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第367节

纵观大明待遇最高的边军,也没有那一支人马能够保证普通营兵能够三餐饱食还每天不低于二两荤腥,根本不可能每年都有军服甚至于内衣、战靴配发。

崇祯承认待遇好的战兵战斗力强、忠诚度高,也知道黄汉搞到手的银子有太多花在了军伍,可是如此用兵朝廷哪里吃得消?

现在黄汉约等于承诺带兵打流寇,只不过说明了,出动一个正兵就得配套两个民夫或者辅兵。

原本大明的开中法是政府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

可是发展到了明末早就难以为继,问题的关键就是在粮食短缺升斗小民活不下去的情况下,依旧是官商勾结贪墨成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把军需交给商贾,大有可能使得军队由于饥饿而溃散。

因此黄汉强调“红旗军”人马进入内地参战,就得事先谈妥粮草的供给,并且言明出动四千人马必须配套双倍民夫情有可原。

崇祯想了想,自己的目的就是让黄汉暂时离开辽东一段时间,用不着苛求他带太多人马入关。

况且平定登莱叛军后,关内的关宁军有一个算一个都已经去了山西参与剿寇,还有邓玘、陈洪范等等总兵官的人马。

他沉吟半晌后道:“爱卿调四千人马去河南剿寇有困难吗?”

黄汉一丝犹豫都没有,道:“臣遵旨,只不过臣担心朝廷届时供应粮草会出现扯皮现象,那一年山西勤王兵马由于诸位大人互相推诿导致军中断粮溃散之事不可不防。”

这话不中听,崇祯听了很不开心,眉头皱了起来,他道:“朕知道了,会下旨严令河南州府不可短缺了爱卿的粮草。”

黄汉要的就是这句话,千里运粮何其艰辛,能够就地解决一万人马的军粮,用这些粮食熬粥能够让四五万流民不至于饿死,只要这些人在“红旗军”指挥下能够走到抚宁就是胜利。

粮食和军需何其重要,黄汉不能放心把如此大事寄托在河南官员身上,因此最大化会携带粮食随军。

四方快运也要积极组织运输,以“红旗军”经过的二百里范围必须建立一个囤粮地作为补给点方式进行,可以选择县城、州府,也可以选择地主武装的坚固堡垒。

河南由于经常出现自然灾害和兵灾,因此地方豪强多有结寨自保者,有些宗族武装的堡垒堪比城池,年代久远的在五胡乱华之时就存在了。

这也是直接造成献贼、闯贼总是饿不死的原因。

流寇们总是能够寻到囤积了不少粮食的堡垒攻打,干掉一个堡垒就会得到苟延残喘的粮食,得到兵器、铠甲补充,还会逼迫被洗劫一空的老百姓为了活下去做他们的炮灰攻击下一个目标。

黄汉准备采取好苹果先吃的办法,发现规模不大的地方豪强山寨、墩堡采取先劝降后攻打的办法,先下手为强。

免得粮食便宜了流寇,免得老百姓变成了流民后再参与杀戮变成了暴民再也难以安心耕种、做工。

要解决明末流寇屡剿不灭的大问题根本不是出动官军打打杀杀就能够成功。

黄汉认为在天灾不间断、官僚得明目张胆的情况下,哪怕是杀了闯贼、献贼也无济于事,自然会有王自成、马献忠之流脱颖而出。

第四百九十章:放弃

其实闯贼、献贼不是因为本事大才成为最大的流寇头目打烂了大明,在他们之前的高迎祥、神一魁、紫金梁、王嘉胤等等反骨仔都不见得比他们差。

而是因为这俩混蛋命大,最早造反的贼骨头都是昙花一现,而献贼、闯贼屡次失败都没被打死,使得他们在长达十几年的造反生涯中积累了造反经验。

也是由于各路贼兵肆意杀戮和破坏,导致大明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艰难,导致朝廷的收入一年不如一年,而流寇获得了更多容易滋长的地区,愈发壮大。

能够一呼百应不是献贼、闯贼具备个人魅力和才能,而是苦难深重的老百姓真的被逼得走投无路,这二贼招降纳叛,吞并各路反贼人马,终于成了气候。

此消彼长,年复一年,大明这个不断失血的巨人终于被闯贼那些战斗力不值一提的人马轻飘飘夺了京城轰然倒下。

黄汉自认为即便运气好,这次出手能够干掉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明末流民四起的大气候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届时自然会有其他贼头能够脱颖而出,说不定水平还会比二贼高,比如李过和李定国就有可能强过献贼、闯贼。

关键所在就是大明政府要有作为,要能够使得上千万流民得到口粮、能够耕种看到希望,而不是被闯贼“不纳粮”完全靠抢劫的谎言蛊惑。

可是指望那些圣贤书读傻了的士大夫觉醒无疑是痴人说梦。

历史上大明朝廷财政枯竭,兵疲民穷,国库如洗,病急乱投医的崇祯号召官员助饷、向皇亲勋贵借饷。

可是权贵们一个个麻木不仁,肯出千两银子的寥寥无几,户部只收到十几万两银子,简直是杯水车薪。

李自成攻下京城,大明国库里空空如也,急了眼的闯贼立刻暴露了强盗本质,抓捕文官武将勋贵拷饷,足搞了价值几千万两银子的金银财宝。

黄汉看了看年纪比自己小两个月却有未老先衰征兆的皇帝,眼中流露出同情之色,恨不能劝他别干皇帝这个苦差事了,劝他索性每天吃喝玩乐,干脆把国事交给自己做主。

何必呢,忙到最后是断送了大明绵延了二百几十年的江山社稷,是提着剑杀了自己的幼女,斩断了坤兴公主的左臂,妻子和嫂子上吊,后宫嫔妃和所有的儿子无一例外都死于非命。

敢直视皇帝的官宦真的不多,黄汉恐怕属于凤毛麟角,崇祯不经意间和黄汉四目相对,他觉察出了黄汉目光中的异样。

黄汉没有回避天子的注视,他恳切道:“陛下,国事多艰,您也莫要苛求尽善尽美,抽时间多陪陪家人暂时把国事放一放,放松放松更加有利于保持冷静的思维,免得导致被别有用心之人蒙蔽。”

一直在伺候着的王承恩见黄汉如此说话额头立刻渗出汗珠,心想这个愣头青真是无所顾忌啊!居然敢教皇帝如何做事。

黄汉真的是一番好意,他不敢劝崇祯放弃,只能劝他不要那么勤勉,一个才能平庸之人手握重权却事必亲躬,直接后果就是多做多错还不如不做。

崇祯看到了黄汉同情的眼神误以为是黄汉关心他,担心他过于劳累,微笑道:

“爱卿心意朕知道了,只要能够剿灭流寇迎来天下太平,朕就能够励精图治,再有个两三年朕会委派爱卿为大将军扫荡东奴。”

皇帝这个承诺不简单,明朝以文制武能够成为大将军的只有个别人而已,这还是二百多年前的旧事了。

黄汉只得再次跪下道:“吾皇万岁万万岁,臣自当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胸中的计划得以实施,崇祯如释重负,脸露疲惫之色,黄汉很知趣的告退,放弃了蹭皇家一顿饭,再跟皇帝边吃边聊的打算。

他大步流星出了紫禁城,发现外面无比热闹,一大群将领和宦官在等着,领头的方正化惨白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随即就瞧见了诸多熟悉的面孔,有李若琏、娄允、张超,还有京营、锦衣卫诸多将佐都在傻乐。

方正化迎上前,道:“平辽将军果然忠君爱国,来到京师一刻也不耽误就赶来觐见陛下。害得咱家带着大伙儿都等了小半天了。”

李若琏大声道:“也只有平辽将军才会如此,才能如此,其他文官武将会有一来京城就能够得到天子召见的恩宠?会跟天子奏对这么长的时间?”

这时紫禁城内来了俩人,分别是王承恩和曹化淳。

皇帝知道黄汉见过自己后应该会和方正化、李若琏等等一起战斗过的旧相识聚一聚,示意两位心腹大太监也参与,因此王、曹二人跟了出来。

曹化淳乐呵呵道:“李大人怎么还称呼平辽将军,该改口称呼东平侯了。这些年得以封爵者寥寥,咱家为东平侯贺!”

黄汉赶紧道:“内相客气了,本爵能有今天完全是天子恩宠曹公公、王公公、方公公以及诸位抬爱!本爵想请大家去不夜城买醉不知诸公可愿赏脸。”

首节 上一节 367/7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