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228节

何必自己去做那脏事。

严老头年岁不小了,可能都没五六年好活了。

在对方人生最后一段时间里,还是让他过些好日子吧。

在某些方面,陆渊还是很有底线的。

崔长青对于自家大王的底线,显然也有领悟,因此收到提醒之后,立刻了然的说道:“大王放心,臣非多嘴之人,此事自然不会与人多说。

城外那些士子,住着军营,确实简陋了些。

这样。

我让人煮些姜汤,然后带人亲自送到城外,是就以大王的名义,说是感念是指千里赶考之苦,特地送来暖暖身子的。

如此,大王以为如何?”

….

对于这种贴心提议,陆渊自然是点头赞许:“善,就这样做吧。对了,买姜的钱,从我的内帑出。既是孤王占了虚名,那钱自然要孤王给。可不能因公费私了。”

崔长青一脸敬佩:“大王仁德,众士子得知,必感佩涕零,从此倾心。”

陆渊笑着摆摆手:“些许小钱罢了。能让众士子在这个考试过的开心,孤王心中就满意了。”

这些收买人心的小事情,虽然都是为了长远打算。

此时或许用不上。

但日后若两国与他翻脸,双方甚至闹到刀兵相见了,那如今之准备,不就派上用场了吗?

作为一个长生者,陆渊并不介意,为数年后甚至十数年后的事情,多做些伏笔准备。

以防万一,该做的准备还是要有的。

反正他等得起,足够熬到这些伏笔,生效的那一天了。

于是关于给科考士子寒冬送温暖的事情,便在大王和他宰相的口中,就这么敲定了下来。

而后面除了送温暖之外,其他一系列收买人心的举动,自有崔长青和专业的人去做,这就不需要陆渊多费心神了。

不过从后续汇报上的情况来看,陆渊这一番举动,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不少受到了他温暖的士子,一个个就跟崔长青说的一样,对于他感激涕零。

一个能如此关怀士子的君王,对于那些读书人来说,可不就是最好的贤君吗?

所以陆渊在文人中,本就很好的风评,仅此一事后,不由又再生了一个高度。

而就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时间到了十一月初一,科举开始了。

不过对于这个新朝第一次科举,陆渊倒是没有前去露面。

如今科举的主考官,早就确定,就是崔长青。

其它的一些副考官,辅左官,也早就定下来的人选,根本不需他这个大王去做什么。

陆渊只需在后面安心等着,等考试结束,选出了新科进士,需要进行殿试后,那时才是他露面的时候。

此时,他等着就行。

不过关于科举,陆渊虽然重视,但此时其实也顾不上处理。

因为他的精力,现在被拿来应付另一件事了。

……

北城,由原本大越行宫改建的王宫内。

“彩儿,这件婚服觉得如何?”

陆渊拉着蓝彩儿的手,笑着指着眼前由几个宫人张开架好,陈列在前的大红彩服,询问着自家这位未婚妻的意见。

“妾身听夫君的。”旁边蓝彩儿脸色有些微红,看了眼婚服后,垂落下头。

哪怕是先天宗师,面对婚嫁大事,心中也如小女儿般,难以完全平静。

“哈哈”

陆渊见此,不由大笑一声,挥手道:“那便这件了。”

笑声之中,他对于自己即将举办的婚礼,也有些期待激动。

….

当初陆渊与蓝照云商定婚期,约定弘道七年正月初三定亲,一年后,也就是弘道八年正月初三两人成婚。

如今大半年时间过去,眼看着距离成婚之期,也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

陆渊是开国君主,作为他的妻子,蓝彩儿便算是开国皇后了。而两人又都是先天宗师,在江湖上的地位也极高。

若再算上两人一个越人、一个苗人的身份,那这场联姻,更是对稳定国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种种情况加起来,两人的婚事,自然马虎不得,须得重重操办。

事实上,关于他们婚礼的通告,以及请柬邀请,早早的就发了出去。

越国,南海、宁海两国,以及西南的一些夷国,北方的梁国、周国,东海的一些国家。

凡是能和长沙国扯得上关系的,陆渊都派了人前去通知。

别管人来不来,但自己人生第一场婚礼,那肯定是要办得风风光光的。

为此他不惜砸下了几百万两银子,拿出了十万大军一年的军费,就为了大操大办。

如今海量银钱撒下去,各种事情,也都筹备了起来。

但大量事情扔给底下人之余,陆渊也不得不抽出些心思来,为自己婚礼出一份力。

就比如,陪陪自己新娘子,与对方增进增进感情。

这可是关乎国本的。

毕竟,自家这位王后,那可是先天宗师,更是苗人圣女。

不把人家安抚好了,自己国本可不就动摇了吗?

这绝不是因公费私,不是陆渊想陪着自家娇俏娘子多处处,多看看对方脸红模样,听听对方动听声音的缘故。

虽然不得不说。

逗弄一位先天宗师,看着一位高高在上的圣女,做出以上诸多姿态,确实让陆渊充满了成就感。

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他这是为国为公,为了江山社稷,为了治下万民。

那绝不是贪恋女色。

第218章气运大增

“大王,此次科举,共有一万七百二十五人参与,历时三日,考试已全部结束。”

十一月初三那天,崔长青寻到陆渊,汇报考试结果。

陆渊听完,不由满意点头:“不错,能有如此多的士子前来,看来此番我们的准备没有白费。”

一次科举上万人参与,这等盛况,纵然是越国的临海郡与豫章郡,也不是年年都有的场面。

那两郡倒也并不是凑不出这么多秀才来,主要是并不是每个秀才,都有把握参与科举后,就能够中举的。

因此,很多家境不富裕的人,往往会准备数年,才会去参与考试,以求一次中举。

如今陆渊能够凑出如此多的士子,主要还是时机特殊,南海、宁海两国的操作太过奇葩,同时他这边给出的官位太多了,实在太诱人。

这种种条件加起来,才造就了此时的盛况。

崔长青也很是高兴,新朝有此盛况,能有如此多的士人参与科举,无不说明了长沙国的国运昌盛,人心所向。

不然你要是换做南海、宁海任意一国,你看有没有那么多人,跑去参加科举。

欣喜之下,这位国朝左相也问道:“如今科考已毕,此次科举,该录取多少新科举人,还请大王示下。”

考完试后,就要阅卷批卷,然后从中选出优者,确定谁能中举。

而那些读书人中举之后,是可以去做官的。

也就是说,陆渊录取了多少人,那就要给多少人安排官位。不然人家来你这里考试,结果考完了连官都没得做,人家考的有个什么意思?

那你长沙国与南海、宁海二国,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这个录取人数,学问大着呢?

陆渊想了想,摆手道:“此次录取人数,就定为一千人吧。”

在外界之中,一直纷纷传言,长沙国内官员稀缺无比,各部门都只是处在搭起架子,都无法正常运转的状态中。

其实吧,这个传言倒也不能说是假的。

但外界所说的,官员缺口达到一千七百余人,这便就是夸张了。

在没有开国前,陆渊哪怕一统九府,缺乏的官员也只不过九百余人。

开国之后,官员缺口多了点,但最多也不过缺了一千三百余人。

如今经过数月的筹备、补充、调整,这一千三百余人的官员缺口,早就被填补了许多,此时所缺官员,也就差不多一千人左右了。

此次参与考试的士子有万人,从中录取一千人,差不多十人取一。

虽然录取率不算很高,但比起朝廷往年科举,几十人中选一,依旧是强的很多了。

而一次录取一千人,此等规模声势,也足以震撼人心了。

崔长青作为左相,自然清楚国内官员缺口,对于陆渊选定的录取名额,也没什么意见,点了点头后,就道:“既然如此,那臣稍后便回去,吩咐几位考官开始阅卷了。”

….

“嗯,去吧。”陆渊点了点头,然后摆手让崔长青下去。

阅卷的事情,是他们这些考官的职责,不用他这位大王来烦恼。

自己只需定下录取人数,决定有多少人能够中举就行了。

相比这个,陆渊还有其它事情要忙着处理。

……

等崔长青走后,陆渊拿起了一份军报,然后皱眉看了起来。

这是今日刚刚送来的军报,是他那位弟子周青,遣人快马传来的。

上面只记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天前,受上官明所邀,周青帅领处在江南之地的最后四万大军,与朝廷兵马一同渡河。

至此,陆渊派出去的十万北伐之军,已悉数渡河。

而朝廷那边的十四万兵马,除了留了一万人在巴陵郡城看管后路外,也都渡河北上。

如今在江北之地,周国与越国两边阵营,已各有二十余万兵马。两边集结重兵,大战阴云笼罩在所有人头上。

首节 上一节 228/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