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第272节

当相对先进的老闸船不断增多之时,当加了以轮击水航行的战船问世之时,独霸中国海就不是梦想了,再大力发展下去成为世界霸主才是终极梦想。

已经是十月初,金州前线如火如荼,军民们热情高涨。

黄汉已经带着骑兵归来大半个月,被团团围困的金州西城墙在这段时间每天都被明军二十六门野战炮轰击,如今已经摇摇欲坠。

总攻金州的日子定在十月十六日,之所以等上十几天才发动攻击,是因为这个时候辽南的气候一天冷似一天。

等到地冻三尺之时,金州那宽阔的护城河上结的冰盖足以跑炮车,护城河再也没有了一丝防御作用。

黄汉没有担任总指挥,他极力谦让,在回到金州营地见到刘之纶之时就坚持请他指挥军,因为明朝的规矩就是文官统兵、太监监军。

明眼人都瞧得出金州城破只是早晚,如此大功可谓唾手可得,见黄汉请求自己指挥局,刘之纶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抢功,坚持不受。

没辙,名不正则言不顺,黄汉召集文官武将写了奏疏禀告天子定夺,内容是请圣天子委任顺天巡抚刘之纶统帅薊镇、东江镇人马会攻金州力争歼建奴军民一万五千。

提案请御马监掌印方正化为总监军,以李若琏为薊镇、成为东江镇监军、以金声为兵备道调度粮饷和军需,郑孝文、高有谋副之。

如今的黄汉乃是朝廷的大红人,他的奏疏绝对能够上达天听,此时崇祯还没有得知张春军覆没的噩耗,心情不错,见到了黄汉的奏疏很高兴,认为黄汉懂分寸、知进退。

皇帝正在为金州前线即将陷入混乱的指挥权而发愁呢,已经跟心腹大太监曹化淳和王承恩、高起潜、王德化、李凤翔、沈良佐议论过多次,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

皇帝屡次被文官武将欺骗,渐渐地寒了心,自从方正化屡建功勋,皇帝开始热衷于跟司礼监几个大太监谈论国事,并且委以太监重任。

早在天启七年十一月,未改元纪年的崇祯帝就下令罢除了各边镇太监,崇祯元年正月,再次下令“内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许出禁门”,以防内臣与廷臣结党营私。

可惜崇祯一开始及其看中的东林党人表现太差,大明国力每况愈下,还不如阉党当道之时,皇帝如梦初醒,魏忠贤时期的太监监军制度在文武大臣一片反对声中再次粉墨登场。

崇祯和司礼监诸位都知道辽南一直是黄汉在主持大局,可是接下来去了顺天巡抚刘之纶,围金州的人马又是东江镇占大多数,那里还有御马监大太监和锦衣卫同知,指挥权该给谁是个难事。

黄汉用兵让人放心,皇帝内心里是希望黄汉能够有始有终把金州攻防战打好,可他是武将而且太年轻,皇帝没法明确辽南的文官武将服从他指挥。

虽然同样年轻的皇帝从来不认为年龄跟本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衮衮诸公大多数是胡子一大把的家伙,他们嘴里脱口而出的就是诸如“年少轻狂、少不更事、乳臭未干”之类。

如果崇祯下达圣旨明确辽南文武和三四万军民都服从黄汉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调遣,恐怕会掀起轩然大波。

刘之纶乃是封疆大吏足以领导辽南文武,可惜他是在金州已经被“红旗军”、东江镇人马合作团团包围的情况下才到达战场。

此时下旨给予刘之纶统兵作战的权限有摘桃子的嫌疑,恐怕难以服众,说不定一开始就参与的方正化和李若琏就不会服气。

现在好了,在辽南参战的几十文官武将主动写了奏疏要求明确指挥权。

众口一词请求由刘之纶担任主将,方正化担任总监军,如此安排合情合理又合法,皇帝当然很高兴。

皇帝高兴,内阁支持,圣旨自然下达得很快。

刘之纶以顺天巡抚督师辽南,下辖薊镇、东江镇,方正化监军薊镇、东江镇、登莱,李若琏监军薊镇、成监军东江镇、太监吴直监军登莱。

金声担任正五品兵备道负责辽南战事,郑孝文被委任为从五品兵备道副使负责“红旗军”的粮饷、人马调派,高有谋实授正六品辽南囤粮通判。

由于黄汉很上道,皇帝喜欢,因此再次给予封赏,也没什么大不了,就是给了一些赏赐,给了郑秀娥一品诰命,荫一子为锦衣卫千户世袭。

这是因为黄汉和一群在辽南的文官武将奏疏上得及时,晚上几天效果就没有这么好了,因为那时张春在辽东军覆没的噩耗由邱禾嘉、孙承宗奏报朝廷,引起一片恐慌。

本来其乐融融的气氛被辽东兵败的噩耗破坏得一干二净,接到奏疏的皇帝当场就把龙书案一脚踢倒,上面的奏疏、文房四宝、茶杯、茶盏散了一地,御书房里一片狼藉。

偏师在辽南捷报频传,主力在辽东军覆没,张春、吴襄、宋伟该死,邱禾嘉该杀,孙承宗?算了,让他回家颐养天年吧!

吴襄居然还有个如此英勇的儿子?家有孝子不绝其祀,吴襄、宋伟待罪留职以观后效。..

第三百六十三章:空余恨

悲催的崇祯真的难得有一天开心,整日被琐事所困,被军国大事搅得无所适从,此时他又无能为力空余恨。

援辽人马果然搭进去了,连带着一万余辽东人马,大凌河城如今还被围着,朝廷救还是不救,究竟要往里搭多少人马才是个头?

孙师傅啊!孙师傅!你老人家害人不浅啊!崇祯无比忧愤,朝议如何解决辽东问题?问计群臣何以收拾大凌河城这个烂摊子?

此时群臣无人出谋划策,一个个都在相互攻击,为什么呢?

因为势大的东林党再次吃瘪,孙承宗督师辽东导致大明产生了自萨尔浒大战后最大的一次损失,此次损失的人马远超过浑河血战。

浙党、楚党、前阉党等等包括无党派人氏都纷纷口诛笔伐,矛头直指东林党,标靶就是位极人臣的太傅孙承宗。

大家都知道扳到了手握重兵的权臣孙承宗,以后辽饷就不会被东林党瓜分大头,首辅大臣周延儒会少了助力,东林党的势力也会被有效遏制。

明末的朝堂就是一幕闹剧,绝大多数大臣不善长做事最擅长玩人,发展到了此时党同伐异已经到了白热化,没有人关心国家利益、老百姓的生计,他们只为了自己的小团体利益摇旗呐喊。

痛打落水狗所有的汉人都无师自通,上折子陈奏督师孙承宗放任辽镇骄兵悍将私吞军饷、猖獗走私中饱私囊的言官多不胜数。

弹劾孙督师一意孤行修建大凌河城导致国家损失钱粮无算、丢了精锐边军数万的奏本也不少。

墙倒众人推,连东林党人都无法辩解,因为黄太保早在年初之时就言辞灼灼修建大凌河城乃是一厢情愿,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劳民伤财导致大明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如今被黄汉不幸言中,损失至此为止还没有见底,因为未知大凌河城的人马还有多少,他们最后会不会被建奴吃掉?

接下来锦州保得住吗?那里还有接近两万关宁军,等待他们的命运是什么?

损失如此之大,没有几个高官承担责任怎么行?罢免孙承宗进入了倒计时,针对首辅周延儒的暗流涌动,身份尴尬的徐光启在这微妙时刻只能选择如同老僧入定一言不发。

历史上的孙承宗由于崇祯三年取得四城大捷名望达到了峰值,其实他早就暮气难鼓,当时各路勤王人马汇集京师有十余万之多。

孙承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居然不给予建奴痛彻心扉的打击。

如果他积极主动些,采取封堵边墙把红歹是留在关内经营四城的建奴歼的计策,估摸着就不是斩获一千余级那么少了。

斩获建奴小一万斩杀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都大有可能,如果建奴损失如此之大,恐怕就会受到了教训,下次再出手就得悠着点。

熊廷弼、孙承宗、高第、袁崇焕这四人都曾经做过辽东经略。

唯最有才能的熊廷弼比较悲催,他根本没有集辽东兵权、财权于一身,那时有个东林党的王化贞是辽东巡抚,完跟他对着干,最后熊廷弼功败垂成令人惋惜。

高第担任辽东经略乃是个摆设,处心积虑的袁崇焕跟辽镇将领沆瀣一气把他架空了,高第的军令出了山海关部无效。

而孙承宗和袁崇焕经略辽东之时都是实实在在的大权在握,朝廷基本上是要人给人,要钱粮,朝廷宁可克扣其他营伍也要满足辽镇,他们的失败其实是自身才能不足造成的,他们玩不过红歹是。

太傅孙承宗、兵部尚书熊明遇、首辅周延儒、辽东巡抚丘禾嘉等等十几位重臣都面临弹劾,朝廷总要有个了断,现在之所以还没有个定论是因为大凌河城的情况不明。

首节 上一节 272/7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