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的大国航天 第39节

  对方的发言实在是存在不少的漏洞,比如关键的事故报告,如果对方还是上次拿出来的那一份,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认定为故意拖延。

  那一份报告即使是一个普通的航天工作者来看,也能够看出来这其中存在的猫腻实在是不少。

  不过小约翰作为经常和各个国家的各个公司打交道的人,怎么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

  在开庭之前,他就向仲裁法庭递交了一份经过专业认证的事故调查报告。

  在这一份最新的事故调查报告之中,基本上认同了火箭研究院之前的结论,事故原因是由于火箭的姿态感知系统出现了问题导致的。

  只不过对于事故原因的分析没有像火箭研究院这样详细到了一个芯片引脚的程度。

  但是起码没有像上一次事故报告那样,进行胡编乱造。

  这份报告在这次开庭之前,仲裁法庭同样找人看过,认可了他的真实有效。

  仲裁法庭将小约翰提交的事故报告,交给火箭研究院的众人。

  小约翰他们属于是国际保险基金的人,可能对于火箭各个方面不熟悉,需要专业人士来对报告进行认证。

  但是火箭研究院这边除了梁毅,基本上各个都是火箭系统的专业人士。

  大家只是简单地浏览了一下,就看出来这一份报告做的十分专业,不是真的进行过事故调查的专业人士,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张星扬对事故报告的真实性也没有什么疑问,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就认可他们的事故调查速度:

  “在事先签订的保险合同之中,明确规定在事故发生之后你方应该尽快进行事故调查。”

  “我方认为,你方并没有尽到这样的义务。”

  面对着张星扬的咄咄逼人,小约翰也不得不承认,在事故发生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及时进行事故调查。

  当然,小约翰也没有直接答应三百万的滞纳金要求。

  而是提出,按照一天一万块钱的标准进行赔偿,也就是总共赔偿一百五十七万。

  随后双方就赔偿标准开始了一点一点的扯皮,毕竟多要求对方赔一点,给研究院的人改善改善伙食也是好的。

  而且国际保险基金作为寰球算的上号的资本家,这羊毛不薅白不薅。

  最后还是仲裁法庭出面,结束了双方近乎于无穷无尽的拉扯,宣布了本次仲裁的结果。

  “国际保险基金限期一个星期支付‘226’事故的保险赔偿金,共计六千二百万美元。”

  “并且对于之前的不实事故调查报告,造成的火箭研究院员工精神损失,赔偿五十万元。”

  “以及因为事故调查不及时造成的各项延误损失,共计一百八十九万元。”

  “以上赔偿结果,已经经过了火箭研究院和国际保险基金双方确认,以后不再进行上诉仲裁!”

  虽然没有取得最佳的赔偿结果,但是就算是这样还是超过了火箭研究院众人心中的最低预期。

  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从这群几乎能够从石头之中榨出油来的吸血鬼资本家身上要出钱来。

第59章 多台发动机联试

  新型的11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在最近的半年时间之中,在试车台上进行了数十次的试车,综合时长超过10000秒钟。

  对于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各种工作情况下的运转状态都进行了多轮的测试,得到了发动机在地面环境、高空环境等不同情况下的详细数据。

  高空环境和地面环境对于发动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高空的低引力、稀薄大气以及低温对发动机的运行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这也就是火箭发动机自带氧化剂,换做是采用空气作为燃烧氧化剂的飞机发动机,在高空环境之下早就废了。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之内,单台发动机的试车时间也从原来的四百多秒,增加到了一千秒以上。

  因为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大概率是要用在明年进行试飞的首批可回收火箭上的,所以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火箭的使用次数。

  火箭发动机每延长一部分的使用寿命,基本都意味着将会降低一部分可回收火箭的使用成本。

  只有可回收火箭的使用成本足够低,张星扬才有把握说服上边的领导,进行看起来十分夸张的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计划。

  毕竟按照张星扬的描述,整个计划的卫星数量几乎达到了让这个时代的人十分难以置信的五万颗以上,而且每年需要进行替换的数量也达到了两万颗左右。

  即使是火箭研究院新研制的火箭推力足够大,每一次发射都可以发射上去上百颗低轨道通信卫星。

  这样依然需要超过五百发火箭,光是火箭的成本就有数十亿,接近于上百亿。

  这还只是想要建成这套卫星通信网络的费,还没算上后边的每年维护费用。

  每年维护需要发射超过两万颗卫星,如果采用传统的一次性火箭方案,那么也需要超过两百发火箭,即使这个时候国内的物价还不是很高,人工和物料成本很低,成本也是接近于三四十亿。

  要知道每年的军费才多少钱,一共不到五百亿。

  就这还要分给陆海空军,和作为战略威慑存在的二炮部队(也就是后来的火箭军)。

  而如果采用了火箭回收的策略,即使开始的一批火箭因为技术问题,并不能够达到理论上的十次回收,只进行三四次的重复使用,也能够省下接近于百分之六十的火箭成本。

  也就是说整套系统的建设费用,能够从原本的上百亿降低到三四十亿的程度,后续的维护费用也差不多只有每年二十亿左右。

  而且这还只是整套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完全建成的费。

  按照张星扬的想法,在最初期的两年时间之内,基本上只能够建设完成国内的通信网络部分。

  而国内的通信网络想要建设成功,只需要四千颗低轨道卫星就能够完成基本建设。

  而且这四千颗卫星还是可以分期完成,第一期建设工程在张星扬的规划之中只需要一千颗卫星就能够完成。

  毕竟这时候大家最需要的还不是像后世那样的高速流量上网功能,对于很多一辈子连手机都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语音通话功能才是重头戏。

  而语音通话功能占据的数据传输量,和上网功能是完全不能比的。

  因为最初的几发火箭并不会直接采用二手、三手乃至于九手火箭,所以成本会稍微高一些。

  但是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最初的几次发射必须要对火箭的性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测试。

  为了让可回收火箭赶上在97年之内进行第一次实验性质的发射,各个系统的人都是拼了命的往前赶进度。

  整个系统之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就是一级火箭的推进系统。

  采用了十一台yf-110液氧煤油发动机的一级火箭推进系统,在这个时代的火箭工程师们看起来,基本属于是怪物级别的难度。

  要知道,在这之前国内还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复杂推进系统。

  因为这款火箭只有两级结构,作为最主要推进力来源的一级火箭要求极高,而国内之前普遍采用的都是三级火箭系统。

  三级火箭系统相较于二级火箭结构来说,具有更强的冗余能力,能够更加方便的调整火箭在飞行过程之中的姿态。

  但是三级火箭相对的在整体结构上会更加的复杂一些,不过在每一级的推进系统之上会是更加的简单一些,毕竟每一级需要推进的高度更低一些。

  尤其是这个时候普遍采用的火箭,每一级的火箭发动机从来没有这么多过。

  就以不久之前刚刚发射的长三乙火箭为例,它的一级火箭就是采用了四台yf-31c型液体火箭发动机。

  虽然同时采用了四台运用yf-25火箭发动机的助推器,但是因为是采用的捆绑形式,实际上难度要更小一些。

  毕竟在长三乙火箭发射的时候,一级火箭的四台yf-21c液体发动机和四台助推器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点火。

  而新开发的可回收火箭的十一台火箭发动机,因为要考虑到回收功能,那么在回收的时候必然要打开其中的一部分火箭发动机,让一级火箭能够进行减速降落。

  这就要求新型的可回收火箭的十一台发动机,能够进行分别控制,分次点火。

  这对于整个一级火箭推进系统的设计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之前的火箭设计难度相比,一个好像是登泰山,一个却是要登上珠穆拉玛峰一样。

  也正是因为这样,张星扬才安排了这次的多台火箭发动机联动试验,测试一下发动机在分别运行时的相互影响。

  测试的发动机联动数量,从两台一路增加到十一台,也是为了逐渐摸索他们之间的影响。

  这也是为了日后推出不同推力大小,不同轨道运载能力的各种型号做准备。

  毕竟不可能每一次都采用大推力的火箭,有时候在一些商业发射任务上,也需要一些小推力、成本低的火箭。

  比如只有四台yf-110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一级火箭推进系统的小推力火箭,整个成本大概只有五百万左右,非常适合用来执行一些小卫星的商业发射任务。

第60章 联动点火测试

  联动测试主要考验的就是各个发动机的控制能力以及综合调整的能力。

  尤其是火箭发动机的数量提升的时候,整个系统的姿态控制系统就更加困难。

  就比如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心一用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一心二用对于一些人来说也是比较容易达到,大多数人稍加训练之后也能够做到,一心三用对于小部分人来说稍加训练还是能够做到的。

  但是一个人想要做到一心十一用,同时控制着做十一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现在张星扬他们要做的控制系统,就相当于人类的大脑一样,这个大脑需要同时控制着做十一件事。

  大家可以想象到这里边的难度到底有多大。

  而且这十一个东西,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东西,而是堪称工业明珠的火箭发动机。

  每一台的推进力都达到了上百吨,真正算得上是力能拔山,这是人类工业的奇迹,也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两台发动机联动试验,一直到四台火箭发动机联动试验,都算是比较顺利的事情。

  因为四台火箭发动机联动点火测试,和之前火箭研究院一直研制的各种型号火箭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别。

  但是从五台火箭发动机联动测试开始,整个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

  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火箭发动机的位置问题,也成为了火箭研究院的众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主要是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中心布局和环绕布局。

  中心布局在火箭的中心位置布置一台或者多台火箭发动机,剩下的火箭发动机环形排列在四周的位置。

  环绕布局与中心布局最大的差别,就是环绕布局在火箭的中心卫星不放置火箭发动机,所有的发动机都以环形排列在火箭底部的外圈。

  这两种方案各有各的优缺点。

  采用中心布局方案,火箭在回收的时候主要就依靠中心的那一台发动机提供推力,进行减速,其他的发动机一般不会进行启动,除非是在进行大角度调整的时候。

  这样的话,能够有效的减少其他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提升整体的使用寿命,而且单台火箭发动机减速需要做的控制系统也更简单一些。

  而采用环绕布局,火箭在回收的时候就需要开启三台不同的火箭发动机,进行减速和姿态调整。

  相比较来说,整个回收过程之中的控制难度会更高一些,而且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也会更短一些。

  要知道火箭发动机的使用时间,和飞机发动机不同。

  飞机发动机通常采用小时来计算使用时间,以之前刚刚研发出的ws-10发动机为例,初代机一般使用时间在三四百个小时。

  而火箭发动机的时间,通常是用秒来计算的,普通的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通常不会超过200秒。

  以长三乙火箭的一级发动机为例,在整个发射过程之中,从点火到一级火箭脱离,总共不超过130秒的时间。

  在回收的过程之中,每多使用一秒,就代表着下次使用的时候,时间少了一秒。

  这里边的成本问题,也是大家不得不考虑的。

  当然在这次联动测试之中,各种各样的方案设计都要进行测试。

  无论是中心布局还是环绕布局,都要进行发动机联动测试。

  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只有实际测试了之后,大家才能够知道这两种不同的方案的优劣程度。

  虽然张星扬对其中的一些方案,知道存在一些比较大的坑,但是他还是没说出来。

  自己并不是万能的神仙,有些坑必须要大家自己掉进去,摔疼了之后才能够牢记,这些坑不能够再踩。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想要将整个国家带入星海时代,光靠自己一个人是永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人和自己一起才行。

首节 上一节 39/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