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一卧底 第3166节

“如今去到临洮那些人里边,也有在本地不愿意回来的。

凡是愿意回乡的都回了咱山东,俺们全都被元首给咱划了地块儿,重新分了土地!”

“要知道这里边,我们盖房子的材料、种地用的农具和种子、还有粮食没收下来之前的吃食,里里外外光,一户就花了多少钱?”

“咱们元首为了保住这些山东乡亲的命,愣是给咱们来回搬了两趟!”

“看见没?

人命啊!也就元首拿咱百姓的人命当回事!如今大家有田种,有房子住,那帮蒙古人被挡在了燕山外,咱山东老乡,谁不念着元首的情份?”

“大伙都说如今的好日子,那是元首拼了命和蒙军血战,又花了大笔银子硬生生换回来的!”

“原本我们这些红袄军朝不保夕,活一天就是老天爷白给了一天。

可是如今俺是田也有了,房子也有了,婆娘也有了,孩子也有了!”

“他娘的就是我这岁数和腿脚不行,也就干个护卫队还可以。

要让我再年轻二十岁。

老子还跟着元首上战场!看见这颗牙没有?

老宋?”

说到这里,只见赵棒头一指自己的门牙,向着宋慈说道:“当年俺打金狗的时候,大棒子打碎了他们四个脑袋,就掉了这一颗牙!”

“哎~呀!赵贤弟果然勇武过人!英雄!”

这时的宋慈连忙竖起大拇指,大声夸赞了一番。

然后端起酒碗来,满满地敬了他一碗。

第3340章:汉唐盛世百姓难、伤农谷贱、斗米三钱

之后宋慈再向他问起这几年,地里的收成如何。

这时的赵棒头一改之前慷慨激昂的模样,立刻变成了一副笑嘻嘻的样子道:“没说的!前年的收成还凑合,去年地里可是丰收了!”

就见赵棒头掰着手指头算道:“咱是什么人?

一回到山东,地里种的那全是美洲良种!”

“玉米地一亩两千斤的收成,按照去年官府的保护收购价,正好是一贯钱!”

“……你等等!”

听到这里时,就见宋慈陡然一愣,立刻出口问道:“那保护收购价是怎么回事?”

“嗨,一看你就是没种过地的,这还不懂吗?”

就见这时的赵棒头笑着说道:“官府为了怕丰收的年景谷贱伤农,专门订了一个价位。”

“如果要是丰年粮价偏低,就把粮食拉到官府去,直接按这个价收购,足斤足两一个大钱不带差你的!”

谷贱伤农……这时的宋慈听到了这四个字,却是陡然间倒吸了一口凉气!……这里边的文章,可就太大了!按照宋宋慈从赵棒头嘴里听到的消息,显然去年山东一带的粮食丰收,已经使得民间的粮食价格到了一个非常低廉的程度。

原本这对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种粮的农户而言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因为过低的收购价会使得大丰收之后的农户,得到的收入甚至比不上平常年景的收成。

而这个官府的“保护收购价”,明显就是为了保障这些农户,不至于因为过低的粮食收购价而导致利益受损。

话说现在华夏百废待兴,粮食只嫌不够多。

沈墨的做法既可以保证在将来的大战中,有足够的粮食可供使用,而且还能给国家增加粮食储备,这一点确实是做的没错。

这时宋慈脑海里却浮现出了在历史上历朝历代的那些盛世,在他的记忆中,很快就找到了开元盛世之时的一段记录。

那时候唐朝刚刚建立,连续的大丰收使得粮食的价格压到了一个恐怖的程度,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当时的价格是斗米三钱。

就是这个斗米三钱,在数百年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说那是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人民吃饱饭一点都不成问题。

可是却没人想过,这斗米三钱的背后却是种粮的百姓,并没有多得到多少实际利益!……这时的宋慈人还在这里坐着,思绪却是已经魂飞天外。

他曾经在朝中担任过几年民政官,当然知道在丰收之后会发生什么。

一般来说,粮食产量的急剧提升,立刻会造成粮食价格下跌,使得原本应该获利丰厚的农户并没有见到多少银钱,他们所得到的无非是在丰收之年吃上饱饭罢了。

至于说那些价格极其低廉的粮食,变卖成银钱无利可图,所以极有可能被酿成酒,或者是成为牛羊的饲料,最终的结果就会造成肉食和酒类价格很低,被赶上丰年的百姓们吃喝一空。

之后遇到灾年,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还是一样的毫无抵抗能力!所以沈墨制定的这最低收购价,使得丰年之中的百姓,仍能将他们多打的粮食变成银钱储存起来。

这粮食也成了国家粮食储备,被沈墨放在粮仓里。

话说这些没有经过加工的玉米小麦等粮食谷物,储存期绝对可以轻松的达到十年以上。

在这之后,哪怕连续遇到几年以上的大灾荒,百姓手里有积蓄,国家仓库里有存粮,都不会在灾年酿成巨大的饥饿和流民灾难……这就是沈墨制定这个政策的原因。

……话说咱们这位宋慈虽然不了解民间的情况,但却聪明之极,而且在民政方面还富有经验。

所以往往他得到了一个消息之后,立刻就能清楚的逆推出沈墨当初制定这样的政策,是出自什么目的。

而现在,政策实行了数年之后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也清晰的呈现在了宋慈的眼前。

所以现在的宋慈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最严厉,同时也极其明白民政事物的审核员……甚至是挑刺儿专家。

要是能让这位宋慈仁兄觉得心服口服,那就说明沈墨的政策是真的成功了。

最起码到现在为止,宋慈对山东一带的百姓民生,和官府对农户的保护政策,已经让他一句责难的话都想不出来。

反而这时的宋慈,还在这位赵棒头老兄的身上,感受到了一股之前的大宋百姓,从来没有的朝气与进取心。

宋慈还不知道,这次山东居民从本地到临洮,再重新回到山东,实际上已经在他们这些人的心中形成了一次洗礼。

首节 上一节 3166/32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