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第22节

1952年,毛泽东六婶病故,堂弟毛泽连又腿摔骨折,毛泽东对此非常关心,几次写信给毛宇居了解情况。在这年10月2日的信中,他写道:“毛泽连来信叫苦,母尚未葬,脚又未好,兹寄人民币三百万元(旧币一万元相当于新币一元——引者注),以一百万元为六婶葬费,二百万元为泽连治病之费。请告他不要来京,可到长沙湘雅医院诊治,如湘雅诊不好,北京也就诊不好了。”信中还说:“这些钱均是我自己的稿费,请告他们节用。”

毛泽东视钱财轻,视情义重。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曾对去北京作客的堂弟毛泽连深情地说:“在战争年代,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为了保护我,保护我的家,吃了很多苦,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我忘不了他们。”对这些乡下亲友,毛泽东希望他们与众乡亲一样,听党的话,遵纪守法,在生活上则关怀备至,解囊相助,他常随信寄去自己的稿费和工资,帮助贫苦的父老乡亲,在毛泽东的文稿书信中,记下了如下赠款数字:

1951年11月15日,托毛宇居一次性带给韶山故交谭熙春旧币200万元,邹普勋100万元,堂叔母六婶100万元,邻居张四维和毛华珠衣料各四丈。1952年12月21日,给湖南省立一中的老同学易南屏300万元。1954年10月19日,给韶山私塾时的同学郭梓材300万元。1955年2月10日,给湘乡东山学校的老同学毛森品200万元,5月1日给张四维200元(新币)……没有“入帐”的更是不少。

书信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领袖和乡亲的感情紧紧联结在一起。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给湖南的亲朋故旧和父老乡亲亲笔回信200多封,其中写给韶山的近100封,有时一天多达四五封,给毛宇居就达10多封,乡亲们的一切都萦系在毛泽东这位韶山赤子心头,每一封信,都饱蘸了他对故土的一片挚爱深情。

四、1950年,一位高个男青年来到韶山,说:我奉爸爸之命来拜望各

位……乡亲们热情接待了这位“王子”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忙于筹划建国大计,一时无暇回乡看望,除自己写信,还特意委派他的长子毛岸英回韶山探望父老乡亲。1950年5月26日,毛岸英乘车由长沙到达湘潭县七里铺,然后下车策马,沿着他父亲走过无数次的那条乡间土路,向西北方向走去。或许,他对这一幕已记不清了:1925年正月十四,他不到3岁,由父母、叔父带着,在湘江边上,坐了云湖驳子,溯涟水而至湖江口,上云湖河——那条发源于韶山山脉的河。他的弟弟岸青,倚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依稀于梦乡中感受着水的流动;而他,好奇地爬到船头,坐在泽民叔叔的膝上,看这河,看河弯弯曲曲,看河倚山,看河傍村,看广阔的原野和原野边缘的青山……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岸英再度回乡。“爸爸,我已按您的吩咐,回到您阔别了23年的故乡一阵春雨淅淅沥沥洒下,好似饱经磨难的母亲迎回了飘泊在外的游子,雨滴是热泪。岸英从袋子里翻出一件旧雨衣披上,脱了鞋,牵了马,向韶山冲走去。韶山冲的人们,热情欢迎这位一身农民打扮的“王子”——他们从他的身材上能寻到毛泽东,从他清秀的面庞和单眼皮上能寻到杨开慧的影子。夜深了,人们都走了,岸英就在毛鉴公祠躺下来。次日,他到了父亲的上屋场的家里,他曾随父母在这里住过7个月,接着又到了祖居地东茅塘。之后,翻山过坳,到了外曾祖家唐家圫。关于到唐家圫的情景,在文凤良著的《毛岸英唐家托省亲记》中叙述道:

1950年5月,身受父命来看望韶山乡亲的毛岸英同志,身着深蓝卡叽布服,在省委交际处联络科毛远翔同志和湘潭县毛特大同志的陪同下,各自牵着一匹遍身赤色的高头大马,踏着矫健的步伐,沿着滴水洞的山路,经滑油潭,翻过八亩田坳上,跨过七亩坑和龙潭托,直达大坪唐家圫老外婆家看望各位亲朋戚友。

一串串清脆的马铃声,惊呆了唐家圫的男女老少。当毛岸英迈步跨入唐家圫地坪时,毛远翔和毛特夫老少挥臂喊道:“毛岸英同志来了!毛岸英同志来了!”

文涧泉、文运昌、文枚清、文南松等几位老人急步迎上前去。随后,文伴香十阿婆,运昌十六阿婆,枚清十七阿婆和南松廿阿婆,以及他们的子侄文孝根、文九明、文炳璋和笔者,还有唐家圫西头的老少,共约40多人,一齐蜂拥上前……岸英一一与之亲切握手,然后由大伙簇拥着步入唐家圫正厅。

“今天我是奉爸爸之命,特地从北京前来拜望各位伯伯、伯母的,向各位伯伯、伯母请安的。”

正午时分,由文南松、文运昌、文涧泉、文枚清和文泮香十阿婆等五家合办的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便宴,张罗就绪,岸英一行在各位老人和我的陪同下一同入席,共进午餐。席间,宾主频频举杯,互相祝酒,大家异常亲热。酒过数巡,文涧泉老人笑中含歉地说:“按照我们的风俗,招待贵宾最时兴用蛋糕席,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提到过,现在己是中外闻名了,可惜我们今天没有来得及备办,真是深为抱歉啊!”岸英欠身答道:“诸伯过谦了。”他指着席上的肉炒小鲜笋片和肉焖时鲜嫩蕨以及肉炖于香

菇三道菜说:“这些就是道地的山珍了,美味胜佳肴吧,在北方是很难尝到的,加上这肥鸡鲜鲤,已经是最丰盛的了,诸伯如此用心,小侄就不敢当了。”

午餐后,岸英步入文涧泉等老人的卧室。

少顷,主人举行了一场别具情趣的茶点会,由文南松等五位老人拼凑起来的十余样自制的茶点,诸如醋浸藠头、大蒜、刀豆、蒜条和精心晒制的紫苏、梅子、山楂饼、盐姜、盐菜以及临时炒出的花生、黄豆、芝麻、南瓜子、红茹片等,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毛枚秀先天从她娘家滑油潭八亩田和七亩坑的山谷中采摘的一大盆鲜红发亮的酷似杨梅的草莓子和状如鹅卵的白色大茶阿苞,琳琅满目堆集一大桌,桌边摆满了清香扑鼻的芝麻豆子茶。

文涧泉老人满怀激情地叙述了毛主席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许多动人心弦、情趣横生的故事……

文南松和文运昌两位老人又将冒着“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的危险,精心珍藏了近三十年的毛主席父母亲的遗像,毛主席兄弟分别和父母亲的合照以及1915年毛泽东的亲笔还书便条,1937年毛主席给文运昌的五页长信,一并交给了岸英……

时过申刻,灿烂晚霞发出万丈光芒,把大坪的山水染映得通红通红。岸英在毛运翔和毛特夫的陪同下,依依难舍地向亲人告别。他们牵着骏马,经樟木冲、黑石寨,从芭蕉潭过坳,经滴水洞返回韶山。这是岸英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唐家托就这样,毛岸英带着父亲的嘱托,探访了久别的故乡,又把韶山的情形带到了北京。他刚刚回到父亲的身边,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9月,“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往北推进,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遭受侵略的威胁。这时,毛泽东几十年养成的英勇无畏和深谋远虑,再度表现出来,他终于巨臂一挥,决定出兵朝鲜。毛泽东的故乡,也又一次谱写了一曲壮怀激烈的战歌,韶山人捐献了一架“毛泽东故乡号”飞机,又有大批热血男儿走上沙场,到1952年,50名韶山优秀男儿把最后一滴血洒到了那片热土上。5月的韶山之行,成了毛岸英与韶山的永诀。10月,他随彭德怀司令员首批跨过鸭绿江,11月25日,他被美军飞机的燃烧弹炸中……毛泽东,在他成为共和国主席之后,经历了他个人生活中自失母、失妻以后的又一次巨大痛苦。但,这位巨人以他惊人的毅力和克制挺过来了——他知道,毛岸英已不只属于他,而属于人民,儿子,不过是牺牲的千千万万英烈中的一人……

五、在中南海丰泽园,毛译东迎送了一批批称兄道弟的故乡客。还指着

坐于上席的三老对女儿说:你们得叫太老师呢……

1949年10月的北京,艳阳高照,金风送爽,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毛泽东喜迎建国后的第一批家乡来客:一个是堂弟毛泽连,他与毛泽东同一曾祖父,也是毛泽建烈士的胞弟;一个是姑表弟李轲。他俩代表家乡人民,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派人护送专程进京看望毛泽东。“主席三哥!”“表哥!”毛泽连和李轲用不同的称呼唤着毛泽东,毛泽东快步走上前去同他们握手问候。兄弟之间久别重逢,分外高兴。毛泽东对客人关怀无微不至,派女儿李敏、李讷姊妹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见毛泽连眼疾严重,派儿子岸英、秘书田家英送他到北京最好的医院——协和医院治疗,并且亲自过问治疗方案。动手术前,毛泽东关切地问堂弟:“泽连,医生讲,为治好你的右眼,必须挖出已经坏死的左眼珠,挖掉之后,可以换只假的。”“可见光不?”毛泽连问。“不行,只保不破相。”毛泽东答。“那又何必浪费钱呢?”毛泽连说。

听了堂弟这样朴实的话,毛泽东心里很满意,也更加动了怜悯之心、爱护之情,对他更是体贴入微。住院一段时间后,病情有所好转,毛泽连要求出院,医生不同意,转告毛泽东,毛泽东打来电话:“暂时出不了院,要好好休息,以后还要做手术。”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毛泽连的右眼总算保住了一丝光亮。李轲也在毛泽东的安排下,在另一家医院治好了困扰他多年的痔疮。不久,两人高高兴兴地回到韶山。

1950年,表兄文枚清等进京看望毛泽东,叙谈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他讲到毛泽连的困难,当时,他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3个孩子,眼睛又不好,家底又薄,大家认为毛泽东的亲属中要数毛泽连最困难。毛泽东听了,亲切而认真地说:“泽连的困难我晓得,也不光只泽连一个人困难。如果我只解决他个人的困难,那我这个主席就不好当了!当然,泽连的困难我会尽力资助点。”

以后,毛泽东时常写信了解毛泽连的情况,并从自己稿费中开支,委托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连续十余年给毛泽连寄上二百到三百元不等的钱,帮助他度过困难,直到1962年湘潭县民政局把毛泽连作为烈属予以抚恤为止。

1951年9月,毛泽东派人到韶山,接塾师和堂兄毛宇居进京。应邀同行的还有外祖家老表文枚清、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张友成。9月23日抵达北京时,毛泽东已派车在火车站迎候。当晚,毛译东留家乡客人在他住处共进晚餐,还将儿子岸青、女儿李敏、李讷叫到跟前,一一给他们介绍,说:“这是从韶山家乡来的,是你们的伯父,快行礼。”

毛泽东搀着毛宇居走进饭厅,歉意地说:“没有好菜吃,很是对不起。”毛宇居笑着说了句韶山俚语:“人意好,水也甜嘛。”

毛泽东右手扶着毛宇居,左手拉过一把椅子,请毛宇居坐上席。“不合适,不合适。”毛宇居连连摆手,诚惶诚恐地说:“您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天地君亲师’,我乃一介百姓,使不得。”

毛泽东笑道:“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坐上席,是应该的。”“岂敢,岂敢!我愧为人师,主席主席,当然应该坐上席。”毛宇居还是不肯。

“那是在平日开会或出席重要宴会,今天是在我家里,我们都是韶山冲的。”毛泽东坚持要让毛宇居坐上席,说:“这里没有外人,数你年纪最大,你应该坐上席。”

几番推让,毛泽东硬是让毛宇居坐了上席,他还念叨着《增广贤文》上的两句:“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毛泽东一边与客人拉家常,一边斟酒敬菜,询问家乡的有关情况。

毛宇居一行住在中南海外边的招待所里,毛泽东虽日理万机,仍不时派车接他们进中南海,抽出很多晚间叙谈,谈家乡和一些老人们过去发生的事情,谈他自己的读书生活,谈国民党挖他的祖坟……宾主谈笑自若,难舍难分,有时竟不知不觉到天明。

10月1日那天,毛泽东派人给毛宇居等人送去观礼证,请他们参加天安门城楼国庆观礼,出席国宴。随后,又派人陪他们游览北京名胜,还特意安排他们到天津参观华北物资交流展览和已收回的外国领事馆,让他们感受新旧社会的巨大变化。

在京期间,毛泽东见天气渐冷,于是给每人买了一件皮大衣、一双皮鞋。他看到毛宇居牙齿不好,吃饭不便,便派秘书陪毛宇居到医院换了假牙。

1952年冬和1958年,毛宇居受托两次进京,请毛泽东题写韶山学校和湘潭大学校牌,均受到亲切接见,如愿以偿。

1952年9月,韶山师友李漱清、邹普勋和毛泽东在省立一师范时的校长张干、教员罗元鲲不期一同抵京,应邀前去拜会毛泽东。9月26日,师友重逢,惊喜交集。

李漱清年逾古稀,与毛泽东分别20余年,如今他已成为全中国人民的“皇上”,心情不免有些紧张,他抿着嘴微笑着,全然没有当年两人间那种“激进”而随意的书生意气。

“你们来了几天啦?身体好吗?”毛泽东伸出手来让四位师友入座,问道。

“主席,我有点害怕!”李漱清讷讷地说。

“老朋友,随便一点,怕什么?”毛泽东笑容可掬。

“见了皇帝老子,我心里就慌!”

“如今还有什么皇帝老子,皇帝老子也是人嘛!”

毛泽东的随和让4位师友感到轻松而愉快。接着,毛泽东又对李漱清说:“我小时候受到您的许多教诲,您还是我的民主思想的启蒙老师呀!”李漱清谦虚道:“哪里,那时我不过是个‘过激派’落魄文人而已。”

不一会,毛泽东把李敏、李讷等孩子们喊了出来,说:“你们平时讲,你们老师如何好,如何好,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呢!”他又诙谐地说:“我的老师,你们要喊大老师。”他的风趣把大家都逗笑了。

只有张干的脸上显得有些忐忑不安。1915年,毛泽东曾不满张干的“统治”,率领学生反对他,闹起了轰动省城的“驱张风波”,张干十分恼怒,下令开除毛泽东等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但由于受到进步老师杨昌济、方维夏、王季范的极力反对,毛泽东才免于开除。后来,张干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毛泽东得知他生活贫困,曾寄钱予以接济。想到这些,张干眼睛湿润了,他终于向毛泽东说出了已憋在心里很久的话:“主席,一师闹学潮那阵,我曾主张开除你,真对不起呀!”

毛泽东和颜悦色地说:“当时我虎气太盛,要是现在这样学点猴气,就

不会发动那场‘驱张运动’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毛泽东接着引用这句古诗,说:“我这颗‘寸草心’是怎么也难报答老师的‘三春晖’呀!”

毛泽东诚恳的话语使4位师友感动不已。

中午,毛泽东用湖南风味招待四位师友,席间,频频为他们夹菜敬酒。饭后,亲自陪他们参观中南海、观看了电影。晚上,毛泽东派人给住在饭店的师友每人送来一份礼物:盖被、褥子、布毯各一床,枕头一对,枕巾、面巾各一条,还有袜子、香、肥皂、牙刷牙膏等。

毛泽东还派人陪他们游览北京名胜,派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大夫为他们检查身体,并请他们出席了10月1日阅兵式,在天安门上观看了国庆节焰火。临别时,毛泽东亲自为他们饯行,合影留念。毛泽东的师友之情在4人心中留下了美好难忘的纪念。

1955年4月,毛泽东堂弟毛泽荣、表侄文炳章和烈士毛新梅的弟弟毛先梅一同来到北京。次日上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接见了家乡来客,中午,在丰泽园为客人设宴洗尘。桌上备的是几样家乡菜:一碗湘笋炒肉,一碗青椒,一碗豆角,一碗雄鱼汤,外加一个毛泽东爱吃的红烧肉。

宾主寒暄一番后坐定下来,毛泽东先给乡亲们敬了一杯酒,然后共进午餐。家乡菜既简朴,又合口味,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毛泽东吃饭的习惯与众不同,他吃了几口饭后,又给大家敬酒。

“主席,我们都吃饭了。”韶山农村的习惯是饭前喝酒,吃饭后便不再喝。乡亲们遵循老规矩。

“饭上加酒,哪里有?”毛泽东说了一句与家乡风俗相悖的韶山土话。接着,他又给每人敬了一些肥腻腻的红烧肉,乡亲们谦让着,毛泽东又笑着说了句家乡土语:“烧酒子怕肥肉子,随便吃吧!”

首节 上一节 2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