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盔的眼镜部分,两侧是不一样。
一侧是传统的亚克力镜片,就是加了防弹镀膜。
另一侧是可以调节的生物眼镜,其左右是可以调节的,主要是考虑到使用习惯和用眼过度的问题。
王砺锋按下另一个按钮。
顿时那一只可以看得见的眼睛,其对应的生物眼镜上,内部的变色细胞薄膜镜面,浮现出特殊的变化。
“这就是红外模式吗?”
眼前的其他人,身体表面出现不同颜色的色斑,主要以红色、深红色、橙色、黑色、蓝色、白色这几个色调为主。
这些颜色构成了“热量图层”。
一个个明显的人形轮廓,浮现在王砺锋眼前。
紧接着他按下另一个按钮,过了几秒钟,红外眼就切换到磁场眼。
当然磁场眼看到的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磁场线组成的世界,而是经过调整输入模式,转变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蓝紫白黑的场景。
之所以这样调整,主要为了让使用者可以快速适应和使用。
虽然磁场眼可以看到磁场,但如果没有经过特殊处理,这些数据就如同一团乱麻,普通人的大脑根本处理不过来这种级别的信息。
此时王砺锋眼前的场景非常奇特。
因为他看到一个个不同颜色组成的物质世界。
四种颜色主要代表四种类型的物质,比如金属普遍为黑色、固态化合物普遍为蓝紫色、气体物质普遍为白色。
除此之外,当电器在周围使用的时候,在磁场眼的视界中,就会产生一个个黑色的波纹。
王砺锋的声音从头盔内传出来:“要如何使用意念控制?”
“按红色按钮。”
随着他按下红色按钮。
头盔内部几个微型纳米针管脑部信号读取器,迅速弹出纳米针,扎入王砺锋的脑部神经元。
而王砺锋只感觉头上突然有点痒,并没有针刺感,显然这是因为纳米针管太细小了,让人体的痛感神经无法产生反应。
他尝试着集中精神。
‘系统切换到望远眼模式。’
三秒后,生物眼镜的变色细胞薄膜上,出现非常清晰的正常眼睛视界。
‘使用5倍望远。’
视界迅速出现变化,测试场地远处的一些测试靶子上,挂着的图案和文字,变得清晰了很多。
王砺锋尝试了各种模式的切换。
发现每一次操作都有三秒左右的缓冲,没有办法和正常眼睛那样快速切换。
当然,他知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他没有进行过脑控单元的植入手术。
所谓的脑控单元,其实就是研发生物辅助头盔的时候,衍生出来的一种配套技术。
这个脑控单元也是一种人造的器官,其主要功能就是向外输出脑部的脑电波信号,可以让人非常容易和快速的控制外置生物装备。
而此时王砺锋使用的脑控模式,是使用纳米传感器和电子设备来转变,一来一回,肯定存在一个缓冲时间。
为什么出现两者控制模式?
主要是两者各有利弊。
脑控器官单元的好处是几乎无延迟、不依赖芯片算力、不存在被黑客入侵的可能性、也不需要单独保留一个电源供应系统。
坏处就是这种脑控单元是一种有创植入,需要做一个小型的开颅手术。
电子脑控设备的好处,则是这东西几乎无创,而且很容易进行拆除,还可以随着技术的提升,不断进行更新迭代。
但其坏处也非常明显,既然是一种电子设备,那就存在被干扰、被入侵的可能,同时这东西还需要依赖外部电源,一旦失去电源,整个系统将直接瘫痪,最后才是反应延迟的问题。
从目前测试的情况来看,王砺锋是倾向于使用脑控器官单元的,因为生物辅助头盔为起点的生物装备,本来就是为了绕开现有的电子设备,而专门研究的独立系统。
如果还保留电子脑控设备,那岂不是脱裤子放屁?
至于开颅手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实现在的外科手术,比黄金时代末期,可是提升了非常多。
各种新药、新技术的逐步应用,让开颅手术变得越来越安全,越来越高效。
比如现在出现了一种名为“纳米缝合器”的医疗辅助设备。
这种纳米缝合器,只要贴在创口的疤痕上,将可以瞬间固定住创口,让创口不需要进行缝合处理,时间到了,直接撕下纳米缝合器胶带即可,不需要拆线。
虽然以前有可吸收的缝合线,但这东西终究会留下明显的缝合痕迹。
另外这种纳米缝合器不仅仅对皮肤表面进行缝合,连内部深层的真皮层、肌肉、骨骼都可以缝合。
只要患者贴上纳米缝合器胶布之后,不进行激烈运动,等创口自然愈合之后,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
另外还有肌肉胶水这种医疗产品。
这东西可以临时将被切开的肌肉组织粘合起来,副作用肌肉胶水有效期内,这一块区域的肌肉组织会变得硬邦邦,时间大概会持续一个多月。
但好处也非常多。
比如很多患者开刀或者受伤之后,还是喜欢乱动,或者睡觉的时候,无意间压到、扯到,让内部伤口再次崩裂,在不知不觉间加大了愈合的时间。
而使用肌肉胶水之后,想动都不行,那一块区域肌肉几乎被固定了起来。
这种特殊辅助治疗的产品,在腿部外伤中的应用最多,比打石膏还好用。
因为注射之后,整条腿都硬邦邦了,让患者做一些比较大的动作,都没有办法影响到受伤的部位。
而在外科手术中,另两个重要的新发明,对于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也非常重要,这是一对兄弟式的技术,分别是:人造血管吻合器、人造神经树突吻合器。
要知道,传统的肢体断裂之后,哪怕是再次进行缝合,其功能也很难百分百恢复。
大血管好接,毛细血管基本没有办法重新连接。
而神经系统断了,以前只能靠身体自己恢复了。
现在不一样,人造血管吻合器、人造神经树突吻合器,是可以保证毛细血管、神经系统恢复正常连接的。
这两个产品的原理非常特殊。
比如人造血管吻合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可吸收的微型血管团,直接插入断裂的伤口上,然后缝合好创口即可。
等伤口完全愈合之后,就可以通过微型血管团中的纳米传感器,关闭和开通两侧的血管。
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是一种不断测试的过程,一部分没有用的人造血管会被废弃,而那一部分保留下来的人造血管,会被使用纳米注射器,注射一种血管重造药剂,让这些人造血管内部再次生成新的血管。
而大约半年左右,那些残留在体内的人造血管吻合器,就会自然被人体吸收掉。
人造神经树突吻合器也是差不多的原理。
都是先用人造替代原生的那一部分,然后使用药物让身体重新沿着人造的那一部分,再次生成新的血管和神经树突。
正是因为这种新技术的出现,哪怕是断手断脚,都可以通过治疗,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这些治疗不仅仅适用于新出现的伤残,对以前已经缝合,但功能无法恢复的肢体,一样可以重新做手术,然后通过康复训练,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部分技术在赛里斯这边的管理还好。
但是在香江、星岛等地的医院中,管理就相对宽松。
特别是欧美很多有钱人,会为了一些特殊需要,偷偷跑过来做肢体增大手术。
以前这种手术,那些有钱人基本不会做,因为风险非常大,做了之后,那一部分增大的肢体也没有神经树突,自然元素没有感觉的。
但现在有人造血管吻合器,人造神经树突吻合器之后,做肢体增大手术之后,那一部分增大的克隆体,体感感觉和原生器官是一模一样的。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让很多手术刀风险大幅度下降。
王砺锋认为开颅手术的风险不大,他自己打算身先士卒,等这一次测试之后,就在海陆丰医院做脑控单元的植入手术。
毕竟只有使用生物脑控单元,才可以百分百发挥生物辅助头盔的功能。
不然下达一个指令,生物辅助头盔要三秒才可以反应过来,这极大增加了风险。
毕竟谁都无法保证使用场景,是可以慢吞吞操作的安全区。
万一是在敌后战场、潜入作战中使用,每下一个指令,生物装备都要延迟三秒,这会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
电子脑控设备和生物辅助设备,终究是两套不同的系统,强行将它们拼凑在一起,不仅仅限制了设备的性能,也增加了很多弱点。
不仅仅江淼这边不愿意,王砺锋也不想玩这种不伦不类的缝合怪设备。
王砺锋继续测试了半个多小时。
然后考察团的其他几个成员,也一一上手,亲身体验了生物辅助头盔的各种功能。
趁着其他人在体验,王砺锋小声和江淼说道:“总体来讲,这一套设备符合我们最初的设想,我打算先订购1000套,下发给几个专门的机构,给他们试用一段时间,也好收集使用的情况。”
对此,江淼也没有意见:“没问题,到时候老王你看情况安排吧!”
第379章 选拔
与此同时。
距离汕美几千公里之外的西北。
民勤县上空的天空之城。
这座已经在当地高空悬浮了好几年的庞然大物,虽然已经停止了继续扩张的计划,但其作用还是非常重要。
除了无关紧要的旅游开放区,之前用于发射运载火箭的航天区,早在去年年初就完成了环型电磁管道的铺设。
也就是说,民勤天空之城同样具备通过电磁加速的方式,向外太空发射宇宙飞船。
这也是婆罗洲的逐日天空之城的备份之一。
除此之外,在澳洲中部内陆的大沙漠中,同样在建设一座天空之城,也是作为宇宙飞船发射中心来使用的专门场地。
之所以建设三座用于航天领域的天空之城。
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向外太空投送物资的运输规模。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安全考虑。
虽然现阶段亚洲联合体的实力,已经全面碾压北大西洋联合体、南方联盟。
但未来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
那就是好战必亡,忘战必忧。
现阶段的世界,处于一个暗流涌动的突变阶段,看似在亚洲联合体的压制下,其他势力表现得相对克制,或者说忍气吞声。
但如果就这样简单的认为未来一片祥和,那绝对是一个大错特错的想法。
这也是王砺锋等人,孜孜不倦推动着亚洲联合体的武器装备研发,就是为了提升威慑力,同时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留下足够的底牌。
而目前亚洲联合体境内的三座天空之城,也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被立项规划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