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285节

等了一会,抬起头来,才发现那可怕的楚王,已经不见了人影。

不过是两个小国使者罢了。

给他们面子,叫一声贵国使者。可要是不给面子,还不是几个部落酋长手下的部落头头。

这使者的身份,换算下来,在大楚境内,也不过是个县级官员,还不是一把手,是县令下面的八九品小官。

这等身份级别,还想拉住楚王,让陆渊停下来,听他多说两句话。

这只能说,真是蛮夷之人,没点尊卑礼法,性子野惯了,得治。

……

打发走了师宗、弥鹿两国使者后,陆渊便没怎么管他们了。

到时次日,他找孙思文、崔长青商量了下这件事情,问了问如今财政,能否支撑得住一场十万人的战事?

….

结果得到的回复是,朝廷这边,是拿不出钱来打仗的。光是养那二十四万大军,就费力无比了。

更别提如今还多了一个水师,这又是个吞金怪兽。

倒是粮食方面,随着近些年洞庭郡地方的生产逐步恢复,各地的粮食产量年年增高。朝廷每年都能收获不少粮食,足以自给自足了。

而苏国、南海国那边,每年也会送来四百万石粮食。

这个数额,是按照二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消耗来算的。

当然,大军出征,也需要人来输送粮草。路上那些运粮的民夫,也要吃去不少。

但总的来说,那两国援助的四百万石粮食,也够十万大军打一年仗的了。粮食方面,并不需要朝廷额外支出。

眼下楚国唯一的难处,还是没钱。

因为大军在外征战,战时的军饷和平时的军饷是不同的,会涨个小半。而且各类军械的损耗也大,这就需要及时补充,这也是很大的开支。

十万大军打一年,刨去原本固定的开支外,战时的额外支出,要多出三百万到五百万两银子。

这笔支出,朝廷是拿不出来的。

也就是说,陆渊如果真的要打仗,确实可以打,但这笔额外军费,就得从他的私人小金库出了。

这些钱他倒是拿得出来。

经历了此前数次开销,如今陆渊的私人金库,大概还剩下一千两百万两银子,能支撑大军三四年的额外开支了。

而三四年后,大楚已经财政平衡。这些多出来的额外开支,就能用南海、宁海两国的援助顶上。

也是能填上这个窟窿的。

但这些钱,是陆渊用来应不时之需的。

此时用在讨伐大长和国上,要是大楚再起战事,或者有其它什么急用,那就真没钱了。

所以想了想,这个决定还是有些不好下。

后面看陆渊有些为难,孙思文又提了个建议。

那就是削减地方府县兵的军饷。

整个大楚境内,不论是地方的郡府县兵,还是朝廷的中央禁军、首都的金吾卫兵、王宫的宫廷卫士,基本都是月饷五两银子。

这个工资很合理,各国的战兵基本都处在这个位置,没什么好说的。

但问题是,现在经过整编后,大楚的战兵,已经有了中央禁军承担,地方上的那些郡府县兵,理论上已经脱离了战兵行列。

你要说西川、襄阳两郡的郡兵,承担着北西两面的压力,时刻有着与它国征战的需求,风险较大,给他们开个五两银子的工资,这能够接受。

但郡兵之下的府县兵,这可就是纯纯的治安部队,顶多拿来守守城,基本很少有机会上正面战场了。

他们这种职责压力,还享受和战兵一样的工资待遇,这已经很不合理了。

先前孙思文就想说了,但一直没机会。

此时逮到机会,终于把自己想法说了出来。

“地方上的府县兵,按照各国惯例,都是月饷三两银子的。

月饷三两银子,在地方上,已经比得上那些有老手艺的大师傅了,工资不低。

若能削减府县兵每月二两银子,那大楚三万四千府县兵,每月便可节省六万八千两银子,一年便可省下八十一万六千两银子。

这还只是是月饷。

按照惯例,逢年过节的时候,军中也是会发一些节费的,还有一些粮油布匹的补贴。

这些一年下来,也是不小开支。

如果将那些府县兵的结费补贴,从战兵的规格降下来,一年也能省个八九万两银子。

如此算下来,削减这些府县兵的军饷,一年少说也能减少九十万两的财政支出。

这笔钱不管是大王拿来养更多兵马,还是让地方上多修几条路,多建几条渠,都是能起到大作用的。

完全不必浪费在此处。”

说到这个一视同仁的政策,孙思文脸色都有些胀红,显然对此深恶痛绝。

这浪费的,可都是钱啊!

第254章内部改革

一年九十万两银子,说实话,这已经抵得上楚国治下,如武陵这般的两三个穷府,一年加起来的税银了。

这笔开支确实很大了。

如果能节省下来,确实能让财政宽裕许多。

而且孙思文提的,也确实是个问题。

负责地方治安的府县兵,与直面战场的战兵军饷待遇一样,确实显的很不公平。

因为双方要承担的职责、和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

前者只需在地方追剿匪寇,打打治安战。后者却需直面一线,在沙场上与列国争锋。这职责风险,能一样吗?

甚至府县兵与战兵,彼此间的实力都不同。

前者是属于从战兵中筛选淘汰下来的,实力本就较弱,平日里训练的也少。后者却是优中选优,一日一小练,三日一大练,素质就是不同的。

所以综上所述,孙思文所指出的这一点问题,确实很大,已经到了该改的时候了。

其实府县兵与战兵军响相同,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了。

事情还要追朔到当初,陆渊带人去武冈县上任时说起。

那个时候他本身实力较弱,武冈县也是宗贼作乱,为了能帮着好友顺利上任,不得不开除重赏,用战兵的待遇招募一群新兵,跟着一起上岗。

后来在武冈县站稳了脚跟,乃至于在邵阳府站稳了脚跟,局势总算好上许多了。

但恰在这时,五毒教叛乱了。

一场波及整个洞庭郡的叛乱,顿时又让邵阳府陷入了危难之中。

那个时候,陆渊所建立的邵阳府府县兵,可以说时刻要与苗人,乃至于地方上的叛贼溃兵交手。

承担的职责压力与风险,与战兵已经一般无二。

后面直到他建立长沙国,乃至于北伐结束之前,地方上的府县兵所需承担的职责,也都和战兵差不多。

那个时候,给府县兵开出和战兵一样的工资,当然是没问题的,甚至说理所应当的。

可如今经历了改制,地方兵与战兵的职责已经分开,两者承担的义务也不同。

而且楚国以后大概率,也不会再让府县兵,去充作战兵使用了。

这样一来,再给他们开高工资,就不合理了。

那可是两三个穷府的赋税呢?

这么多的银钱,就拿来养了一群弱兵,想想都让人心疼。

所以思虑之下,陆渊终是点头道:“可以,这个问题你们筹备出一个方案来,到时我让兵部那边,进行逐步整改。”

孙思文闻言,立刻道:“大王放心,最多半个月,臣就有奏疏奉上。”

陆渊摆了摆手:“便如此吧。”

将地方兵与战兵的工资区分开来,这又是一个不亚于军事改革的大革新。

….

可以预见,那些被减了工资待遇的府县兵,定然会生出许多骚动,甚至可能会出现叛乱。

但即便再怎么难,再怎么影响大,他也要推行下去。

不然你一个地方治安军,都和战兵一样待遇了。

那孤手下的九支禁军,十八万兵马,见到你们这些躲在后方的家伙,都和自己一样待遇了,一个个的心中岂能不起心思?

噢,原来躲在后方安享太平,也能拿那么多工资。

那我还在前线冒着死亡风险,与人拼杀个毛劲?

这种思潮,是一定会出现的。

此时随着府县兵与战兵的分流,才只是一年多,所以原先承担一样职责的两边,可能暂时还不会出现这种分歧。

可时间长了,等两边的区别出现了,这种想法就一定会出现在战兵心里。

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军心浮动,兵不愿战。

面对这种动摇国本的问题,此时既然有人提出来了,而且陆渊也发现了,那当然要坚决把它摁灭在苗头中。

……

与两位宰辅一方研论,最终不仅没解决战时军费问题,反倒还发现了大楚如今军队体系下的一个大问题,不得不再进行一场军事改革。

这种情况下,在这项改革完成前,在内部稳定前,如今大楚兵马自然不能轻动。

再加上军费确实成了个问题,所以对于是否要出兵大长和国,陆渊算是彻底绝了这个心思。

至于要不要趁着这个机会,先拿点好处,占点便宜,收两个附庸国?

他思虑之下,最终也否决了这个方案。

好吧。

陆渊心里面,到底还是对大长和国,存着点念想。

此时对方国内,朝廷和叛军对峙,双方实力兵马都接近。形势比当初大越,平定内部叛乱还要严重。

至少当初大越朝廷,还有五位宗师,以及六七十万兵马。

而地方上的叛军,也才两位宗师,四五十万兵马,顶多再算上一个静海国。

两边的实力差距,还是很大的,大越有着绝对的优势。

但这个优势,如今大长和国的朝廷,却看不出有这些。

首节 上一节 285/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