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会修仙! 第49节

  李道玄一边领悟老道的传授,一边又将金陵的事情说与老道听。老道听了眉头直皱,就严肃的告诫他:“金陵之事莫要再掺和,其中怕是有大变。”

  “可是师父,我家中人在金陵……”李道玄无奈道。

  “这伱便是放心,为师已经授符与你父亲。他将那符悬挂于屋中,就能保平安之事。何况金陵乃是重镇,自有高人去处办。你如今还尚小,道行虽有,经验不足。师父我啊,就怕你着了外人的道。所以此事能不掺和进去,还是不要掺和进去。”

  老道语重心长,李道玄知道他是为自己好。嘴上答应下来,但心中还是有些忧心。毕竟李老爷李夫人都住在金陵,他又怎能放心下来。

  说是便宜娘亲便宜爹,也只是这具身子的爹娘而已,但这次过年李道玄回去,也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李老爷和李夫人对自己的疼爱,还有大哥李明达,在龙陵之中毅然决然的为了自己挺身而出,宁死也要保护自己这个弟弟。人心都是肉长的,李道玄经此一番,便早已在心中认下了李家众人。

  “罢了。”老道长叹。“本以为你下山一趟平平安安的,没想到竟然如此曲折。为师为你授箓之事也不能再拖,选个黄道吉日就开始吧。”

  李道玄一听自己要授箓,这脸上顿时喜笑颜开。朝老道拜了拜,然后欣喜的唤道:“那师父,我这授箓之后是否有什么法器?弟子总觉得这手无寸铁的,实属难行。”

  “.”老道听这话,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朝袖子里摸了摸,便是掏出一块印来。

  “这玩意跟随为师多年,也算是启灵。你且拿去用着吧。”

  李道玄欢喜的接下这枚法印,拿在手里左右看看。

  上刻符篆,乃是通玄灵印。老道告知法门用处,他也记在心里。

  这法器不比符箓,施行起来比较麻烦,常要以丹气法力蕴养,日日祭拜,待到用时才能有神威显现,发挥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玄门之中符箓为重,法器为侧。非法器不重要,实属难以养成。

  不过这法器一旦养成,则是用之厉害,携之便捷。

  越是厉害的法器,所用的东西越是稀有,祭拜的时日越是众多。

  白云观就有一八卦镜,置放于玉皇殿中。老道说那镜子足有五百年历史,每日都受香火供奉。一旦施行起来,能发挥出何等效用,他自己都不敢言说。

  只是这等法器寻常时不用,只有危机时刻方才会祭出,也算是本门的护观法器。

  老道又道:“只是可惜了为师给你的那把桃木剑,被那张家逆子用来弑母,破了灵力,污了这雷桃灵根了,唉!”说着话,老道脸上一阵肉疼。叹息那桃木剑做起来不易,桃木本身就爱招虫蛀,能成长十年以上,不被虫蛀,成为可用作法器的木材本就不易,还需要雷劈桃树才行。

  所以一柄好的桃木剑,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打磨。

  这败家子徒弟下山一趟,就莫名其妙废了老道的一柄好法器。

  “算了,一柄桃木剑而已。等你授箓后,为师我再给你一柄。往后你就需要自己好生养着。若是遇到斗法之事,可用寻常铁剑代替。这桃木剑又不是硬东西,尽量别拿出来砍人了?”老道郑重的交代着,随之又检查了李道玄的功课。

  见他经文熟练咒诀流畅,心里甚是满意。叮嘱几句后就放李道玄离去,让他准备好授箓之事。

  于是李道玄在山上又过了几日,这授箓仪式也正式举行。

第104章 授箓

  清早,白云观却是比寻常时候更是热闹。

  不少香客听闻白云观有大事,就不辞劳苦的朝山上赶来。为的就是看一看这白云观难得的盛会。

  这山上山下,叫卖的贩子多。提篮赶路的香客也多,都是人头攒动,沸反盈天。

  白云观的道士们则是穿好法袍,面色喜气的往来。

  这法袍飘然,叫人目不暇接。绿色龙纹宝塔法袍,青色郁罗箫台法袍,红色五龙麒麟法袍,皆是琳琅满目珠光璀璨。行走于宫观之间,皆有香客礼拜。

  这等浩大的仪式法会,寻常时候很难见到。香客们也不知道今日这白云观会有什么好事发生,皆是来凑个热闹。

  李道玄穿着藏青色道袍,头戴庄子冠,脚下穿着祥云绣锦靴。

  对着铜镜一照,好个明眸白齿的美少年。

  今日是他授箓的时日,也是正式成为道士后,再进一步的时候。往后道门名册薄上自然是会有他的名字。行走于外面,更受得起别人唤他一声道长。

  道门中对待正式成为道士却是有不同方式,正一乃是授箓,而全真则是受戒。

  全真受戒,常于出家道士。上离父母之亲,下辞祖宗之嗣,弃荣华富贵儿女私情,静修玄业,一心向道。此即为出家。李道玄曾知道的诸多出家当道士的言论,多也是指的此。

  谓之一人出家,九族沾恩。受初真戒条,称“十戒弟子”,号简白道士。这便是全真受戒。

  与全真相比,正一则是大有不同。授箓者,需已受传度,名登天曹,拜三师,授箓职,展道法,成为可在法坛上与“神灵”沟通的玄门弟子,即拥有行法凭证的法官。

  按照《天坛玉格》所说,李道玄这等初次授箓之人,应是受“太上三五都功经箓”。需通晓《早晚功课经》,诵读《老子道德经》、《度人经》。得六、七品职衔。

  若再道法精进,可继续加箓。最高可得“上清大洞经箓”,简称“上清箓”。乃是天师方才可得。

  便是老道这等被世人尊称为真人之辈,也只授了“上清三洞五雷经箓”,乃是属正三品职衔,号“三洞真人”。

  不谈这么多,李道玄整理好衣物后就推门而出。

  李延明穿着道童的常服,跟随在李道玄身后。这几天他也是将白云观四周看了遍,每每都是埋在那道经书海中入了迷。寻常伴童都是照顾少爷的,可到了李道玄这里就是他照顾李延明这小子。

  小子有股好学的劲,总是会挑不懂的字来问他。李道玄见他好学,自然是愿意教。这笔墨纸砚也任他用着,叫他不要忘了学习。

  李延明对于这等机会是感激不尽,不仅没有仗着李道玄的话而肆意挥霍,反而是更加节约用纸。

  往往一张白纸能够用上几遍,李道玄几次无意中看他练字的方法。

  这小子练字,先是用笔蘸清水在桌上写上几遍,然后再沾清水在白纸上写一遍,然后将白纸晾干,再沾墨汁认真的写一遍。如此就能一作多遍来写,避免浪费纸张。

  这般情况见了几次后,李道玄还说了他不用太过节约。谁知李延明却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认真告诉李道玄:纸太贵了,少爷愿意给他恩惠那是因为少爷人好,而不是他能浪费纸的原因。他若是听了少爷的话就能为所欲为,那样反而是坏了少爷的恩情。若做人如此,他不如回到李家村去放牛算了。

  李道玄听到这话当真是感叹,这年头热爱学习的孩子当真是懂事,知道得人恩惠并非理所应当。所以就对李延明读书一事就甚是放宽,就算是观中道藏也会借给他看一二。

  对这事老道自然是也是愿意,毕竟如此刻苦读书的孩子,谁不欢喜呢。

  有时候李延明对于观里的一事科仪之事好奇,李道玄也会解答一二。观中的师兄师弟们对于李道玄这个小跟班,态度也十分友善。

  “少爷穿着这身道袍可真好看。”李延明笑嘻嘻的拍着马屁道。他抱着一本书跟随李道玄左右,从人群中挤过,朝着宫观走去。

  参加授箓的自然非他一人,只不过老道顺便还要收亲传弟子。所以这次仪式自然是举行的热闹些。

  李道玄也听老道说他,他这一辈子就收过两个亲传弟子。一个和人斗法死在了外头,一个叛出了师门隐于江湖里。如今收李道玄,算是老道这辈子最后一个亲传徒弟了。

  “为师过往教出两个弟子,也不争气,只怪为师当年教导无方。你天赋比之前两个师兄是高出万倍不止,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为师我知道你品性纯善,但也还是想告诫一句。天下万般难事,唯有不负初心最难。”老道谆谆教诲道。

  李道玄自然是明白,还朝着老道认真一拜。不管将来如何,老道都是他的师父。

  略是感叹一声,就看到十来位穿着与他相同道袍的弟子正手持木笏,拿着文书,正站立于玉皇殿外静候。

  玉皇殿乃是白云观的正殿,如此盛会,自然需在玉皇殿中进行。

  这些都是来授箓的道士,有的修行十数年,年纪比李道玄大的多。只是这习道之途自传度后迟迟未曾精进,所以不被授箓。有的则是一直没有授箓的机会,趁着这次白云观举授箓仪式,便受了推荐,前来一起授箓。

  按照道门所说,授箓之后才能作法显灵。才能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

  这些老道都觉得这些是屁话,若是什么都要授箓才成,天下哪来的那么多民茅法脉。虽然说民茅有民茅的规矩,例如“过教”,其形式方法与授箓完全不同,但不是一样可以作法显灵吗?

  授箓无非是拜师门。入了师门之后,就受师门约束和保护,这才是授箓的本质。

  李道玄与众位师兄打了个招呼,站在了最前方,毕竟他年纪最小,个头也是最矮。而且在这白云观中最是受老道喜欢,大伙大抵也听说了些,暗暗觉得这师弟可能非同一般。

  站在玉皇殿前,众人围观。李道玄开始还有些拘束,慢慢的也就适应了。

  等到日上屋檐,殿里钟鼓声响起。李道玄就与众人朝着殿内走去。

  四面皆是道士持笏而站,殿前老道紫衣加身。身旁则是左右各站一同为紫袍的道人。

  这皆是授箓的三大师,乃是传度大师、监度大师和保举大师。

  其中白须的道人乃是九霄万福宫的真人,能位列三大师之一,地位自然是可想而知。

  另一位则是一头白发,亦是年岁之人。他们与老道笑谈,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他们看到李道玄等授箓弟子进来,皆是正色面对。

  玉皇殿内,烛火闪烁。左右两面诸般神仙端坐,正殿中玉皇大帝面目慈祥。

  在殿中两侧,左右各自并列三位黄色大花法袍道人和三位红色大花法袍道人,分别是本次授箓仪式的护道法师、护经法师、护法法师、护箓法师、护戒法师和护坛法师。

  其身后又各站六名身着红色小花法袍的道士。再后一排身着经衣的经忏师肃穆而立,再往旁便是一众青色道袍的授箓道士们。

  此等场景,当真是众目霍霍,经文传唱。钟鼓声乐耳,道门声势浩浩荡荡。白云观一众道长真人,皆是聚在此处。

第105章 当殿比斗

  众弟子百态面相,殿中香火鼎盛。穿着法衣、经衣、道袍的道士齐聚大殿。

  很多隐居山中修行的山居道士也来到殿中,穿着衲衣立于末列。

  祭酒道士在殿外祈福祷告,穿着法衣的高功法师颂唱经文。钟,磬,鼓,铛等乐器齐奏,木鱼声声不绝。

  “太上曰,正一受道威仪:初入道门,诣师奉受券契。不受券契,土地山川守界真官,不上道名,治官障碍稽留,难为成道。受此券契,天地门户,不敢稽留。”诵念经文的声音传唱,众道士也纷纷跟随。

  皆是朝着玉皇大帝礼拜,钟鼓声敲响,只听铛的一声,众人跪下礼拜。

  先奉玉皇大帝,再奉众神。起鼓奏乐,鸣仙音道声。

  那大殿外的围观之众,也皆是诚心闭眼,朝着玉皇殿内祈祷。一时间,整个殿前竟然安静下来。

  “拜!”

  长师喝道。

  众道士起身,再次伏拜。

  “起~!”

  悠扬声音传来,齐哗哗的起身声音传来。李道玄跟着三跪九拜,然后悄咪咪的朝着前方老道看去。

  这等场面他算是第一次经历,心里也是十分新奇。

  这道教礼仪与朝廷相似,皆是封设品阶。所谓“天官赐福”,这“天官”既是指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中的“上元赐福天官一品紫微大帝”,亦是指的有品阶的道士。

  法衣道袍分品,乃是与朝廷官员服饰相似。手中所持的笏,也亦是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之物。

  授箓亦是如此,与其说是授箓,不如说是受封官品。只是此官乃是天官,非凡俗也。

  朝见玉帝,三拜叩首。一拜天,二拜地,三拜三清祖师。朝谒启奏尊神,君臣相见,加封天官授箓。

  三师起身,神色怡然。

  李道玄等将授箓的弟子起身,立于玉皇殿中听封授箓。

  两手握持木笏下沿,置于胸前。笏板遮掩口鼻,以防启奏之时口中秽气冲犯香炉烟气,冒犯尊神。

  笏乃朝奏所用,上刻符篆。若有言朝见神明,则用三柱香划笏,以让其烟上达天意。

  笏下按有奏表,上有生辰八字,姓名等。乃是奏玉皇大帝,告天曹之用。

  这等上面,通常会写为某年某月某日,某州某乡,在某宫观受什么法箓,后接箓品,乃告之神祇,得兵马庇护,落款三师姓名。

  待授箓的弟子站于殿中,黄袍道人走上前来诵念道经。

  “尔时,太上老君告无想真人等众法服科戒已,又说威仪十事,未与子宣,今授此言,最为切要……”黄袍道人诵念《玄门十事威仪》,声声告诫众人。

  “太上曰:一者执坛,二者礼谒,三者出入,四者坐起,五者执瓶,六者洗漱,七者巾器,八者斋食,九者请法,十者护持。”

  “此之十事,是吾教门中事也,当付汝等,习而行之,劝教男女,升入仙品。无想稽首,扣头著地,长跪信受……”

  护戒法师念道,李道玄听得昏昏欲睡。

  这等情况大抵是和上课相似,总会叫人哈欠连天。只不过众目睽睽之下,他多少还是有些分寸。

  护戒法师诵完十威仪,便是朝身后老道一笑。一旁红衣道人看着,面色也是欣然喜悦。

  毕竟授箓之事,寓意道门昌盛。

  如今洋教盛行,佛门声势浩荡,民间法教不绝,北面马仙昌盛。

  道门虽历经千载,却也要传承下去。

首节 上一节 49/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