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第1节

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作者:高菊村

内容提要

本书在占有了既有材料的基础上,又发掘出大量毛泽东及毛氏家族鲜为人知的奇闻秘史,既有客观描述,又有分析推论,还兼之以文化人类学的析论手法,把毛泽东放置在一个家族、社会的大氛围里,向人们一步步探示出他的思想历程和成长轨迹。从这个层面讲,本书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纪实类作品,它能对各个层面的读者以最大的满足——这,也正是我们力图达到的、与其它写领袖人物作品之不同所在。

前言

十九世纪末的韶山毛氏家族中,为何诞生了毛泽东这样的人物?其中有何内在原因?其秘何在?本书以相当的篇幅,叙述了毛泽东的历史渊源,其目的在于将毛泽东放到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因为,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出现可以说是偶然的,但作为一个彻底改变了中国面貌的伟大人物,他的出现又有着历史的必然。

我们之所以溯毛氏家族之源,并非用以说明毛泽东的“血统”本是如何高贵——“你看,他的祖宗是周文王!怪不得出了毛泽东!”这不过是一个非常幼稚的推论。所谓“血统”,并不一定与造就伟人有关。造就伟人的沃壤是历史,是人民,而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公民,大部分是炎帝、黄帝的子孙,“血统”,可说都是同样高贵,但不见得每个中国人都能成为伟人——有的不但没能成为伟人,反而成了罪人或无耻小人。

为什么历史发展到十九、二十世纪,毛泽东成了黄帝千千万万子孙中的佼佼者?这肯定有着某些重要因素。

我们溯毛氏源流,正是试图揭示这些因素。为什么在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唯独选择了毛姓?的确,汉民族各姓氏,都是由共同的祖先发脉而来,但毛姓,是与孕育毛泽东这位伟大人物有着直接关系的。因此,我们选择毛氏家族,作为中国各姓氏家族的一个代表。

毛泽东母亲姓文,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文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这,一方面照顾了中国的传统习惯——自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结束,以后的全部时日,都是“父系时代”;我们当然不是重男轻女,主要是因为以父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有极大的方便的。试想,若以母系为据,毛母文氏以上(父为文氏、母为贺氏)又如何研究?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姓氏不断融合,是否还存在特定的“家族”概念?

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中国历史,便能发现,直到毛泽东出生前后,家族,依然是牢固存在的。人构成家,家构成族,族构成众多姓氏的集合,众多姓氏的集合而形成国家。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乃至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的社会组成形式。当然,社会越发展,这种形式便越趋向松散,比如奴隶社会就比原始社会松散,封建社会又比奴隶社会松散。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主义的渗透,家族制受到重大冲击,然而,除开沿海地区之外,中国内地的人们,绝大部分仍然是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制真正的解体,是毛泽东为首的大批仁人志士领导的革命成功之后的事了。

我们研究毛氏家族的历史,还有一个重大意义——那就是,“家族”,正是封建制度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代表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的根基又恰是毛氏始祖所处时代所盛行的“周礼”)。因此,我们描绘毛氏家族兴衰起伏的历史,可以说正是描绘奴隶制、封建制兴衰起伏的历史,而这种制度的灭亡,又正是由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来完成的。

正是毛泽东,从捣毁他自己所在的家族——毛氏家族开始,向整个的封建制度发起了全面攻击,毛泽东因此而成了毛氏家族乃至整个封建家族制度的逆子贰臣;他尤其成了一个旧世界的破坏者、掘墓人和一个新世界的奠基者、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是一个最彻底的反叛者——毛泽东的革命,不同于在他以前,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一次革命。因为毛泽东的革命是从他

的故乡开始,在故乡取得了稳步的胜利之后,再推往韶山以外的地区,与那些地区已发生的革命汇合,遂成燎原之势——这一点,是毛泽东的革命与历史上农民起义相类似的地方。

例如元末刘福通为首的北方人民反元斗争、清后期太平天国运动等,其开始都是在这些运动领袖人物的故乡。毛泽东的革命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根本区别在于,革命从一开始,其矛头就指向了统治中国达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也就是说,历史上所有革命中,只有毛泽东时代的革命①,将攻击的重点放在封建主义的基础——儒家学说之上。

如果没有思想革命作基础,毛泽东领导的对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革命将不可能取得成功。本书的基本点即在于此。所以我们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毛氏家族的历史,因为毛氏家族可作为中国封建基层单位的一个缩影,而儒家思想的主休,恰恰是毛氏祖先所处时代——自西周时盛行的周礼和以后的孔孟学说。毛泽东的革命,其真正开始,也正是他对他本人所处的家庭——毛顺生“统治”的上屋场,他的家族——毛鸿宾“统治”的毛氏家族的反叛开始的。

因此,毛泽东的革命,广义他说来,包括了他1910年以前在故乡的种种反抗行为——不过,这一系列的反抗行为,还停留在本能的,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阶段,因而其影响还仅仅限于一个家,一个家族,或他的家乡。

直接的结果也仅仅是造成了毛泽东与父亲的对立,与族长的对立,当然,这对于毛泽东漫漫人生长途来说,也是极重要、极关键的一步——但,韶山毛氏家族真正的解体,韶山“毛氏王国”真正的破灭,韶山毛氏王国“宫殿”与“法律”的真正失效,要等到1925年至1927年,毛泽东杀了个回马枪以后。他的这个回马枪,不单使他本人的家族走向解体,而且使他的故乡几乎所有的封建堡垒都走向解体,这种解体的冲击波,进而达到湘潭、湘乡,乃至湖南、中国的全境,无数的“黑手”,高举起沾满农奴血渍的皮鞭,抽向其原来的主人——封建地主阶级!

本书在占有了既有材料的基础上,又发掘出大量毛泽东及毛氏家族鲜为人知的奇闻秘史,既有客观描述,又有分析推论,还兼之以文化人类学的析论手法,把毛泽东放置在一个家族、社会的大氛围里,向人们一步步探示出他的思想历程和成长轨迹。从这个层面讲,本书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纪实类作品,它能对各个层面的读者以最大的满足——这,也正是我们力图达到的、与其它写领袖人物作品之不同所在。

——作者

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蒲苇

第一章钟灵毓秀话韶山

一、韶山的“风水”——地理状况和历史渊源

湖南省的中部偏东,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中游的丘陵区,湘潭、湘乡、宁乡三县(市)交界的三角地带,坐落着一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胜境——韶山。

它的名字源于一个优雅的传说:相传,上古时的舜帝南巡时,携娥皇、女英二妃,来到湘江中游的一个景色秀美之处。这里峰峦雄奇,流水潺潺,奇花异木间,百鸟婉转啼鸣。舜为这仙苑般胜境所陶醉,同乐工即兴奏了一支优美的乐曲,娥皇、女英则轻舒彩袖,翩翩起舞,天上的凤凰为这乐音和舞姿所吸引,也携着百鸟仪汇于此……这支美妙的曲子,就是上古有名的“韶

乐”,韶山由此得名。

它的经纬度是,东经112°24′~112°38′,北纬27°51′~27°59′。按直线距离,它的东北,距长沙市城区为56公里,东界与湘潭市区——也即距湘江最近点的湘潭市,只隔35公里。

这一块小小的陆地,跨经度为14′,纬度8′,面积210.38平方公里,仅仅是中国版图的1/46000,湖南省的1/1000,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直到本世纪初她一直默默无闻,行政上也无单独建置。

韶山!——这就是韶山!

战国时代,这里是荆楚之地;

秦始皇置郡县,属长沙郡湘南县;到南朝,改属湘西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湘西县并入衡山县,于是随属衡山县;从唐天宝八年(749年)起,分属湘潭、湘乡两县。此后,历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六十年代末,这种旧属未变,即由湘潭,湘乡两县分领其地。1968年12月26日,省直辖的韶山区建立,韶山,第一次从湘潭、湘乡两县中析出,又经几次变更,1990年12月26日,韶山市———个山区小城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了!

未到过这里的人们,只要手中有一张《韶山图》,便会惊异地发现:她的形状与中国政区图何其相似——将韶山地图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与中国地图比较,韶山简直就是中国的缩影!

曾有人说:韶山是中国政治气候的温度计。的确,自从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尤其在他成为一代伟人之后,我们通过韶山这一个窗口,即能窥见到全中国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在毛泽东出生以前,韶山,也能较典型地体现出中国历史的某些重要特征。因为,韶山的自然与人文发展轨迹,是包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之内的。

韶山,虽然很小,其广为人知的历史也很短,但,它的地质年代却可以上溯到十亿多年前的晚元古代。它的大地构造位于新华夏系第二复式沉降带,沩山——衡山弧形构造中的“套弧”地带,即韶山——花明楼弧形构造带上,也就是说,中国现代两位巨人的故乡——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刘少奇的故乡花明楼,位于同一地质构造带(相距仅20公里)。

这里出露的岩石,从最古老的上元古生界到新生界第四系,按地质年代的远近,由西北向东南排列。

最古的地层,在毛泽东外祖家大坪乡和他自己的故居所在地韶山乡韶山冲。韶山冲的边缘,环绕着一列庞大而绵延的大山,遂构成巍峨的韶山山脉;

以韶峰为中心的这组山脉,其内部全为坚不可摧的巨石,在韶峰、云富圫、车箩埂、木梓山、龙头山、黑石寨,均有嶙峋出露。伟大的造物主,在十亿年之前,似有意创造了韶山冲极其雄奇峻拔的型貌。这是大自然的一种最原始而又最真实的状态。

在这些巨大的山峰之间,是深深的峡谷,这是造山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断裂——可想而知,当年,地球的内部,在这里曾发生巨大的升降、扭曲,在一阵阵震天动地的轰响过后,山峰与山谷显现出来。这些大断裂中,韶山冲基本呈封闭型,而杨林——银田断裂,则斜亘韶山全境,西北端于杨林乡、东北端于银田乡伸出境外,走向为北西——南东。韶山冲断裂和杨林——银田断裂在清溪镇附近相交。

这就是韶山地质历史上最初的状态。此后,经过成千,上万,上百万,上亿年,韶山山脉诸山较软弱的地方,逐渐被风雨雷电或新的地质运动分化出层层表土;植物也生长起来,韶山,这位本来裸露着强健筋骨的巨人,开始披上了绿装,由雄伟中显出秀丽。而那些深不可测的大断裂,也逐渐被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填塞而变成低平的谷地,只留下最为幽深的地方,作为水流的通道——这便是韶河(云湖河)。

在韶山,松树是植物界的骄子,它以庞大的“兵团”,以最伟岸的身姿,以最深沉的翠绿,占据了韶山所有的山头阵地——而且,愈是岩石重叠的地方,它愈是挺拔向上;它以其盘根错节,紧紧扣住山岩的肩膀,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奇观:在山峰那巨人一般的肩头,高耸起一个一个黛色的铁拳,仿佛都在向天宇呐喊、示威。

二、韶山夫如何?历代文人如是说

湘之西有韶山。山峻以复,泉洁以长;茂林修竹,云气往来。中可烟火百家,田畴沃壤。循流而下,至铁陂,两山相峙若门。然毛氏聚族于此,传十数世,风俗醇厚,储蓄殷饶。古传桃源莫过焉。若使在中原贵游之地,其不入道子之画,柳州之记乎?何韶山一区,有似乎脱颖者,为之卜筑也?夫山水秀绝,必生奇才!韶山虽不在中州往来之地,赋客骚人所不到,必将有秉山川之秀,追踪古先生其人者,为国之华,为邦之望,使人与地俱传。①韶山,最初只是一座山的名称,并非一个行政区域。《读史o方舆纪要》八十《长沙府o湘乡县》中载:

“韶山,县南四十里,西有三峰;其山绵亘百余里,湘潭、湘乡、宁乡诸山皆其麓也。”这是《辞源》的转述,言简而意赅;不过,它是站在湘乡县的角度来记述韶山的。风水形家们,历来认为,韶山其脉,乃是由南岳衡山而来,“千里来龙,此处结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我们从《湖南地形图》上,也的确能理出南岳衡山到韶山的一条隐隐约约的线。南岳衡山,巍然拱起,巨大的身躯,虎踞龙盘,眈眈所视,在遥远的北方,于是高度骤降,急往北奔,每到风景秀绝处,便郁成一个大结,此结一解,依然北行,至湘乡西界,已是100公里,突然高耸,而成其第七十一峰——韶峰,正是:

从来仙境称韶峰,笔削三山插天空。

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湘南第一龙!韶峰,即韶山之峰,为方圆数百里最高、最奇、最险的一座山峰。它如同擎天之柱,直插苍穹,又似巨鲸泅海,喷起水柱万丈。早在宋、元时代,即有人登山临水,并给后人留下了优美的诗篇,同治刊《湘乡县志》载:

韶山,在治西北四十里(四都)①,鸭桥水出焉。山绵亘百余里,湘潭、宁乡诸水皆出其麓。宋o周行子《韶山》诗:潇湘云水梦中来,犹记蓬莱进酒杯。歌罢远游人不见,玉箫吹月过东台。昔年辛苦读丹经,梦里瑶台月自明。玉洞桃花今寂寞,风音亭下竹风生。元o陈邦光《韶山》诗:女郎遗迹寄山隈,灵凤亲传玉札催。彩翮已随仙驭去,危亭今向绀园开。天长望阔云踪远,林密阴清竹影筛。①坐览行吟难尽兴,日斜归去首频回。邑人易祖槐,庭有《韶山》诗:

步履来山顶,孤笨破晓烟。

峰高青碍目,树远翠迷天。

采凤台犹在,丹炉火未燃。

神仙虽怪诞,千载到今传。

这里的“四都”,即湘乡县凤音乡四都,“凤音”之名,即缘于“韶乐声声,引凤来仪”。此处乃是湘乡与湘潭相邻处,而“韶山”其山,乃由湘乡四都,湘潭七都所共有,因为,它正处在这两县的交界线上。故此,两县的人们,都将“韶山”当作是本县的山而载入县志。韶山群山之中,秀美的风景点颇多——湘乡一边,有悬钟石,黄竹岐,鲤鱼峰(又称鲤鱼寨)……湘潭一边,有滴水洞、登龙台(东台),桃花洞、抱子石、八仙吹萧……最有魅力的当推韶山八景:韶峰耸翠,仙女茅庵;胭脂古井,塔岭晴霞;凤仪亭址,顿石成门;石壁流泉,石屋清风。比较起来,韶山及周围群山,大部分地域在湘潭县地,加以经大学者王闿运先生的生花妙笔的描绘,“湘潭韶山”扬名远近了:

西北山之首曰韶山。西界湘乡,东为书堂山。云湖水出焉,东南流七十里入于涟。其中多竹、兰、石炭。

旧云:韶氏三女山居学道,凤衔天书至而仙去。山上有凤音亭,其阴有东台、桃花洞。

首节 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