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的大国航天 第155节

  就连那些在地面之上,移动速度极快的白云,都好像是一朵朵钉在大地和海洋之上的一样。

  “我们都看到了你发回来的照片,拍的很漂亮!”

  杨红伟的妻子,有些激动地说着:

  “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大家都很高兴!”

  这时候,她招呼了一下旁边的一个小男孩。

  作为载人航天的控制中心,正常来说是不存在小孩子的,但是他很特殊。

  他是杨红伟唯一的儿子。

  “和爸爸说声话。”

  小男孩对着话筒俏生生地喊道:

  “爸爸!”

  远在太空之中的杨红伟,听到自己儿子的声音,也很开心地答道:

  “哎!”

  在控制中心之内的大家,都微笑看着眼前这温馨的一幕。

  简单交流了一番之后,家属们就离开了还需要进行各项任务的控制中心。

  而在载人飞船之内的杨红伟,也开始了他的各项工作。

  在之前几次发射无人载人飞船的时候,虽然也搭载了不少的科研仪器。

  例如上一次的时候,就搭载了空间晶体生长炉和空间细胞融合试验台等等。

  不过这些设备,当时都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的作用之下,开始工作。

  不仅仅不能够临场应变,随时解决实验过程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也没有办法,根据太空之中的情况,现场设计实验。

  杨红伟颇为熟练地打开飞船上搭载的设备,包括其中的宇宙高能射线观测设备、太阳风粒子检测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等等。

  因为载人飞船的空间增大了不少的原因,所以相比较于前世,搭载了更多的实验设备。

  而这里边比较重要的,就是一套空间生长循环系统。

  用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之下,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空气、阳光和水等等。

  目前这一套只能够让中小型植物进行生长。

  但是其实在未来,这样的一套系统进行拓展以后,能够作为人类在太空城市之中生存的必要设备,生物循环系统!

  不过现在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仅将它视作为太空生物实验的一部分。

  作为国内第一次航天员在轨活动,杨红伟的在轨时间,并不像后世空间站建成时,动辄六个月那样漫长,他的任务时间只有60个小时。

  不过这依然不妨碍在地面的十三亿人,为这短短的三天感到骄傲!

  从这以后,龙国在航天方面,将开始快速超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第182章 我已出舱,状态良好!

  “报告指挥中心,我已进入返回舱!”

  杨红伟洪亮的声音在指挥中心之内响起。

  伴随着准许返回的指令。

  太平洋之上的远洋测量船,开始将飞船返回数据注入到飞船的控制系统之中。

  电波以光速,从大洋表面传输到太空之中。

  在太空之中伴随着轨道舱飞行了接近三天时间的返回舱,启动了返回程序。

  开始和轨道舱进行分离。

  作为众多科研仪器载体的轨道舱,还会在太空之中继续飞行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众多预先计划好的实验。

  在完成了所有的实验项目之后,载人飞船将会在地面控制之下,通过软着陆的方式,返回地面。

  返回舱之上的分离发动机,开始点火。

  将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连接断开。

  因为航天员返回地面的过程,相比较于在轨飞行,危险系数要大上很多。

  并且这一次航天员从太空之中返回,是全国全程直播。

  所以,不仅仅是参与到返回地面工作的航天从业人员,在为我们的航天员深深地担忧着。

  守在电视机之前的千千万万民众,也在自己的内心之中为即将归来的航天英雄祈祷。

  希望他能够平安归来。

  “祝他能够平安归来!”

  在发射基地控制中心的张星扬,在心中默默地想到。

  当然,要说这世上,谁人最为航天员的安危担忧,自然是他的亲人。

  作为航天英雄的亲人,自然是倍感荣耀。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想要为自己的丈夫,为自己的儿子,为自己的爸爸担心。

  渤海湾边一座村庄之内,已经退休的老两口,看着电视机之内的儿子。

  在为他感到骄傲的同时,又感到无比的担心。

  虽然两位老人,并不知道自己儿子从事的任务具体有什么,但是也知道仅仅是登上太空,然后再回来,必然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实际上,也确实是如此。

  作为国内第一位乘坐载人火箭,登上太空的国人。

  所乘坐的火箭和飞船,都有一些小问题。

  就比如,在火箭发射以及返回舱返回大地的时候,都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巨大的压力。

  这些不良的环境,虽然在航天员乘坐的过程之中,都依靠着自己身上的宇航服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扛了过来。

  但是,依然给航天员的身体,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伤。

  在后世之中,即使国内的航天技术,已经完成了大踏步地发展,能够长时间地驻留在太空之中。

  但是作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航天员,他却是再也没有办法,登上自己热爱的太空。

  这也是成为了他人生之中,一大遗憾。

  “返回舱推进启动,启动正常!”

  在分离发动机,完成了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分离之后,返回舱上的推进启动启动。

  开始调整返回舱的角度和方位,力求能够让返回舱坠落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

  类似弹头形状,上边椭圆略尖,下边扁平的返回舱,尾部开始喷射出蓝白色的火焰。

  返回舱的推进系统,采用的是目前各方面性能都比较均衡的发动机。

  所以在比冲、燃烧效率等等方面,相比较这时候其他发动机,并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地方。

  但是就是这样的发动机,却是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点。

  那就是,并没有其他发动机那么容易损坏,而且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之下,即使是只有航天员自己一个人。

  也能够勉强完成返回舱推进系统的修缮工作。

  载人返回舱,虽然在外表之上和装载了众多分导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弹头很相似。

  但是,实际上两者追求的性能指标,也是大相径庭。

  载人返回舱,追求的是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是能够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之中,保障其中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在返回的过程之中,不因为和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而对舱室之内的航天员,产生比较强的伤害。

  而对于分导弹头来说,在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之中,追求的是极致的速度和准确度,要能够完成对于地面数个目标的高精度打击。

  返回舱在太空之中,围绕着地球转了小半圈,当靠近国土上空的时候。

  姿态控制发动机,开始点火。

  对于返回舱的角度,进行一系列的微调。

  以确保,返回舱能够准确地返回到预定的场地。

  在大气稀薄的太空之中飞行时,返回舱的速度很快,宛如一颗不断加速的子弹,射向大地。

  但是,返回舱并不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急速。

  很快,返回舱就进入大气更加稠密的高度。

  丰富的大气物质,在和返回舱的剧烈摩擦之中,将返回舱的外壳不断加热。

  以至于,在外壳表面之上的物质,都达到了等离子状态。

  而对于载人航天来说,这一阶段,也是最为惊险的。

  因为这样的高温等离子体,将会对返回舱和地面之间的通信,产生极强的屏蔽效果。

  这也是,航天行业之中,时常出现的黑障现象。

  地面之上,控制中心和监测站之中,一时间失去了和返回舱之间的联系。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返回舱在穿越黑障区时候,产生的正常现象。

  但是依然忍不住,在心中为其中的航天员默默地担心。

  尤其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老两口,在听到儿子乘坐的返回舱失去联系之后,险些直接晕厥过去。

  好在随后主持人解释道这是航天器返回过程之中的正常现场,两位老人这才感到稍微安心了一些,但也仅仅是一丝。

  就在地面之中的人们,在为航天员祈祷平安的时候。

  乘坐在返回舱之内的杨红伟,却是感到格外地忐忑。

  在登上返回舱之前,张星扬就曾经特别和他说明过。

  在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之中,因为剧烈摩擦导致的外壳温度急速上升,将会在外层舷窗之上,制造出一片片的烧蚀痕迹。

  让他不要害怕。

  原本他也不以为意,毕竟在过去的训练之中,他们就曾经训练过这样类似的科目。

  但是只有他真正经历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过程是多么的可怕!

  在返回的过程之中,你眼睁睁的看着返回舱舷窗上快速地诞生一片片黄褐色的烧蚀斑纹。

  同时伴随着的是恐怖的低沉声响。

  犹如恶魔的回声一般,在自己的耳边回荡。

  即使杨红伟一再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这些都是返回舱飞行过程之中产生的异响。

  但是依然在生理上,产生一系列的不适感。

首节 上一节 155/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