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的大国航天 第200节

  但是这就要在通话之前,协调一颗低轨道通信卫星,不仅仅耗时耗力,而且很麻烦。

  现如今,地面之上可以随时通过舱室内的摄像头,看到他们的情况。

  也能够进行实时的沟通,效率相比较于之前高出了不少。

  当然,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实时视频。

  分辨率只能勉强达到1080p,不是摄像头的分辨率达不到,而是通信传输速度达不到。

  再往上叠加分辨率,对于传输速度的要求也是成倍的增加。

  其实通过协调数颗低轨道通信卫星,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大家一直认为,目前这样的分辨率也能够接受,就不要耗费人力,物力去干这件事了。

  两位航天员,完成了自己在太空之中的最后一个任务,将返回舱的舱室门关上。

  安安静静地坐在了返回舱的座椅之上。

  这一次的座椅,相比较于第一次太空任务,对于缓冲机构做了极大的改进。

  让航天员在剧烈减速阶段,不再承受那样大的冲击力。

  到达了预定的返回时间之后,在获得地面指挥中心的批准之后,两人按照训练之中的学到的操作,断开了和飞船的连接。

  返回舱上的姿态调整发动机,正式开始工作。

  一次次地微调角度,让返回舱能够对准返回场地。

  短短的时间之内,返回舱就以极高的速度冲入了大气层之内。

  返回舱外壁上的材料,在剧烈的摩擦之中带走了大量的热量,保护着舱内的人员安全。

  材料升华和汽化,在返回舱表面制造出一层厚厚的高温等离子体。

  以至于电磁波,都不能够穿透这些等离子体。

  返回舱开始经历整个过程之中最为恐怖的黑障区域。

  和地面断开了连接。

  这个阶段,因为只能够听到舱内两人的呼吸和心跳,对于航天员的心理要求是极大的。

  即使是在地面上做了再多的训练,也很难抵消这样莫名的恐怖。

  好在,两人还能够通过互相聊天来缓解内心的情绪。

  返回舱的速度极快,甚至要高于不少的导弹。

  黑障区域,仅仅是经历了数分钟的时间。

  返回舱这时候已经到达了西北上空,距离预定的阿木古朗草原,不远了。

  地面的大型电扫雷达,已经开机工作,准备找寻返回舱的身影。

  直升机大队也开始发动引擎,铁翼飞旋,开始跨入草原。

  车队更是早早的就出发,进入了草原之中。

  六分钟之后,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硕大的降落伞,在天空之中瞬间绽放开来。

  返回舱的速度也紧跟着为之一降。

  坐在内里的航天员,即使是有了缓冲座椅的缓冲,也能够感受到较强的冲击力。

  不过好在两人,身体素质过硬,而且太空任务时间不过七八天,不算是很长,还没有对身体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分钟后,返回舱抛出了放热大底,距离地面更近一步。

  五分钟后,距离地面不过数十米高,伽马高度仪检测到之后,控制着蜂窝反冲发动机点火,返回舱的速度终于降到了最低。

  两人感受到屁股下颠簸了两下,就再也没有了动静。

  明白自己总算是回到了地面之上,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松了下来。

  十分钟之后,率先找到他们的是天空之上的直升机大队。

  在搜索人员的帮助之下,终于完成了舱门的开启工作。

  费俊龙率先从返回舱之内爬了出来,随后在他的帮助之下,聂海胜也才返回舱内走了出来。

  作为航天功臣,到了地面之后,他们基本上就不用考虑太多的事情。

  会有人将返回舱和舱内的宝贵实验产品给带走。

  两人则是被抬在担架床上,在简单和大家打了一个招呼之后,就被送到了航天医学研究所之中检查身体。

  ——

  就在宇航员们返回地球的同一时间,一种不算太引人注目的材料,在火箭研究院的材料实验中心之内诞生了。

  高纯度氮化镓,以及用它制作而成的二极管。

  这种材料,在现如今还属于是实验室产品。

  全球各大实验室,每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少的产出。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必然是在以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等为基础之上。

  不过这时候技术还不成熟,虽然大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但是普遍认为,这和实际应用最少还有十五年的距离。

  事实上,要是没有张星扬在大力推动。

  氮化镓产品,这种在军用、民用市场,都有很大前途的东西,可能还要到十多年后才发展起来。

  在后世,氮化镓普遍应用于相控阵雷达之上。

  我国拥有着氮化镓世界第一的产量,年产将近600吨,接近于全世界产能的百分之九十!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国内,甚至连农用无人机都能够用上相控阵雷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他,唯量大尔!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家出台了氮化镓限制出口后,大家都认为会对国外雷达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说回现在,张星扬他们制造出的氮化镓纯度极高,将会成为极好的雷达产品原材料。

  不过张星扬,更加看重的则是另外一点。

  氮化镓本身相比较于目前普遍使用的硅材料半导体,有着相当多的物理性能优势。

  比如,大禁带宽度、高击穿电场、高饱和电子飘移速度、高热导率、高抗辐射等。

  在未来普遍应用于各种逆变器、dc/dc转化器等。

  尤其是张星扬他们刚刚研发出来的氮化镓二极管,则是这之中转化器的佼佼者。

  张星扬在研发氮化镓二极管完成之后,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dc-rf、rf-dc转化器的研发。

  dc-rf,即电流-微波转化。

  通过微波产生单元,将电流转化成为微波。

  rf-dc,则是与之相反,是将微波转化成电流。

  这东西,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却牵扯到未来能源产业的变革。

  微波输电!

  或者是以张星扬更加熟悉的名字,“太空三峡”!

  微波输电的理念,实际上不算是新鲜,早在人们发现微波特性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来过这一点。

  微波输电,也有着很多的优点。

  首先,相比较于传统的电线输电,它的损耗率比较低,在宇宙空间之中几乎没有任何损耗。

  即使是在大气层之中,也仅仅有不到百分之五的损耗。

  其次,它不受到地形的限制,发电站和用电户之间可以无视地形的因素。

  这一点,即使是不能大规模应用,在应急抢险,灾后救灾等等方面,也是有着很大的用处。

  而之前,拦截在大家面前的技术难题,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电流转化成微波的效率和功率问题,在这之前因为半导体产业的限制,效率和功率都比较低下。

  很难满足大功率转化的需求,而且转化效率也比较低,能量很多消耗在了转化这一过程之中。

  而氮化镓的物理特性,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可以承受较大的功率,而且转化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张星扬在十五米左右宽的实验场地之间,分别摆上了dc-rf转化器和rf-dc转化器。

  一端是发电机,另一端则是电动机。

  用来验证这一套系统的工作效率,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星扬,这真的能够成功吗?”

  即使张星扬之前一再创造技术奇迹,但是耿博依然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因为这看上去实在是有些超出大家的想象,在这之前市面上所谓的无线输电,实际上大多是应用的电磁感应。

  也就是后世,大多数手机无线充电的方式。

  这种无线输电,虽然摆脱了线的束缚,但是用处不大,因为无线距离太小了,只有紧贴着的时候,才能够生效。

  在生活场景之中,都没有太多的应用场景,更遑论于工业生产之中。

  而微波输电,是真的能够摆脱这一限制!

  虽然现在设备看上去不小,但是在工业生产之中,这已经算是很小了。

  “实验的成功是肯定的,主要的问题就是转化效率到底能够达到多少的问题。”

  张星扬一边启动了一端的发电机,一边回答着耿博的问题。

  dc-rf转化器,很快就将电能转化成了微波,然后通过特定的频率,传输到了十五米之外的rf-dc转化器之中。

  微波在这之中,被转化成了电流,带动了电动机的运转。

  电动机的功率,很快就呈现在了显示器之上,再结合另一边的发电机。

  大家很容易,就得到了微波输电的效率。

  百分之三十二!

  这一效率可以说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这样的能量利用率,可以说是非常高了。

  张星扬看着显示屏上的数据,露出了微笑:

  “我们未来可以解决很大的能源问题了!”

  在场的众人,久在航天系统之内工作,当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是在上个世纪,就提出来的设想。

  在太空之中建设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站,在发电的同时,通过微波的方式,将这些能量传输到地面。

  地面的用电量极大的城市,就能够缓解很大的压力。

  尤其是在电力需求旺盛的夏季,能够解决不少千万级别超大城市的用电难问题。

首节 上一节 200/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