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第662节

“应当如此!”罗昭云点点头,觉得发行铜币,这里面学问还是很大的。

不过他又想到铜币出行如果携带太多,实在不便,于是提出新的问题道:“铜币流通,可做常用货币,但是毕竟商人南北行走,东西贯通,如果携带大额数目,很可能一车铜币都装不下,携带不便,所以,朕打算让白银也作为辅助钱币,户部派人考察银矿,开采银石,制作纹银,形状可有银饼、银元宝等,鉴于白银目前产量有限,可用一两白银兑换两千钱,也就是两贯钱,这件事由户部前头,工部配合采矿,兵部护住调兵监护保管,三部合作,完成白银的开采与制造。”

高士廉、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辛公义、褚遂良等人,没想到陛下对钱粮问题,懂得也如此之多,不禁暗自钦佩。

罗昭云还想谈土地改革的事情,整改门阀豪门,占有土地太多,又不缴税,还庇护部曲,导致收税不多,这个弊端,需要改变,但是想到立国之初,根基不稳,暂时还不能完全得罪门阀,否则让门阀贵族们抱团,对他这个新君王执政也是不利的,中央集权需要一步步加强。

罗昭云道:“还有一件事,朕需要翰林院牵头来做,魏征为监使,一是隋代已经灭亡,有关前朝的《隋史》,翰林院可以着手编纂,微言大义,注意史实,校书郎、博士待招等,要忙一段日子了。”

“此外,朕还有意让翰林院弘文馆的众学士、校书郎,建立一套《华库全书》收集历代各类经史子集,修缮编纂在一起,由礼部辅助,提供纸张,印刷术等,一旦编写完成,印刷万套,发往天下各地,让读书人都能够瞻仰前贤的经史子集,多学习文化,日后知书能干,好为国效力。”

众人闻言后,都倒吸一口气,暗忖这比下好大手笔,竟然要在文化上大动干戈,如此重视编纂全书,这对于翰林清流们而言,绝对是一个天大好消息,这也说明,陛下虽然马背上得天下,但目前工作重心已经向文治快速转移了。

第九百七十八章 晋安侯

虞世南、诸遂良、孔颖达、虞澄道等文学青年,京城俊彦们,听到陛下的主张,大多露出兴奋之色,像辛公义、高士廉、温博彦、薛收这些饱读诗书、通晓微言大义的大儒们,也都面带微笑。

陛下的这个信号,已经是重文抑武的初期表现了,一直没有上战场立功的文士们,终于觉得他们被重用机会要来了。

接下来,关于科举制度、各地学府、官方教材等,也都讨论了一番,罗昭云表现出强烈的求才若渴姿态,既然是做给满朝文武看的,也是做给天下读书人看,只有从皇帝本身开始,重视教育,重视文人,天下才能形成尚学的风气。

朝会开的差不多时,大理寺卿姚思廉站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从晋阳押解归来的降臣李渊,已经被提出刑狱天牢,在宫门外押解,随时等待陛下的召见。”

罗昭云闻言点了点头,当时出征西北对抗突厥,不在京城,错开了见李渊的时间,这次归来,也是该与李渊见一见了。

在场的文物大臣们,神色各异,有些人曾经依附过李唐,所以神色有些不自然。

当然,这里大多数人都是年轻人,被罗昭云提拔使用,对李唐倒是无感,因此没有什么表情变化。

“传朕口谕,带上殿来吧。”

“遵旨!”一位宦官站到大门口,高呼一声:“带降臣李渊进殿——”

“带降臣李渊进殿——”执勤站岗的大内侍卫们一道道高声传递下去,在金水桥外等候的禁卫,闻言后,带着李渊走上勤政殿。

李渊在来朝面圣之前,已经在大牢更换了崭新衣衫,也洗脸去污,整个人比押解在路上时候,已经干净、雍容不少,不像是阶下囚的模样了。

“降臣李渊,叩见陛下!”李渊跪下施礼,心中五谷杂粮,带着一种落寞悲怆之感。

在前年时候,他占据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建立唐国,就是坐在这个金銮殿上,如今物是人为,自己变成了降臣,跟随自己打天下的那些文臣武将,死的死,伤的伤,抓的抓,降的降,感到一种穷途末路之感。

“李渊,你在晋阳誓死抵抗,冥顽不灵,导致城内十万户的晋阳百姓,最后死伤惨重,十不存一,里面如同炼狱一般,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一切,皆因你的执着入魔,贪恋王权所致,本来朕打算严惩,来告慰那些丧命于晋阳城外的将士,城内的无辜百姓。不过,念在最后你能想通了,选择投诚,回头是岸,减少更多伤亡,朕也就网开一面,不过重处罚了,希望你后半生,能够多念念斋经,赎一赎身上的罪业吧。”罗昭云先是严厉地训斥一番,表达不满,但并没有打算杀人。

李渊闻言后,被这样教训,心中虽然不是滋味,但毕竟也放心了,陛下不会杀他来泄愤,能够保住性命了。

只要他不死,那么随行押解来京的李府家眷、亲信、降臣们,也都有了生机。

“谢陛下宽恕之恩,草民在日后当在家斋度,赎身上之罪。”李渊只得按着陛下的说辞,顺势圆场下去,他的城府很深,很懂察言观色,自保能力强。

“李家毕竟曾是关陇贵胄,这次归来京城,只要李家能够忠心朝廷,朕也会启用李家后辈和降臣,至于你李渊,朕封你为晋安侯,俸禄一千石,安养在家吧,令郎李建成、李元吉都会还放自由,等日后根据朝廷需要,再做安排,其余家眷也会放出。”罗昭云给李渊封了侯,晋安,有晋阳从此安定之意,不过没有职务,其实就是闲置在家,领一些俸禄,保证家庭开销。

两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都被俘虏了,可以放出来,但是没有爵位在身,全都是布衣身份,监事在府上,轻易不让外出了,等于半软禁的状态,磨一磨性子,也便于监视。

“谢陛下宅心仁厚,罪臣领旨,倍感涕零——”李渊心中再松了一口气,自己两个儿子和家眷,至少也没有性命危险了。

其实他一直都在担心,因为换做是他自己,成为胜利者之后,未必会放过跟自己打天下的枭雄人物,担心会隐藏后患无穷。历史上李密至死,窦建德、王世充之死等,都说明了李唐的果断手狠的决策。

所以,能够一家人活命,李渊心中还是有些感激的。

“起身吧!”罗昭云不嗜杀,同时也要做给文武大臣和外界看,他有容人之量,仁义之心,这对君王而言,是难得的气质,也会赢得更多人在心理上的支持和认可。

一些隋朝老臣,曾经与李阀关系都不错,如今李阀几乎倒掉了,正所谓兔死狐悲,其它门阀也会有唇亡齿寒之感,如果全部杀了,不免引发一些门阀势力的抱团和提防,以后要对门阀进行改革,会增加更多困难,他们一想到李家被杀光,就担心自己家族被灭,岂会甘心执行新政法?

在没有威胁的时候,李阀保留一点香火,让不少门阀老臣、大臣们,都感到内心深处,有了一丝温暖,对罗昭云这个年纪轻轻却英明神武的皇帝,归属感更强了。

李渊站起身后,拱手唯唯诺诺道:“陛下,罪臣还有一事相求。”

罗昭云露出狐疑,众目睽睽之下,不好直接反对,顺口道:“你有何请求,且道来。”

“罪臣已听闻,小女秀宁也没有死,被朝廷收监了,如今臣一家皆已归顺,恳请陛下,能让臣与小女秀宁见上一面。”李渊虎目含泪,想到李秀宁一直生死未卜,他曾以为女儿死了,想不到回京后,消息传来,李秀宁并没有死,所以,当父亲的肯定想见上一见,叮嘱一些话。

罗昭云神色自然,对于李秀宁的存在,他一直也有些头疼,总隐藏着也不是办法,是该曝光于外界的时候了,点头道:“父女相见,人之常情,朕准了。李卿家且在殿外等候,散朝之后,自会有人带你去见。”

“谢过陛下!”李渊施礼过后,用袖子抹了抹眼角泪痕,然后在一名宦官的指引下,离开了大殿,到外面等候去了,他暂时刚被封侯,并无官衔职务,还没有在这里旁听朝会的资格。

第九百七十九章 参知政事

散朝之后,罗昭云传唤了一些亲信臣子,入宫内御书房相见,虽然他们在户部、兵部等六部各自任职,但都提拔为参知政事,有跟陛下议事的权利。

这些人除高士廉、温博彦是老臣外,其余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诸遂良、魏征等人,如果按资历和阅历,在许多老臣和门阀势力眼中,后面几个年轻人,是没有资格独当一面,也没有资格成为议政大臣的,但罗昭云破格启用,起了个‘参知政事’的职务,一起在政事堂议事。

这些人里,除了长孙无忌出自较大的长孙阀,其余人都非大门阀子弟,甚至家道中落,这次能够被破格提拔,完全不知道为何,会受到陛下如此器重,除了感激涕零之外,实在不知说什么好。

至于长孙无忌,虽然当初是长孙阀的嫡系子孙,其父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可以说来头甚大,家教极好,奈何其父死后,同父异母的大房长兄,趁此机会,将长孙无忌母子,及妹妹,赶出府去,最后在渤海郡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

因此,长孙无忌对残存的长孙阀,感情也不多了,甚至对大房长兄,还有几分憎恨,回京之后,受到重用,长孙阀那些旁系宗族人,虽然有意跟长孙无忌套近乎,但是,他都没有理会,唯独对叔父长孙顺德关系还算亲近。

罗昭云重用这些人,就是看中亮点,一是与京城所剩的大门阀关系不深,二是都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真才实学不必多说,用着很放心。这些人构成了幕后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班子。

皇宫,御书房内。

罗昭云做好之后,对着诸人微笑道:“不必拘束,下朝之后,并无外人,我等君臣之间,礼节从简。”

几个宦官进来,端着茶盘,里面有茶水和糕点、水果,眼看接近晌午了,大伙在前殿开了两个时辰的朝会,在这可以补充一下体力,然后继续讨论政事。

罗昭云拿起几个樱桃吃了,又喝了一口茶,挥手朝着这七八人微笑道:“呐,别光看着啊,吃点东西,喝点茶,恢复精力,一会还有难题等着大家呢。”

诸人看到陛下如此平易近人,并没有高冷酷面,都有些暖心,笑着点头,接过茶盏饮了两口,吃了两三颗樱桃,然后也不敢多造次失礼。

拘谨的场面打开之后,罗昭云放下茶杯,润了润喉咙,端坐道:“好了,那咱们开始议政吧。”

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人全都表情肃然起来,恭敬听着。

罗昭云道:“是这样,在朝堂上,高卿家作为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已经提到了赋税与库存的问题,朕颇感吃惊啊,我大华的国库内,竟然只剩下如此少的钱帛和粮草,比前朝大隋少了十倍,不得不未雨绸缪,做些筹备,否则南方战事未了,会持续用钱粮,吐蕃、百越、高句丽的边塞威胁,也是隐患,各地旱灾水灾等,都需要紧急钱粮赈济,不能就这样亏空干等,当想出好法子填补才行,高卿家,你作为户部尚书,你先来说说,有什么法子?”

高士廉一边听着,一边也在沉思,此时被点名第一个说,神色错愕了一下,旋即恢复镇定,说道:“回陛下,我大华新立一年,才只收了一次秋季税收,四处各地耕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的确没有多余的赋税可缴上来。加上陛下曾在入京城时候,发下敕旨,立国之初三年,轻徭薄赋,各地官员们担心强加各项税收,会触碰陛下的旨意,所以第一年的赋税额度很少。”

首节 上一节 662/7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