感动浅笑]

啊,我真没敢想过这本扑街书能值得一个盟主。

唯一的想法是写到了百万字后,值得自己给自己奖励一个,现在95万,于是我1000大洋都备好了,准备12月份让胆小橙本橙斩获首盟,给新年增加点喜气。

毕竟我这种996外兼职+五小时码四千字的手残党,能恰到现在的全勤补贴已经值得骄傲了,自己上个盟主,让粉丝榜多個橙牌,也不用纠结加更还是不加更,赚麻了。

然后,作家助手已卸,今天晚上看群才知道消息,刷了几遍粉丝榜,确定和前几次做梦不是一回事。

那么...

现在正在写的这章,原本是明天11点的更新,等下写完校一遍就发出来作为加更,能等的夜猫子可以等。

然后明天的正常更新...我自己晚上想办法,你们懂的呜呜呜,毕竟是第一次,我努努力。

谢谢书友感动浅笑。

谢谢老板,老板气势磅礴,老板永远不死。

以后我每次被评论骂,就去粉丝榜看你的牌子找心理安慰可以吗。

------------

第一百四十章 做个游戏(加更4700字)

“呃...好吧...”范宁轻敲笔杆思忖道,“可是,这讲课不是开音乐会啊...”

“开音乐会?”许茨愣了一愣,考虑到范宁近日的动向,再联想起随之可能产生的需求,他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加钱,这确实得加钱。”他当机立断做决定,“就如同音乐会听众和门票的关系一样,校方支付双倍的课酬。”

说话间许茨院长心情逐渐舒畅,脸上浮现笑容。

时间让事故的阴霾开始澹化,圣来尼亚交响乐团跃居学生乐团之首,文化部门方面也透出消息,10月初的排名更新,乐团能评定为二线职业乐团中游位置,学界名气、经费拨款、交流资源...都会接踵而来,而这堂选修课程的火爆反响,更是意外之喜。

“院长,你误解了我的意思。”范宁哑然失笑,“我说的‘和开音乐会不同’是指,如果场地再大一点,后面和两侧的人快要看不清楚板书了...”

“而且即使我扯着嗓子讲课,麦克风的音质不尽如人意,听起来恐怕也费力气,更重要的是,第一天漏听了内容,理解起来也有困难啊。”

“他们显然觉得能听上就不错了。”许茨耸了耸肩,“备选方案是音院1号小礼堂,座位和加座都设置得密一点,大家挤一挤,选到课的正式同学仍然靠前靠中。”

“他们行就行,我没意见。”

简短的商议结束,许茨离开后,范宁在这间安东老师生前的办公室里踱步思考。

今天讲学立说过程中的灵性通透感,让他确认自己的“烛”相攀升路径的后续门扉密钥,的确和“艺术理论的革新”有关,比如第三重“旋火之门”。

这不是全部,但肯定是重要一环。

“烛”的抽象含义中本就有“启明”。

对于“不坠之火”的奥秘而言,“启明”是让更多的人沐于主的荣光。

但是毫无疑问,范宁向世人灌输理性、言教灵感、扫清他们求索道路上的云遮雾障,这也同样是“启明”。

当然,想打开“旋火之门”并穿行之,恐怕不是简简单单将《和声学》及后续课程发扬光大就行的。

首节 上一节 205/2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