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第426节

曹文诏知道太监的牛掰,不肯得罪,干脆不理他又对城下的吴襄道“吴大人机会难得,你此时不做决断,恐怕以后会遗臭万年!”

吴襄已经从那一阵子的迷惑中清醒了,他大声道“大明文官掣肘,太监弄权,武将不仅仅日子难过还要随时承受兵败身死的风险。曹大人,本官敢断言,你继续为大明效力结局恐怕还不如本官。

今天来本官就是赶来点醒曹大人,你这时有大同城如此大的本钱,选择归顺大金国肯定是汉臣第一人,以你的能力何愁不能够公侯万代?机不可失过时不候啊!曹大人三思!”

曹文诏叔侄对大明忠心耿耿,曹文诏被流寇包围死战不降最后自刎而死,曹变蛟在松山被俘不肯变节慷慨赴义,岂是区区吴襄能够说动。

况且在辽东之时,吴襄虽然八面玲珑,却是没什么武将瞧得起,关键是他靠裙带关系上位,又没有战绩、没有担当擅长逃跑。

就在这时早就按耐不住的孙太监破口大骂,骂得义正言辞,吴襄在城下听得无趣灰溜溜走了,跟在身后的吴三桂垂头丧气,此时三桂子这个青年还有些羞耻心。

他何尝不知投降建奴乃是走上了不归路,但是他没有怨恨老爹,因为他很清楚当时的状况,如果老爹不选择投降,他们父子不可能在葛布什贤超哈营的冲击下逃生。

吴三桂是个很实际的人,什么虚名都没有性命精贵,汉奸就汉奸吧!好死不如赖活着!

红歹是显得很能容人,见到劝降无果回来复命的吴襄父子,没有一丝责备的意思。

他也没有天真的认为凭借吴襄三言两语就能够劝降明国大将曹文诏,之所以愿意让吴襄带领十几人前去大同城下劝降还是出于政治考量。

目的是让明军将士们都知道,选择投降之人,大金国肯定会保全他们的性命,给予官位,让吴襄父子十几人在大同城下亮相足以证明一切。

建奴破关而入势如破竹,打败曹文诏叔侄,吴襄父子投降,诸多入援将领龟缩在城池不敢战的消息不出两天就被传得沸沸扬扬。

巡抚、总督、兵备道、按察使、知府等等文官无计可施,唯有使用六百里加急把这紧急军情传达京师。

连续几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曹文诏叔侄败北,打流寇之时屡建功勋的吴襄父子兵败投降了,大明强军在建奴面前就如此不堪一击?

消息传到京师,官场一片哗然,京师再次戒严,所有的文官武将都心事重重,京师物价顿时由于恐慌性采购而暴涨。

大朝会,又添了些许沧桑的崇祯沙哑着嗓子问计群臣何以拒敌?

满朝文武都想起了最能打的“红旗军”,想起了远在三千里外的夔州剿杀蜀贼的东平侯,一致要求火速调遣黄汉率领人马疾驰京师。

崇祯愕然,他用了心思才把黄汉从辽西调走,可是这一年多来“红旗军”还是如同铁板一块,连山海关的人马都渐渐地靠向宁远。

细想这一年多时间,黄汉率领人马在不折不扣执行了自己命令的同时还相当于上交朝廷几十万石粮食解决了漳河、海河沿线几十万老百姓口粮短缺的大难题。

最近又连续打败流寇夺下夔州府以及几座县城,其他营伍的人马不断催要粮饷,唯有黄汉一声不吭埋头打仗,一年多时间斩首数已经超过五万,而且一个个都是青壮年流寇。

如今又必须调远在川东的黄汉回京打建奴,因为皇帝知道在必须保证宁远、金州驻防固若金汤的前提下,能够机动的“红旗军”都被黄汉带上了。

皇帝不知道宁远、金州今年的实际情况,也没有意识到“红旗军”人马有了一年多时间发展质量和数量都不可同日而语。

兵备道孔闻诗根本不懂军事,不可能知道现在布防的“红旗军”人马究竟能够面对多少后金军进攻能够战而胜之,因此没有人敢擅自动宁远和金州布置的人马。

第五百七十二章:羞辱大明

驻防宁远、金州的“红旗军”在防御建奴的同时还得防备祖大寿反水,这已经是满朝文武的共识。

因为祖家军中除了祖泽润、祖可法等等投降建奴为虎作伥,又多了妹夫吴襄外甥吴三桂。

此时皇帝已经有密旨下达各军,要求总督、巡抚、兵备道、监军太监严加防范祖大弼、祖大成、祖宽等等关宁军旧将。

崇祯见群臣都举荐黄汉领兵抗击建奴入寇,问道“诸位爱卿,东平侯远在夔州府,此时传旨征调入京恐怕远水难解近渴。”

徐光启本来已经准备再次请辞归隐,以后去虎穴城教书育人,谁知大明又摊上大事,只好选择再干一段时间。

他出班奏道“陛下,自家人知自家事,宁远、金州驻防的‘红旗军’是否可以在确保防线无虞的情况下抽调一部分人马入援宣大也未可知,这得东平侯拿出决断。

东平侯忠君爱国人所共知,陛下不仅仅要及时传旨令东平侯火速回京,还得要求他紧急征调宁远、金州以及山海关驻军解燃眉之急。”

郑国昌出班施礼道“举贤不避亲,如今大明形势严峻,诸路兵马畏惧建奴或观望不前或龟缩在城池内消极怠战,唯有东平侯能够提振军心士气力挽狂澜。”

首辅温体仁也附议道“‘红旗军’威名赫赫,只要有了东平侯即将到来的预期,前线将士们心底里就有了盼头,哪怕是望梅止渴也得及时征调东平侯在四川的人马。”

侯询这段时间头大如斗,财政危机下的大明户部尚书不可能有好日子过,夹板气受够了。

但是他对黄汉的印象特别好,主要原因就是“红旗军”出征索要最少,拖欠粮食也不会造成士兵哗变的恶果。

他当然赞征调“红旗军”,此时出班道“陛下,如今各路援军陆续赶往山西,要钱粮的公文堆积如山。

没有大将、强军成为中流砥柱,战事久拖不决朝廷难以为继,臣认为急调东平侯入援,越快越好!”

再次担任兵兵部尚书的张凤翼又摊上大事了,心里凄苦,哀叹自己时运不济,绝大多数流寇大头目已经被陈奇瑜困住,现在只要能够早日驱赶境内出关就是兵部的胜利。

他是最迫切想东平侯来解燃眉之急的朝廷重臣,立刻出班附议,他手下的两个兵部侍郎、几个郎中都出班力荐。

朝议很快变成了一边倒,党派复杂的大明群臣难得高度统一,都力荐东平侯主导对抗建奴的入侵。

没辙,最能打流寇的曹文诏叔侄对阵后金军一败涂地,给朝廷文官武将的打击实在太大,貌似整个大明能够对抗建奴的只剩下了黄汉一人。

本来太多人都有压制黄汉发展的意图,可惜靠实力说话的“红旗军”已经属于无法打压的存在,京师即将再次遭遇兵临城下的困境之时,满朝文武达成共识即刻征调东平侯率领人马入京师。

紧急军情当然要用六百里加急日夜传达,七月十九日,在夔州安民练兵指导基本建设的黄汉见到了皇帝亲自下达的调遣自己前往京师勤王的圣旨,不由得哑然失笑。

皇帝还要求黄汉及时使用六百里加急想方设法从宁远、金州、山海关抽调一部分人马救急。

老朱家这是怎么了,自己这一年半的时间大多数都是用来保护朱家藩王、郡王,如今皇帝又急召自己进京守卫京师,相当于是去保护他。

同在夔州的秦良玉也接到了圣旨,没有要求她带兵出川,而是命令白杆兵在东平侯率领“红旗军”离去后严防死守杜绝蜀贼死灰复燃。

秦良玉接到圣旨立刻催促女婿上路,黄汉知道后金军这一次的劫掠时间不会太长,如果携带缁重和步兵按照一天五十里的速度行军赶到京城恐怕需要超过两个月时间。

那时已经十月底,保不准来便宜一把的后金军那时已经开溜了,他们还会留下“明国诸官免送的字样来羞辱大明。”

这不是想当然,历史记载崇祯七年后金军劫掠宣大五旬有余,也就是不到两个月时间。

黄汉准备自己辛苦些,采取留下缁重和步兵乘船沿江而下赶去扬州换乘海船赶往虎穴城待命,届时看看建奴是否退兵,还有没有必要让步兵上。

自己集中使用骑兵采取一人三匹战马争取跑出一天二百余里的速度疾驰京师。

集中骑兵急行军的动员令在接到圣旨的一刻钟内下达,前来传旨的太监是方正化手底下的一个有家传武艺的宦官方竟成。

此人是方正化的四个武力值高的心腹跟班之一,二十几岁,跟大多数太监身子单薄截然不同,长得牛高马大显得很壮硕。

他跟着六百里加急跑了一路,此时都快累死了,能够换马不换人以一天五六百里的速度连续疾驰六七天的太监凤毛麟角。

首节 上一节 426/7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