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明白了。
对于陆远来说,执教尼克斯,建立一个王朝,或许从一开始,就只是他宏大计划里的一步。
一个用来积累资本、验证理论、获取话语权的“序章”。
现在,序章结束,他要去书写真正的正文了。
多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口气里,有失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和由衷的敬佩。
“我明白了。”他走上前,给了陆远一个用力的拥抱,“无论你选择什么,我都会尊重你的选择。就像我说的,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只要你想回来,这扇门,永远为你敞开。”
他已经满足了。因为这个神奇的中国人,为尼克斯带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王朝,洗刷了球队近半个世纪的耻辱。
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这就够了。
三天后,当整个纽约还沉浸在卫冕的余韵中时,一架湾流G550私人飞机,在夜色的掩护下,从肯尼迪国际机场悄然起飞,划破深邃的夜空,向着东方飞去。
陆远没有通知任何媒体,只和多兰、科尔等少数几人打了招呼。
对外的说法是,他要回国享受一个悠长的假期,探望家人,并考虑自己的未来。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那不是休假。
那是一场,比NBA总决赛更艰难,也更重要的,战争。
BJ。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
当舱门打开,一股混杂着夏日燥热与工业气息的熟悉空气涌入鼻腔时,陆远知道,他回家了。
灰蒙蒙的天空,将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笼罩在一种肃穆而厚重的氛围里。
这里没有纽约的张扬与浮华,却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历史沉淀感。
陆远没有直接去那个他此行的最终目的地。
他让司机把他放在了后海。
他换上了一身最普通的T恤和牛仔裤,戴着一顶压低了帽檐的鸭舌帽,像一个普通的游客,漫步在荷花市场的烟火气里。他听着小贩用京腔吆喝着“冰糖葫芦”,看着满头大汗的三轮车夫载着好奇的外国游客慢悠悠地穿过银锭桥,闻着空气中烤羊肉串和炸灌肠混合的独特香气。
这一切,都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走到一个露天的篮球场边停下脚步。
场上,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年正在打着“半场三对三”。他们的球鞋已经很旧了,身上的球衣也是五花八门,有科比的,有詹姆斯的,还有一个穿着姚明的奇才11号。
他们的技术很粗糙,战术更是无从谈起,基本就是个人单打。一个身材瘦高,看起来最有天赋的男孩,连续做了几个华而不实的胯下运球,然后迎着防守强行干拔跳投,篮球“哐”的一声砸在篮脖子上,弹出了老远。
他的同伴没有抱怨,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陆远静静地看着,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他想起了王治郅。
那个被誉为“追风少年”的天才,拥有着黄种人里百年一遇的篮球智商和柔和手感。
如果他出道在美国的篮球体系里,他会被当作一个空间型四号位,一个现代篮球的战术核心来精心培养。
他的射程,他的脚步,他的策应能力,会让他成为任何一支球队都梦寐以求的建队基石。
但在国内,他得到的指令却是“增重”“对抗”“去内线凿”。
他被要求放弃自己最灵动的天赋,去扮演一个他不擅长,也不喜欢的角色。
那些年国家队和俱乐部之间无休止的拉锯,那些夏天永无止境的集训和比赛,像一把钝刀子,一点一点磨掉了他的灵气,透支了他的身体。
虽然在自己的调教下,大郅在NBA完成了新生,甚至拿到了六枚宝贵的总冠军戒指。但陆远心中,总有一种深深的遗憾。
他本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
他又想起了姚明。
那个正在HSS的康复中心里,为自己脆弱的脚踝进行着又一次漫长而痛苦的康复训练的巨人。
他同样是这种旧体制的产物,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就像一辆被要求全年无休,常年超载的重型卡车,在NBA和国家队两条战线上来回奔波,身上的每一个零件都在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最终,这辆本可以行驶更久的卡车,过早地迎来了报废的命运。
陆远知道,如果再不做出改变,眼前球场上那个瘦高的男孩,以及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的孩子,即便拥有再好的天赋,也可能重蹈覆辙。
中国,从不缺少有天赋的篮球少年。
缺少的是一片能让天赋自由生长的土壤。
缺少的是一套科学的,能够保护并最大化开发天赋的体系。
而他这次回来,就是要亲手,将这套体系的蓝图,拍在那些掌控着中国篮球命运的人的桌子上。
他知道这很难。他要挑战的,不仅仅是几个官员,而是一个根深蒂固了数十年的观念,一个庞大而僵化的体制,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惯性。
这比在NBA总决赛G7的最后一分钟落后五分,还要艰难百倍。
但他必须做。
因为,他是陆远。
第二天上午十点,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办公大楼。
陆远独自一人,走进了这栋外表普通,甚至有些陈旧,却掌握着中国篮球生杀大权的建筑。
会客室里,装潢朴素得有些过时。
红木的茶几上摆着几个带盖的白瓷茶杯,墙上挂着历届国家队的合影。
照片上球员们的面孔,从80年代的青涩,到96黄金一代的坚毅,再到04年奥运时全队亚军时的合影,仿佛一部无声的中国篮球编年史,诉说着辉煌与落寞。
篮管中心主任李卫国,亲自接待了他。
这是一个年近六十的男人,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几缕花白的头发更添威严。
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锐利而审慎。他身上有一种常年身居高位者特有的,不怒自威的气场。
“陆指导,欢迎欢迎!真是稀客啊!”李主任脸上带着公式化的笑容,主动伸出手,“首先,我必须代表中国篮球界,祝贺你再次带领尼克斯队夺得NBA总冠军!你可是我们中国体育界的大功臣,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体坛争得了巨大的荣誉啊!”
他的话语很热情,但握手的时候,却只是轻轻一触,带着明显的距离感。
“李主任您太客气了。”陆远不卑不亢地微笑着,“我只是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两人分宾主落座,工作人员端上了两杯热气腾腾的龙井。
茶叶在杯中沉浮,翠绿的颜色赏心悦目,但会客室里的气氛,却远不如茶水来得清爽。
寒暄了几句国家队近况和CBA联赛的发展后,李主任便切入了正题,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察的警惕:“陆指导这次载誉归来,是准备好好休个假,在国内多待一段时间吗?”
“假期会休,但不是我这次回来的主要目的。”
陆远没有兜圈子,他知道对付这样的人物,任何旁敲侧击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他将自己带来的一个黑色文件夹,轻轻地推到了李主任面前的红木茶几上。动作不快,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李主任,我这次回来,是想和您,和篮协,谈一个合作。”
李主任的目光落在了那个文件夹上。
封面上,是几个用宋体加粗的烫金大字,简洁而有力。
《“燎原计划”——中国篮球青少年发展体系改革白皮书》
李主任的瞳孔,猛地一缩。
他没有立刻去拿那个文件夹,而是抬起头,深深地看了陆远一眼。
那眼神,仿佛要穿透陆远的身体,看清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意图。他见过太多在国外混出点名堂就想回国来指点江山的人了。
“燎原计划?”他缓缓地念出这四个字,语气变得有些玩味,带着一丝审视,“陆指导的志向,可真不小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陆远平静地回答,目光坦然地与他对视,“我只是想回来,点燃第一把火。”
李主任沉默了几秒钟,终于伸出手,拿起了那份文件。他的手指,在光滑的封面上摩挲了一下,然后,翻开了第一页。
只看了一眼,他的眉头就紧紧地锁了起来。
白皮书里,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也没有虚无缥缈的口号。
有的,只是一组组冰冷而残酷的数据图表,每一组都像一记重拳,狠狠地砸在他的心上。
第一张图,是中国青少年球员与美国同年龄段球员,在“年平均有效训练时长”和“高强度对抗比赛场次”上的对比。
两条曲线,从十二岁开始,差距就如同天堑,我们的曲线高得吓人,而“有效”二字被特别加粗标红。
第二张图,是双方球员在“战术素养测试”和“比赛阅读能力评估”上的平均得分。我们的分数,低得可怜。
而最让李主任感到心脏被狠狠揪了一下的是第三张图。
那是一条血红色的,名为“16-18岁年龄段顶级天赋球员(身高2米以上)因伤病或不科学训练导致生涯报废率”的曲线。
中国的那条线,像一座陡峭的山峰,高高在上,刺眼得让人无法直视。
那曲线的顶端,仿佛在发出无声的尖叫。
下面,还附上了几个匿名的案例分析,每一个案例,都像一个血淋淋的伤口,揭示着这个体系内部的溃烂。
案例A,某省青年队天才中锋,因过度进行深蹲等负重训练,导致膝盖半月板严重磨损,20岁便宣告退役。
案例B,某国青队主力后卫,因常年缺乏专业的康复理疗,脚踝韧带习惯性撕裂,再也无法恢复巅峰时期的爆发力……
“啪!”
李主任猛地合上了文件夹,发出的声响让空气都为之一颤。
“陆指导!”他的声音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客套,变得冰冷而生硬,“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漂洋过海回来,就是为了拿这么一份东西,来全盘否定我们几代篮球人这么多年的心血和成果吗?”
他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显然是被激怒了。
这不仅仅是质疑,这简直就是羞辱。
“你这是在指责我们,说我们把好苗子都练废了?”
面对李主任近乎质问的语气,陆远却依旧稳如泰山。
“李主任,请您冷静。”他的声音不大,却有一种让人不得不静下心来倾听的力量,“我不是在指责,更不是在否定。我只是在陈述一个我们谁都无法回避的事实。”
“我们的青训体系,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我们还在用三十年前苏联的训练理念,去培养要和二十一世纪的对手竞争的球员。我们迷信‘三从一大’,迷信苦练,迷信听话,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科学。我们把球员当成机器上的零件,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却扼杀了他们最宝贵的个性和创造力。”
他看着李主任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像是在一个封闭的作坊里,用一个老旧的模具,去批量生产一批批看起来差不多的‘篮球运动员’。那些真正有天赋有棱角,不符合这个模具的‘璞玉’,要么被我们硬生生磨平了棱角变成了一块普通的石头,要么就在这个粗暴的过程中被彻底敲碎了。”
李主任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陆远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个他一直试图用“集体荣誉”和“国情特殊”来遮掩的脓包。
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因为那些数据和案例,他比谁都清楚。
“国情不同!”他只能搬出这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挡箭牌,“我们是举国体制!我们追求的是集体荣誉,是为国争光!不像你们美国搞个人英雄主义!一切都以个人利益为先!”
“谁说集体荣誉和个人发展就一定是冲突的?”
陆远立刻反问,语气咄咄逼人,寸步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