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第668节

果不其然,除了姚思廉外,尚书台左仆射、兼户部尚书高士廉,中书省舍人、兼太学博士陆德明,秘书省少丞、兼国子监直讲的薛收,御史大夫魏征,内侍省侍郎孔颖达,大理寺卿、兼参知政事房玄龄等人,站出来反驳,觉得朝廷科举新制,于国于民都是大有好处,将会得到全国读书人的支持。

其实,所谓门阀勋贵,大多是武将出身,他们的前身是西魏时期的八国柱十二大将军等,创造了历史上西魏、北周、隋、唐等辉煌,这个大的利益集团有两大特点,一是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是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说白了,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像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魏征、房玄龄、薛收、高士廉等待,这些人,多是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数代饱读诗书之士,他们更重视读书人的地位,士大夫的阶层,所以,在这个科举世上,自然形成了一种军事贵族集团,与文人集团的分歧。

罗昭云听着这些官员站出来相斗,唇枪舌剑,引经据典,相互驳斥,心中略有感触,天下战争渐渐安定,但是朝堂的战争,恐怕才刚刚拉开序幕。

第九百八十九章 任重道远

朝堂之上,已陷入了僵局,官员们在相互激烈辩论着,牵扯到了两大利益集团,未来的地位,还有子孙的前途、家族的兴衰,不可谓不敏感。

罗昭云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他就是要达到这种目的,挑起因军功权势而存在百年的门阀勋贵大臣阶层,与饱读儒学、史书的士大夫阶层,相互之争。暂时寒门士子很少,没有话语权,所以罗昭云有意把寒门读书人,也划入士大夫阶层,让他们争辩,最后不得不相互退让、妥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勋贵大族已经掌控社会的上等阶层百年,不宜妄动。”

“不错,一动不如一静,治国当如烹小鲜,当缓缓图之,大刀阔斧易伤根基,非社稷之福啊!”

勋贵一族也有几十人先后站出来表态,事关他们的利益集团,子嗣前途,不可能会置之不理。

好在罗昭云早就对门阀有忌惮,身边任用的大臣,已经是没落贵族的子弟,甚至多是没有门阀背景的才学之士,身居要职,这样可以钳制住贵族的喉舌,哪怕他们在反对,但是没有一品、正二品官员的做助力,就显得有点位卑言轻了。

同时,士大夫阶层也在反驳:“科举之事,关乎社稷,天下读书士子皆为圣人子弟,岂能不教而诛,任其埋没于乡野?而且贵族子弟,并非人人有才德,不少纨绔,难堪大用,需要天下英才为朝廷效力。”

“正所谓所琢非玉,难成大器,江山社稷不能光靠贵族子弟来支撑,当尽取人杰,为朝所用.......”

就在他们僵持不下的时候,都把目光和外援寻找到陛下身上,希望他站到自己一方,给予帮助和定论。

其实罗昭云早就有所准备,洞若观火,提前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场面发生,毕竟他的灵魂来自后世,整个历史发展方向,他看得很明白,所以,利弊问题的思考,视野的开阔,非这个时代人可比,也明白平衡之道,借力打力之法。

“温尚书,关于选官方面,除科举制外,还有哪些,可有拟定决议?”罗昭云询问礼部尚书。

温彦博拱手回道:“启禀陛下,一旦科举新制半步之后,在科举方面,尽量会做到公平、公开,一视同仁。但任官方面,除新科进士之外,还有庇荫选官、特推选官两种。所谓庇荫选官,一旦官宦子弟无科举高中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父辈的功勋、官职等,分配庇荫的名额,虽并非所有子嗣都有机会,但至少可以保证一个名额,通过庇荫途径,推荐贵族子弟,也能够进入择官范围,但庇荫选官的级别,会根据父辈的官级与爵位,降阶使用。”

满朝的文物官员,听到这句话,倒是沉默下来,庇荫的方式,就如同接班一样,可以选取一个子嗣,庇荫方式获得入职场的机会,不必科举,也能够做官,确保家族不过快衰败。但不过每一家都有好几个子嗣,这样选择哪个,需要他们做父亲的,自己选择了。

这样一来,哪怕勋贵大臣们,脸色也都稍好看一些,庇荫名额虽少,但至少没有一棍子打死,还是有机会的。只要推出一个子嗣来做官,其余子嗣送入学院读书,能考中的就自己靠,考不中又没机会庇荫入仕的,只能怪他自己没有能力和运气了。

朝廷上的敌对气氛,顿时不那么浓烈了,因为都很清楚,要完全地阻击对方,彻底打开豁口,是难以办到的,也不现实,只能各自退让一些,先守住自己的核心利益才行。

勋贵有了庇荫子弟的途径,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嗣,入朝为官,于是也就勉强同意了新的科举制度。而翰林院士大夫们,保住了这乡试、会试、殿试的选拔进士,扩招一百名额,那寒门士子的机会就增加很多,也就同意了保留庇荫的途径。

毕竟核心利益保住了,妥协让出的部分,勋贵门阀也可以让子嗣去读太学,然后科举,有机会中进士,而士大夫做官了,也有机会庇荫一下自己的子弟,可以说,相互增补了一下利益,有得有失,最后都彼此妥协了。

政治就是如此,都是妥协与交易的过程,让出部分利益,得到自己所需的利益,这才符合中庸之道,官途规则。

罗昭云平衡了两个阶层的关系,完成了朝廷新的布局,也甚为满意。

毕竟当前朝廷新立,官员缺少,执行机构的部门也都刚设立,许多官员都是身兼数职,工作还有些紊乱,所以需要通过科举,庇荫,两种途径,扩大人才的录取,使得朝廷各机构都能稳定运转。而且拉拢两个阶层的年轻人,对稳定不同阶层群体都有帮助。

“今天朝议就到这吧,各司衙机构,回去将与本部门相关的事情定好,有条不紊地开展,重要差事,不得延误,更不得欺上瞒下,及时像上面沟通。”

“遵陛下圣喻。”大臣们拱手施礼,恭敬唱喏。

罗昭云起身,然后朝着侧面的殿门走去,这是去往后宫的路线,他一边走,一边挥手示意,可以散朝了。

“恭送陛下——”

罗昭云点点头,不再言语,转身的时候,嘴角溢出一丝笑容,这只是他对门阀动手的第一步,不像隋炀帝那样粗暴,而是通过科举这种软刀子,先网络寒门人才,冲抵勋贵大臣的比例,一点点削弱其影响。

不过,他心中也明白,这只是朝廷利益集团阶层之争的开始,日后朝堂之争还多着呢,比如文官与武将的关系,门阀与寒门晋升的关系,关陇与东方中原的关系,南北不平衡的关系,贵族乡绅与平民土地所属关系等等......

任重而道远啊!

第九百九十章 党争之兆

散朝之后,已接近晌午,这种三日一次的大朝会结束,文武大臣们若无紧急公干要务,便可以不必再去所属司衙执勤,能够返回家中休息。

大臣们穿着官服鱼贯而出,三五成群,有谈有论边走边说,还有的小声嘀咕着。

当出了金水桥,离开了皇宫,一些关系近的大臣就走在一起,要相互邀约,到自家中入宴,顺便聊聊公务,或谈论时政。

“柳大人且慢!”独孤继洵走过来,笑呵呵来到跟前,

柳怀恩是太仆寺的少卿,堂兄柳述可是前朝驸马,而且曾得文帝宠信,成为仆射、黄门侍郎,在中枢部门很有权势,因此河东柳阀的势力在隋文帝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点,随后柳述与元岩等人拥立太子杨勇,企图兵变谋反,最后失败了。在杨广登基之后,在大业年间对柳阀、元阀都进行了打压,所以势力被削弱很多,但是根基很大,一些旁族并没有受到铲除,在大业末期一些人继续进入了朝堂担任三四品官爵职位。

他客气询问:“独孤大人,喊柳某有甚事?”

独孤继洵微微一笑,压低声音道:“好久没有聚在一起小酌了,不如到寒舍,咱们与裴大人、窦大人,柴大人等一起坐坐。”

柳怀恩点头,他和独孤继洵等人,私下走的很近,都属于门阀势力,但已经没落,所以急于抱团取暖,如果他们这些人不团结在一起,觉得在朝廷上的地位会越来越低,最后家族难有影响力了,那就真的衰败下去。

尤其是今天科举新制公布,一旦通过中书省、门下省复议,基本就要发放各地,开始执行,到时候寒门士子陆续中举,成为进士,那可就要冲击门阀贵族阶层的利益了。

这个时候,是该聚一聚,形成一个利益团体,对寒门进行挤压和阻击。很可能,大多出身勋贵和门阀的官员,都会很在意此事,回去也会寻找对策了。

“嗯,有些日子没聚了,是该畅饮一番了。”柳怀恩捋着胡须笑着回答,彼此眼神一碰,对明白对方的深意。

与此同时,裴雍、窦善嘉、柴德荣等人凑过来,打了招呼,然后纷纷走向自家乘坐的轿子,沿着同一方向而去。

另一方面,姚思廉、陆德明、薛收等人,也凑在一起,相约也要回去府邸小聚,以文会友,煮茶怡情。

其实目的也很明显,这些几代都做儒学的世家,对儒学推崇之至,研究渗透,得知此次新的科举制度,有儒学为主要内容后,还是很激动的,而且进士名额得到扩招,对寒门士子科举大有益处。

南北朝之后,寒门士子要入仕途实在太难了,儒学也被压制,因为魏晋之后的这个大乱时代,胡族主宰了北方土地,相互征战,伦理道德,社会信任感等等都严重缺失了,这些大儒痛心疾首,世风日下,所以,对儒学普及天下的想法更浓厚了,渴望回到大汉时代,独尊儒术,天下讲究仁义礼智信等等,有更多的道德束缚。

这是他们读儒学所遵守的“道统”思想,对社会世风的痛恨,因此更希望打破武勋集团的垄断仕途,给天下寒门读书人更多的机会。

陆德明叹道:“文帝之所以有此庙号,就是因为他弃用九品正中制,开设了科举首创,并大力提倡文化和儒学,企图扭转南北朝时的恶劣乱象,得‘文’之庙号!”

薛收点头附和道:“是啊,到了炀帝,大业二年以进士科取士,虽然更有进步了,只可惜,人数过少,最多才十人,而且中进士科的仍然出自贵族子弟读书人,天下寒门读书人还是没有得到更大机会,也许再过几年,会放开寒门取士,只可惜隋炀帝后来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三征高丽,不理政务,使得民不聊生,天下割据,大隋王朝也覆灭了,科举终究没有推广开啊!”

姚思廉与两位大臣并肩而走,脸上带着欣慰表情,点头道:“如今好了,陛下眼光长远,高瞻远瞩,似乎对寒门很有兴致,这是好机会啊,我等得促成此事,打开寒门士子的仕途路,等若将各地读书人真正的拉起来,日后士大夫阶层地位不断提升,读书才会被重视,儒学和圣人之作,才能被广泛传播啊……”

“我辈读书人的出头之日,可期矣!”

几位翰林清流、朝中文臣大员,联袂而走,上了轿子也同行回府了。

首节 上一节 668/7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