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第682节

大臣们议论纷纷,表现出来的,倒都是大义凛然,忧国忧民的神色。

这些大臣都是人精,不可能在这个关头说些不合时宜的话,火上浇油,触碰众怒。

魏征脱口而出道:“不论大灾小灾,朝廷都不能怠慢,当尽快制定赈灾措施,派人赶往黄河决口的灾区,主持当地救灾任务。”

罗昭云这还是,已经镇定下来,盘算了好几种可能,也最了一些最坏打算,如何治理灾情,安抚灾情百姓,不能闹成大面积的死亡,瘟疫流感等等。

“不论是华阴县,还是河阳县,处理方式大同小异,方才高尚书赈灾的措施,对河阳县同样有用,首先要指派一位钦差大臣,前往河阳县主持大局,关乎到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影响社稷的稳定,责任不可谓不大之。”

罗昭云话到一半,停顿了一下,目光扫了一眼群臣,最后停在了长孙无忌的身上,对一般人,虽然信任能力,但是,关系不如长孙无忌这么铁,毕竟在彼此少年时候,就已经关系莫逆,加上长孙皇后的关系,用此人比较放心。

“长孙无忌,你作为户部侍郎,对钱粮调运,开销折算等,较为熟悉,官品也适合,朕就封为你钦差大臣,去往河内郡,负责河东地带,黄河两岸的赈灾大使,全权负责此次赈济灾民、抢修河工之事,你可愿接下?”

“食君俸禄,替君分忧,臣即是政事堂同平章事,又作为户部侍郎,苟利社稷,臣鞠躬尽瘁,个人得失在所不惜!”

罗昭云点点头道:“有你这句话,朕也就放心了,这次去灾区,可以调几个人人手去帮忙,毕竟灾区茫茫,各地需要人看管,一个人调度在中即可,不必事事自己去办,茫无头绪。”

长孙无忌心中一动,明白这是陛下给他一次提拔人手的机会,他沉吟了一下说道:“听了陛下之言,臣有所顿悟,打算制定几人,作为臣的副手或协同,办理河东、河北赈灾之事。”

“哦,都有事,可以在大堂上明示,朕可以当场调配给你。”

君臣二人一唱一和,把这个局势巧妙运作好,可以破格提拔一些实干人才,去处理这件大事,如果完成的好,回来之后,肯定要进一步提职升官了。

“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戴胄,殿中侍御史张行成,右监门卫司马韦师实,都水台参军贾润甫......”

长孙无忌一连说出五六个人名字,都是四五品的官,除了跟他交情不错,最主要这些人,有才能,背景又普通,最多算是地方乡绅出身,或是没落官吏世家,与真正门阀勋贵不同,一直没有受到重视,适合跟他去办理此事,完成后,回来便又一个提拔的政绩亮点。

罗昭云听着后,淡笑点头,觉得长孙无忌还是很上道儿的,顺坡下驴,把这件事促成,有了这些人一起去办事,都有些真才实学,或是一心为公,不担心所派非人,反而将事态闹得更大,不可收拾。

“虞內史,你来替朕拟草一份赦书,黄河沿岸的县城,免去一面赋税,受灾区域,免去三年赋税,让百姓安心,朝廷会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绝不会袖手旁观。”

“臣遵旨。”虞世南站出来,接受了任务。

罗昭云转向高士廉道:“户部盘算的如何,如今京城内的国库,还有多少物资钱宝储存,今番在这里,不放实说出来,也让大臣们心里有数,我国库现状,接下来,如何调配钱粮,如何征集补缺,好顺利展开了。”

第一千一十章 国库不足

高士廉拱手行礼,然后回道:“户部盘点了长安城内的国库,粮米还有五十万石,五铢钱旧币八百万贯,绢帛绸缎等贵重物资十五万匹,黄金一万五千斤,白银七万斤,珠宝玉器十万斤…..”

听起来似乎还有不少,但这是国库,承担国家运作的支出与开销,像黄金白银珠宝尚未完全流入货币圈,绢帛等物要每个月下发给文武百官充当俸禄之一,救援能够用的,最直接就是粮米和钱币。

五铢钱虽然还有不少,但是目前新朝已经废弃不用,只能重新入炉炼制成新币。

“隋五铢”是五铢钱最后流通的朝代,钱含铅较多,铜质青白,重新制作中,需要一段时间的配比调试和测验。

罗昭云对着高士廉道:“高尚书,这些数量,朕大致记下了,想必文武百官们,也有听到了,你给说说看,这些物资,算多还是少,能够腾出来救援之物,有哪些,可能拉走部分去河内郡赈灾?”

高士廉道:“回陛下,这些数量听着似乎不少,其实与大隋强盛时候的国库相比,只不过五分之一而已,就拿这粮米来说吧,一名士卒要吃得足饱,每日至少一斤米,一个月每人就是三十斤米,那十万大军,每个月就是三百万斤消耗,大约三万石左右。我们京师有三支禁军,防卫京城,目前大约八万士卒。倘若再加上文武百官、大小官吏,坊市捕快、坊丁等等和家眷,凑在一起也有十万人,那么半年下来,就能消耗近二十万石。”

“长安城内,人口虽然有所流失,但还有近八十万人,目前数量仍在增多,这就使得粮米拙肘见襟了。虽说一些商户米仓也有存粮,可是他们毕竟是商人,一旦听到库里的米不够供应时候,肯定会奇货可居,抬高物价,引起城内百姓的恐慌,继而造成乱局。因此,这五十石的米,也只是应对半年之用,需要秋收之后,各地上缴的粮食,有一部分归流到长安粮仓国库内,才能稳住长安根基,所以,现在没有再腾出去救济灾民的多余粮食。”

罗昭云算是听明白了,现在的国库的钱粮都不够,或者说,只能应对半年,需要秋收赋税的补给,否则撑到年底,长安城内就无米可用了,这对于百万人口的京城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威胁和挑战。

“那你觉得,黄河决堤,沿河遭水患灾害的地区,当如何救济?”罗昭云又把问题踢给了高士廉。

做领导的都会这一招,谁提出问题,你就要想好解决措施,这叫粘包赖!

高士廉沉思了一下,答道:“建议先调用河东、河内两郡的地方粮仓,以及朝廷花钱从周围几个郡县收走粮商、土绅大户家里的储存的余粮,应对短时间内的灾情。然后发一道诏书给洛阳留守官,从洛阳周围几个粮仓,抽调出十万石出来,运往黄河沿岸的不同灾区,作为援补,但不论是长安城附近的国库粮仓,还是洛阳城附近的几大粮仓,经过战争洗礼和破坏,存粮都已经无法与前朝兴盛时期相比,只能节约着使用,有备不时之需,任何时候,朝廷都要保持有粮米可用,否则,会出大乱子。”

“有道理!”罗昭云点头认可,高士廉的一番话,可谓真知灼见,条清理晰,恰中肯要。

他依稀记得,在历史书,唐朝初年,出现过几次大灾荒,如黄河泛滥,关中大旱,蝗灾,瘟疫,都有过发生,导致唐朝初年,有几次出现饿死大片灾民的记载。一部分跟时代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关,另一部分也是建国初期,地方治理还不够及时,造成对灾害应急措施不利的因素。

罗昭云既然知晓历史气候变化,就应该未雨绸缪,早做储备粮米,做好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备无患。

“长孙无忌,听到没有,高尚书方才一番言论,正中赈灾要害之点,当谨记于心,去河内郡,你作为钦差大臣,代表朝廷,一定要稳住局势,把百姓生死作为第一要务,至于房屋、土地、城池、钱财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保住了百姓,那些都会从头再得来!”

“臣已记下,定当不负使命!”长孙无忌躬身一礼,认真接受劝勉。

“那就好,内史省再拟草一份赦书,发给洛阳令,让他抽调三万石,立即发往河内郡救灾,再抽调七万石,随时准备调往黄河沿岸出现的新灾区。”

大隋的内史省,其实就是唐宋时的中书省,还没有更名,有起草公文和诏书的任务,虞世南作为内侍省令,站出来拱手领命:“臣知晓了。”

罗昭云又说道:“朕上次提到,为了促进新朝商业发展,加强与西域番邦的交易往来,通过对商贩、商业作坊征税,缓解耕农的赋税压力,所以,对于商业经济、市场协调等,都要专门的经商人才来管理,所以京城内除太学院外,还陆续设置医学院、商学院、工学院等,培养不同人才,为朝廷所有,为社会造福……”

“陛下英明!”有人带头喊出来,自然会一片高呼赞颂声。

罗昭云听习惯了,习以为常,继续道:“商业的发展,不是盲目进行,更不能破坏土地耕作的经济根本,尽快推行推行新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去奢省费,轻徭薄赋,让百姓富足起来,是朝廷新的工作方向。”

华夏古代的封建社会,归根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过于强大和坚固,加上陆地面积的平台,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得封建农耕文明以及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所以,从战国秦汉之后,一直到清代,两千多年,都是封建社会模式。

欧洲因为国家多,内陆海与山脉,隔出了许多小国,耕地少,人口多,使得各国百姓必须要加强沟通和商业合作,才能满足生活需求,因此西欧的商业模式和资本主义,才会快速衍生,封建社会的时间才没有那么漫长。

罗昭云要清晰认识到这一点,知道农耕文明对于目前朝廷的重要性,不能盲目扩大商业化,忽视耕作,因为士农工商思想过于根深蒂固,加上商业制度和生产力不成熟,不能完全依赖商业。否则,一旦经济稍微有危机,很可能会影响朝廷稳定,社会安宁。

第一千一十一章 交代措施

朝会结束之后,三省六部九卿,但凡与赈灾有关的部门衙署,都开始忙碌起来。

其中以户部最为繁忙,需要调动物资,打开国库,运出钱、粮,如何登录,如何走账,如何运送等等,都是细致又繁琐的差事。

罗昭云特意传唤长孙无忌,马周,戴胄,张行成,韦师实等人,在御书房又细谈了一番,如何灾区救援的细节。

他把后世赈灾的一些经验,列出条款,让内务司抄录后,交给了长孙无忌、马周,这两个带队人。

“上面记载着一些赈灾细则,到了灾区,如何注意救援,治疗灾民,防患瘟疫,处理尸体,开仓施粥,卫生条件,安抚宣传语等,你们拿去,在途中认真研读,揣摩,再结合灾区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不可心无定计,也不能固化教条!”

罗昭云在这个时代生活近二十年了,对目前的大型灾害救治措施和现场调度来看,认为存在诸多不足,完全没有章法,乱糟糟一团,很容易将事态扩大化,导致先是天灾,然后就是人祸了。

所以,罗昭云结合后世从电视里看到的、课本学到的一些知识,有选择地传授了一些,提高他们的救援思维,这样对他们前去赈灾,会有不小帮助。

长孙无忌、马周等人接过卷轴,大致扫了一遍里面的内容,顿时被吸引住,一条条下来,条理清晰明确,往往能够给人诸多启示,不住点头,结合自身的一些见识,未出发前,似乎心中已经有了一些赈灾步骤了。

“谢陛下赐教——”

罗昭云一摆手道:“好了,不必说这些客套话了,目前黄河沿岸,大水成灾,千里泽国,百万灾民,绝非是小事,尔等到了地方,切不可自持清高,对地方百姓的生死与贫苦,视而不见,会引发更大的祸乱,一定要想办法安民,保民,决不能让灾民无饭可吃,揭竿而起,危害地方。”

首节 上一节 682/7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