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第613节

罗昭云此时挽起弓箭,策骑在山林附近拉弓射箭,射杀了野猪、麋鹿,作为一种春季出游踏青的狩猎,一种象征意义,代表皇帝收获满满,寓意一年的丰收。

“春光明媚,绿茵如毡,正适合郊外烧烤啊——”

罗昭云一时兴起,让宫内的御厨过来准备,不吃什么山珍海味,大酒大肉了,就用炭火来烧烤。

各种作料,经过罗昭云这些年的不断小发明,烟雨楼内已经储备非常丰富,皇宫内自然更加高档,这些孜然、细盐、胡椒粉、韭菜沫等,为羊肉串、牛肉、鹿肉上作料,御厨们知道陛下口味很有讲究,所以,在宫内当差没少琢磨,此时越做越可口了。

窦红线三女还是第一次吃到这种烧烤串、扇贝、鱿鱼等,这滋味和做法,从未见过,吃起来自然津津有味。

就连杨妃、薛芷箐、高雨霏、萧依依等人,都不免多吃了一些。

此刻气氛很好,诸女其乐融融,罗昭云也感到很欣慰,毕竟影视剧中,宫斗戏是很狗血的,冷酷无情,每天都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唇枪舌剑,彼此争风吃醋,斗得你死我活。

现在的和谐,罗昭云还是很满意的,希望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陛下,那个李家姑娘,是否也有意纳妃呢?”长孙在罗昭云身边,趁着周围没人的时候,轻笑问着。

长孙不知为何,总感觉这个窦红线,与李秀宁,各方面都有些相近,才会有此联想起来。

罗昭云有些尴尬,对李秀宁放也不是,留也不是,只能暂时软禁起来,苦笑道:“她呀,其实朕也不知如何处理,他的兄长,一个被我生擒关押,一个被我和青霞联手斩杀,如今还有生父、兄长困在晋阳,随时要覆灭,估计会更加恨我了。”

“陛下,真的要对晋阳那对父子,下杀手吗?”长孙皇后有些好奇地问。

罗昭云淡淡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了看了天际,怔怔出神道:“那就要看,那对父子是否识时务了,如果执迷不悟,要死撑到底,玉石俱焚,那谁也挽救不了,如果最后肯投降,朕未必会赶尽杀绝,毕竟,上天有好生之德嘛.......”

第九百零七章 春耕

阳春三月,柳絮飞落,杜鹃夜啼,正是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花开,绚丽多姿。

已经到了谷雨的时节,民间开始春耕,关内百姓都忙于田间的耕作、种田了。

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耕问题,毕竟关乎国运和稳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就会天下大乱,只有粮食充裕,丰衣足食,天下才能太平。

任何一个王朝灭亡,排除了那种短小王朝被外戚篡权外,其它都是因为朝廷昏聩,积重难返,土地兼并严重,百姓闹饥荒发动大规模起义,然后被地方军阀、门阀利用,推波助澜,最后改朝换代。

这也是为何古代强调的士农工商,把农业放在第二位,确实关乎一个王朝的兴衰与存亡。

罗昭云虽然来自后世的二十一世纪,明白工业和商业的作用巨大,但那是在物质充裕,有粮食吃,不会被饿死的情况,才能促使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如果连饭都吃不上,饿死枕藉时候,谈商业发展就是一个大笑话。

社会发展是一步步的,必须由高产的粮食做为基础,隋代时期气候由东汉未年的小冰期后走出,气候急速回暖,这对于以农立国的中原而言,等于国力大升,隋文帝又是勤政皇帝,励精图治,为统一战争做了储备。

不过,隋代朝廷的仓禀虽然看似充裕,但老百姓的口粮却少得可怜。读过历史的人可能觉得,这不准确,因为有史料记载隋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却给国库留下了足以用数十年的粮食财物,以至于五十多年以后的贞观十几年还没用完,这是马周给唐太宗汇报时候说的。

这里面所指国库粮食充盈,其实都来自民间的赋税,用粮食替代税收,之所以储备那么多,还在于隋文帝的征收粮食过于厉害,虽然历史记载他推行的轻徭薄赋,但其实他在度量衡上下了手段,在《隋书律历》上有一条很强大的记载:“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大业初,依复古斗”。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开皇年间是以古代度量衡三升当一升,一直到大业年间杨广才恢复古代度量衡。虽然律法上规定了赋税额度,字面上并不比魏晋时候赋税很高,但是,收税用的工具度量衡却来了个三变一,却无形中粮食、物资等缴税却是三倍的量。

此外,隋朝还推荐义仓,在《隋书》里有记载:“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户部尚书长孙平在开皇三年针对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提出的一项应对策略,就是说,让老百姓每户每年秋天拿出一石以下的粮食,储存在街道办事处的仓库里,等到闹了自然灾害拿出来救急,开皇五年,杨坚下令执行这项政策。

赋税三变一,加上义仓制度,使得百姓手里的口粮少之又少,粮食都被高度集中在朝廷国库和地方仓库,但是真到了灾荒之年,朝廷根本就没有下令放粮,百姓交上去的义仓也不退回了,开皇十五年,隋文帝甚至直接下令,义仓制度直接成为二道税了,成为必须上交的税种。

隋朝国祚时间不长,但是这三十多年中,各地灾荒的次数累加到上百次,旱灾、虫灾、洪灾、鼠疫等等,导致地方耕作荒废,流民避难,饿死不少人。隋炀帝后来三征辽东,不管各地的灾情,无事百姓死活,这也是天下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罗昭云也是在跟户部尚书、侍郎,政事堂的参知政事等不断研究朝廷政事,逐渐明白过来的,尤其是古代的生产力低下,物产不丰富,一亩地只能产粟米几石的产量,可不像后世翻十倍的量。

所以,农耕才凸显十分重要,不能随意荒废,如果放全放开商业,那些商人都知道一亩地,种桑、种棉比种粮食赚得多,可是那些东西不能吃,如果朝廷不加以控制和约束,很可能商贾大会,不把田产用来种粮,到时候市面上粮食少了,就会米价上涨,饿死的人就会增多,朝廷恐怕也要被推翻了。

“祭祀上苍,庇佑大华百姓,又是一个丰收年!”

罗昭云在郊外组织了一次祭祀上苍活动,表示重视春耕,为民祈福,使得百姓安心不少,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关内皆知陛下亲自祭祀上苍,祈求丰收的愿景,农夫们都满脸笑容,觉得自己的身份被认可、被重视,耕作起来自然有干劲了。

长孙无忌跟在罗昭云身侧,拱手道:“陛下关心民情,实乃圣君之举也。”

罗昭云摇头叹道:“朝廷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与百姓有关的事,都不是小事!”

周围的一些三省六部长官、侍郎们,闻言都频频点头,觉得陛下能看得如此透彻,实在难能可贵,有圣君之胸襟和仁厚了。

“因战乱导致的流民,各地刺史、知州们,是否有安排妥当,有没有统计出来,这一冬过去,究竟冻死、饿死了多少人?”罗昭云问起了具体流民事情,各地因为战乱,耕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带动口粮有限,甚至被盗匪、军匪们抢掠一空,寒冬来临,能否熬过多少都不好说。

“臣,已经让各地统计,很快就会报回朝廷了。”长孙无忌回道。

罗昭云微微点头,神色肃穆,他可是记得隋末唐初,人口锐减了三千五百万人,真正死于战乱的士兵,只有几百万而已,六倍的人口都是死于逃难,没有粮食,荒废了耕田和生产,在逃亡中饿死、冻死、得病而死最多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做了君王,罗昭云有了后世和古代两种思维,复杂结合,更加能够体会到这几句的意思,他对自己执政初期的要求很简单,让天下百姓有粮吃,有衣穿,不能再饿死人了,这是良心所在。然后才是统一大业和开疆拓土!

第九百零八章 突厥来犯

开春之后,突厥指定的计划,开始实施,草原上各部落的壮年男子,带上了弓箭、马刀,一个月的口粮,还有备用那匹,开始集结,朝着指定地点汇聚。

数日之内,来自草原上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的人马,开始集合完毕,足足二十万骑士,其中每名突厥战士,都是一名弓箭手,马匹四十万,组合整编在一起后,在始毕可汗的统领下,开始南征。

轰隆隆——

万马奔腾的场景,地动山摇,气势雄浑。

远远望去,寒光硕动,兵甲如林,尘烟滚滚,声势浩荡,所向披靡的气势,锐不可当!

朔方郡一带,烽烟燃烧,守卫的士卒开始示警,但是不敢抵抗,因为守军的力量太少了,只能坚壁不出,好在突厥大军并没有对沿途的城池进攻,而是快速穿行而过,绕过一些要塞和主要城池,直插向延安郡,避开作战耽搁时间,只求速度行军!

斥候开始纷纷向长安快马报信,给长安城带来了新的紧张气氛。

兵部、枢密院、青影卫等部门,几乎同时得到了消息,将加急情报,送往宫内。

罗昭云召集了枢密院枢密使、签书院事,兵部尚书、侍郎,政事堂的参知政事,还有起草文书的中书省舍人,连夜在宫内议事。

来护儿、长孙顺德、温彦博、陈稜、房玄龄、诸遂良、长孙无忌、魏征等重要大臣,值得罗昭云信赖的亲信,都传唤入宫了。

虽然罗昭云早就预料到突厥来袭,也提前做了部署,但是,毕竟兵戈乃国之大事,需要格外重视起来,各部门都运作支撑,后方稳定,前方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大战。

皇宫,勤政殿!

殿堂中央有一座高大的青铜暖炉,暖炉呈七层宝塔状,塔身镶金镂空,琉璃重檐覆顶,非常的气派、美观。暖炉里炭火燃烧着,炭块不时发出轻微的碎裂声,虽然开春了,但是殿内还是有些清冷,暖炉还没有取消。

首节 上一节 613/7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