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第4节

湘潭、湘乡一带的民众,尤其是惨遭屠杀后幸存的人们,久久不能忘怀明初的鲜血淋漓。从感情上说,湖南人是偏在陈友谅一方的——当初帮助陈友谅,或许是出于盲从,当朱元璋血洗湖南之后,人民便鲜明地倾向陈友谅了。但陈友谅已死——人们只得杜撰两牛(即龙)相斗,误杀白牛来讽刺朱、陈相争。

鄱阳湖,被湘中人民似真似假地搬到湘潭县西北韶山一带来了。

这个神话另一重要内容,无疑是反映了湘潭、韶山一带大自然的一次极重要的变迁。而这种变迁,又是与朱元璋密切相关的。

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以及随后对支持过陈氏的湖南人民进行了报复,使人口降到令人震惊的程度。为此,朱元璋即帝位十七年后,即1385年,他下令向湖南移民,以填塞人口之不足。于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由朝廷主持,规模宏大的、由东向西的人口迁移开始了。

朱元璋破坏了湖南中部及韶山一带的桃花源式的封闭生活,却使这里获得了大开发。

湘潭、湘乡以及这两县交界处的韶山,今天最主要的姓氏,都是在元末明初迁入的,且以原籍江西的居多,这从各姓氏所修族谱可以知道:

刘姓原居江西南昌丰城、安福,元末明初经湘乡林家湾及宁乡入迁今韶山如意、杨林等地;

苏姓原居江西泰和,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迁入韶山;

周姓祖籍江西庐陵,明洪武初入迁今韶山杨林乡周家湾;

庞姓本居江西玉山,明永乐(1403~1424年)经茶陵到湘潭,迁入今韶山清溪镇老屋湾;

彭姓原居江西安福,明永乐年间入迁今韶山乡花园冲;

李姓原居吴西,明永乐五年(1407年)入迁湘潭,后迁韶山石洞冲;

罗姓原居江西,明代迁湘潭云湖;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湘中地区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入和大自然的开发,正是从明初开始的。在此之前,东汉、三国虽然也给韶山带来了人口冲击,但那不过是战争的不正常影响,来到这里的只是一些富豪——他们作为避难者暂居,或者是一些将士,在这一带展开血战,而留下了他们的尸骨与兵器。

东汉至元末,韶山多少获得了一些发展,但是,大自然——不仅仅是西北部的山林,还包括山问的河谷,都没有得到大开发。当众多姓氏由朱元璋(明太祖),朱允炆(明惠帝)、朱棣(明成祖)驱使着来到这里时,他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象:远处,朦朦胧胧的大山,山内层林密布,鸟兽出没,类似原始森林;山与山之间,一个又一个的山冲,冲内,茅封草长;山冲的

外面,山脉缠来绕去之间,是开阔的谷地,长年积水;地势低洼的地方,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沼泽连片,而为串串湖泊;尤其是春夏之交,这一带的黄梅雨和地形雨,绵绵不歇,达数月之久,常常引发山洪,向东南部贯注;由于古云湖河七弯八曲,又无其它排水设施,水流不畅,整个山间谷地,泱泱一片。这多雨季节积存下来的雨水,可以保存至秋冬,只是在旱季,湖水要少许多,一些地方露出浅底。

大片沼泽的存在,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潜在的资源。唐、宋、元移民给韶山带来了手工业生产技术,但这些人们,还远未向原始森林和大片沼泽举起拓荒的锄头。他们为了逃避猛禽巨兽,不敢进入大山;为了不受洪涝之苦,他们又远离水滨——这几个时代的人们,选择了大山与沼泽之间的高地筑室而居,从已发现的几处古窑址看,都是如此。尽管如此,他们的功绩仍是不可抹杀的。要知道,他们是最早给这个偏远的地方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手工业作坊,并敢于长期定居下来的人们。

明朝中期以前,迁入韶山的人员不多,尚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或以狩猎,打柴为生,或籍捕鱼捞虾为业,也在水源充足,又不致受涝的地方开垦少量稻田。但是,人口的大量迁入和繁衍,使吃饭成了大问题,渔虾、猎物当不了粮食,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湖泊——本来,云湖其实并非洞庭、鄱阳那样的深水湖;它的大部分地区,除了洪涝季节,只能称为沼泽;旱季,积水便不很多,这不多的积水又是水稻所需要的。因此,只要解决了雨季排水问题,这云湖就能成为粮仓——而且,这也是唯一的选择,——云湖两岸的山头(山冲低地除外)是不可能出产粮食的。

这样,人们——迁入的,与原居此地的,开始了他们艰辛的拓荒。他们使用着简陋的生产工具——锄头、箢箕,以各自为政的形式,在沼泽中间,开挖出一条条沟壕,将积水排出;各家各户,还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地势高低,垒起一条一条弯弯曲曲的田埂;埂内便是适合水稻生长的地方。杂乱的水草被拔除,沼泽内的毒物用石灰除去……这样,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山间与沼泽,出现了一丘一丘形态各异的良田。这些田地,既有较好的蓄水条件——水稻抽穗及壮籽之前,将田埂上的活动缺口用泥巴塞住,田内便汪汪一片,正是稻秧所急需;它又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缺口挖开,积水注入沟壕,归入云湖河——云湖中一条最深的天然河。

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大片良田出现了,而长数十里,宽数里的云湖却渐渐干涸,只留下一条婉蜒的云湖河以及纵横交错的河汉塘坝……云湖驳子(一种小木船)在云湖河荡漾,将这里出产的谷米运往涟水,直下湘江;又从湘潭、长沙运进布匹,食盐……

不单云湖得到了大开发,而且,西北部山区也迁入不少人口,其中毛、李二姓成为韶山冲的主要姓氏,他们在韶河(古云湖河)上游河谷,垦植了大片良田。韶山冲真正走出荒凉,也是由此开始的。在韶山学校田径场出土的一面铜镜和师公符铜印——斩鬼士印,确证元明时代这里不但有了居民,而且出现了师公之类的迷信职业者。

大自然既然得到了开发,社会经济便较快地发展起来。明代之前,还只有清溪寺和几处窑址为居民较为集中的地区,到了明宣德十年(1435年),即明朝建立后67年,在古云湖北岸,云湖河中游,兴起了一座江西会馆(后称万寿宫),明初从江西迁来的人们来此聚会,以慰乡思——由江西会馆,足可见云湖两岸江西老依人数之众。

过了4年,在江西会馆西南半里处,来了一些僧人(可能是由清溪寺来的),为了收尽终日涕泣于云湖上空的成百上千的冤魂,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来化解明太祖与湘中人民结下的冤仇,他们倚山傍水筑起一座庙宇——取清静平安之意为静安寺——当大片田园出现,寺僧希望它能永保平安,故易名宁田,后又改为银田(现为韶山银田镇)。

江西会馆与银田镇,正处在由湘乡县经湘潭县、宁乡县往长沙的捷径上,又有云湖河水运之便,远近物资——韶山冲的柴薪、木材、猎物,古云湖上的稻谷,都在这里进行交换,或者下河运出县境,久而久之,环绕银田寺,形成了一个集市,称银田镇。它成了保存至今的韶山历史上第一个集市,也成潭、湘、宁三邑交界处一个重要墟场。

银田寺内,植于明代的一株古银杏,因为与“宁幸”偕音,几百年来,备受人们爱护,至今撑天立地,郁郁葱葱。

五、久经战乱,“反民”后裔成了“顺民”;

追随着曾国藩,这里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湘军

明末到毛泽东诞生前后,韶山的自然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末清初,湘潭、湘乡一带成了明兵与清兵络绎之地。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攻取潭、湘,五年八月,明将陈友龙来此,接着,马进忠、牛万才数十万人马,从常德方向经韶山溃退至湘乡,分驻四十多里,焚掠三月,次年在湘潭与清兵遭遇,千村血洗,万灶烟寒,四乡无一片干净土,甚至于韶山冲那样幽秘的地方,也遭了战争洗劫——滴水洞外木梓山下的竹山大屋,乃是毛泽东四世祖毛震所砌,明末竟为“八贼所毁”。

而另一方面,经过众多姓氏数百年的艰苦努力,云湖河两岸,乃至各个山冲角落里,都出现了一片片的水田。荒凉的山谷,也不是动物们的领地了,而住进了三三两两的农人。人们的吃饭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繁荣起来。只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韶山,又将是一个世外桃源。

但到了清朝后期,贫富悬殊越来越厉害,地主和有军功的退休官佐们大量收头、兼并土地,随着国力的衰竭,朝廷捐税日益加重。而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内外交困,软弱无能,地方官横证暴敛,人们受着双重压迫,终于咸丰元年(15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揭竿而起,势如破竹,大举北进,湖南,便成为起义军出桂之后不可逾越的第一站。

可惜的是,中国的这个内陆省份——湖南,似乎还没有感觉到帝国主义的威胁和清王朝的不可救药,除了部分响应太平天国的之外,更主要的是从这里杀出一伙湘军,挡住起义军的去路,为首的正是湘乡(与韶山相邻)的曾国藩。

曾氏生于1811年,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不久的1853年3月,受清廷之命,担任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主要是湘乡、湘潭、韶山一带募兵,以镇压太平天国;次年2月,一支17000多人的水陆湘军,杀气腾腾地向洪秀全奔去……湖南人中,本有一句话,叫“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如今,却被曾国藩鼓动起来,于是,又有了另一句话:“无湘不成军”,人们——包括一般的老百姓,竟视参加湘军为光荣,纷纷投笔从戎,弃耕从军。这也许反映了从江西等地来的移民的后代们,默默地当了几百年“顺民”之后,出于一种封建正统思想的熏染,他们也想去建功立业了;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作为钦差的团练大臣,曾氏以一整套律令强制人民参加到湘军中去,光是湘乡一县,至咸丰六年便有数万人从军,前后死亡两万人;而与湘乡紧邻的韶山,也介入到这股狂潮之中——这是这个地方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满清的统治,在湘军的大力撑持下,竟然奇迹般地出现了短时间的回光返照;而作为为此建立奇勋的湘军,上自曾国藩,下自一般将领,也因此门楣生辉。

比如湘军的老巢湘乡,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除了曾国藩、曾国荃等最显,以武勋叙官见于志者,文职总督以下356人,其中总督1人,巡抚4人,布政使4人,按察使5人,道员31人,知府41人,知府以下271人;武职提督以下7533人,其中提督180人,总兵404人,副将569人,参将

564人,游击939人,都司1138人,守备1538人,千总1200人,把总1001人;各次战役阵亡和军中病死共达21044人。单是韶山210.平方公里上,提督、总兵一级的高官即有38

位,平均每个乡镇就有三、四名。当然,真正大发战争横财的,在这些人中间也是少数。胡裕发(1825~1890年)、人称胡胜七。咸丰元年(1851年)入湘军,转战湘、鄂、赣、皖,因功升五品。1852年,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次年,攻打江西湖口梅家洲坚垒,获“骠勇巴图鲁”(勇士)称号,升副将。1853年,攻破太平军江西九江府城,升总兵;

1859年,石达开围宝庆,胡解围,任湖南桂阳营参将,胡胜七未就任,返皖;1862年,升湖南镇总兵,9日,同治帝下诏,称赞他“智既深沈,才兼恢杰”,授振威将军,湖南提督;4年后回乡。1890年死后,其墓葬气派豪华,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韶山。成涤泉(1828~1878年)名定康,涤泉为号。咸丰十年(1861年),充任左宗棠幕僚,转战浙、赣、皖、鄂、由训导升至知县、知州、知府,赏戴花翎;同治七年(1868年),任陕西绥德知州,镇压陕甘回民起义,为左宗棠悍将,因剿义军李金生、刘永正、徐永发有功,升陕西延榆绥兵补道,后任甘肃甘凉兵补道加按察使衔、布政使衔等,获“吉勒通阿巴图鲁”(勇士)称号。

光绪三年(1877年)卷巨款回韶山。何龙轩(1820~1865年),名泰辰,字云从,咸丰八年(1858年)随湘军将领萧壮果往茶陵、攸县及江西,攻城数十,保参将,赏花翎,1859年,追击石达开入桂,从太平军手中夺兴安、灵川、桂林;1860年,入川,镇压滇,川起义,攻陷河坝场、牛腹渡、大邑县,火烧连营七十座,攻眉州,青神,擒周邬;升正一品提督,赐“御勇巴图鲁”(勇士)号,补甘肃肃州挂印总兵。

1865年死于任上。还有张伟卿,咸丰元年(1851年)入湘军,1865年任总兵,1867年,受左宗棠之命,率楚军前路克陕西鄜州、绥德、云岩、羊角城,1869年升为提督,封“勇士”号,诰封三代,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战争。谭拔萃,年青时入湘军刘松山营,同治初,在攻打安徽休宁、黔县太平军时,赏五品顶戴,1867年入陕镇压西捻军,升副将衔参将,1868年随刘松山镇压东捻军,升提督衔总兵,封“策勇捻寇”号;

1870年返陕,镇压回民,深为左宗棠赏识,荐为代理宁夏总兵,赏黄马褂。1876年随左宗棠出玉门,驻甘北,攻达坂、吐鲁番,取乌鲁木齐诸城。章合才,咸丰三年(1853年),入湘军,转战湘、鄂、赣,围剿太平军,赐花翎与“振勇巴图鲁”(勇士)号;1865年与刘松山等在苏、鲁、豫等省镇压捻军,升提督;1876年任江西九江镇总兵,1883年后驻澳门,次年驻守吴淞,抵御过法国军队。在毛氏家族中,则有两位因军功被授以高级将衔,一位是毛正明(1832~1901年),字恒忠,派名恩坎。咸丰十年(1860年)入湘军,同治间曾参与对外作战,并得提拔,此后镇压太平军、西捻军、回民起义立功,封勇号,升为花翎提督、补用总兵。晚年回乡。一位是毛有庆(1834~1924年),因镇压太平军,升为总镇,1866年,随左宗棠平回民起义;1876年参加讨伐阿古柏叛乱,阻止英俄侵略新疆,钦赐提督,授“建威将军”。晚年在韶山度过。小小的韶山,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竟然出现如此多的将级人物,真是“群星闪烁”,可谓人文鼎盛空前。他们几乎经历了十九世纪中国所有的

重大政治风云——有太平天国、陕甘回民、捻军的大起义,有曾国藩、左宗棠(亦湘乡人)等人的镇压起义,有外国侵略与清王朝的屈辱,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而这些人物,一律地在外做了大官,他们中除极少数几个随左氏参予抵御外寇,捍卫过祖国尊严外,大部分人的所谓事业,其性质是可想而知的。

当他们中一些人回到故乡韶山,带回了大笔财富,便大量买地圈宅,给当地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民开始失去土地,大片良田,流入白银张着的大口,到了少数大官僚手中,这些官僚因此而成为大地主,并且荫及子孙。

这些大官僚地主中以成氏最盛。一品荣禄大夫成涤泉,在绥德为官,侵吞巨额救灾款后潜回,以云湖驳子装载着金银,运到他的老家石湖塘,开始振兴他的家业。不料事发,清廷派人前来追查,成涤泉装扮成一个养猪的,蒙混过去,而以其妹夫代他斩首。

成氏在这片沃野边缘,筑起他的大庄园。石湖塘是他的大本营,他又将他的几个儿子及若干孙子,派驻大团湾、山下岭、北岸、大方塘、大桥湾等处。这几个地方,处处是高宅大院,两层三砂混凝土,掺和糯米筑成,高达十多米的围墙,将一块有现代一个半足球场大的土地圈入其中,两墙之间,掘有月塘,相当于一座城堡的护城河,既可防盗,防火,又可居家提水;墙角设数道槽门,门内蹲伏着大狗,有些还修了炮楼,箭孔……在两墙护卫的最深处,便是成氏豪华的居室,高低错落,门楣纷杂,一律的青砖青瓦、马头墙、照壁,里头形如迷宫……

今天来到韶山,可看到清末、民国初大地主庄园保存还较完好的遗址,如石湖塘、桥湾里、何家塘、勒马山、山下岭、大塘湾等。

以章合才的颜家湾为例,便足可见其何等气派:

颜家湾在今大坪乡,原为颜姓产业,同治三年(1864年),为湘军将领、提督军门的章合才购得。

章氏将颜家湾大大扩充了规模,光是内墙之间便有九十米见方,外墙之内的范围便可想而知了。

大院分前、中、后三进。每进居中为厅堂,两侧为书房、卧室;上厅悬匾额曰:丕振家声。中厅题:家栋国干。这是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所书赠。其左为餐厅、厨室,其右有畜舍、牢房、杂屋;又有花园,园内设假山、亭台、池榭。

全院有108间房,伞柱就达108个。

据统计,在韶山,仅占人口6.5%的地主、富农却占有68%的土地,而占人口71%的贫雇农,却只有5.8%的土地。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报私仇,血洗湖湘,人民敢怒不敢言,只得借助两牛相斗的神话加以讽刺,而过了数百年,被明太祖迁来的江西人之后裔,眼看着十几代的人们辛劳垦殖出来的大片肥田,被成氏之流血淋淋地割去,于无可奈何之中,只得又构想着一个神话:

首节 上一节 4/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