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的大国航天 第141节

  这还仅仅是大型卫星平台上难点的冰山一角。

  先进卫星结构设计、大功率供配电系统、先进综合电子以及大推力多模式电推进系统等等难关,都需要他们去一一攻克。

  “你们多多努力吧,如果有什么特别困难,不能解决的地方打电话给我。”

  张星扬看了一眼自己的手表,和钟自新留下一句话之后,就准备离开了。

  “目前,我们设备、人才、资金都不是很缺,唯一缺的就是时间。”

  钟自新略带感慨地说道。

  实际上刚刚说的大型卫星平台,他们并不是弄不出来,只不过时间并不好说。

  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够做出足够成熟的产品。

  但是现在张星扬给他们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这就给了钟自新特别大的压力。

  “现在大家都缺时间,不仅仅是你。”

  实际上,张星扬的时间更加紧张,他现在的每一分钟时间都恨不得掰成两分钟来使用。

  也只是他现在还比较年轻,身体还能够支撑得住。

  否则按照他现在的工作强度,如果是别的人来,可能早就已经垮了。

  简单地和钟自新告别之后,张星扬坐上了自己的防弹专车。

  自从东风-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实验成功以来,张星扬的安保级别又更上一层楼。

  现在出行,身边配备的安保人员几乎是寸步不离,并且基本上告别了民航飞行。

  这也是因为,他现在负责的高保密级别项目比较多,生命安全必须要得到一定的保障。

  “去超算中心吧。”

  张星扬对着坐在前边的司机说道。

  江城超算中心,是今年刚刚投产的。

  建立在江城的一座大湖旁边,主要是利用湖水来对超算中心的服务器进行物理降温。

  超算中心所有权归属于火箭研究院,原本是用来仿真计算新型深空火箭的空气动力学模型。

  但是,现在它有了新的主人,也有了新的用途。

  为此,张星扬还给研究院之内的不少人做了思想工作,尤其是原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超算中心建成的乔阳。

  在超算中心落成之前,乔阳就一直抱怨研究院之内的小型超算并不给力,好多模型都跑不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这时候即使是放在国际上都不算落后的超算中心,但是突然一下子又没了。

  乔阳实在是难以接受,最后还是张星扬出面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让他接受了。

  并且承诺,火箭研究院在之后将会建成一座更先进的超算中心。

  而超算中心变更用途,也是为了导弹防御系统。

  想要反导导弹,能够精确地命中来袭导弹,必须要超算来计算弹道导弹的运行轨迹。

  而临时建立一座新的超算中心,建设时间最少需要两年的时间。

  这对于导弹防御系统的建立来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

  “赵所长,又见面了。”

  来到超算中心,一个身形挺拔的中年人已经在门口等待着。

  张星扬下车之后,主动和他打着招呼,并且热情地和他握了握手。

  赵秉志,原先是计算机研究所的所长,现在是江城超算中心的负责人。

  专门负责搭建导弹防御系统之中的超算模型。

  “好久不见。”

  赵秉志为人比较内向,待人并不是特别热情。

  张星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简单地打了一个招呼之后。

  一边和赵秉志往超算机房走去,一边谈起超算的技术问题。

  “现在超算的运行情况怎么样?”

  江城超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来自于曙光,峰值计算速度能够达到每秒4032亿次。

  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也已经能够算得上一流。

  相比较于之前,张星扬在国科大所使用过的银河-2超级计算机,性能上提升了数百倍。

  “超算运行状态良好,现在的测试之中峰值计算速度达到了3980亿次。”

  赵秉志的回答还是能够让张星扬满意的。

  只和理论上的峰值计算速度只不过相差五十亿次,差距并不是很大,还是能够接受。

  不过赵秉志之后的话,让张星扬也认真了起来:

  “不过,我们现在的模型貌似都不理想,轨迹准确率不足百分之五十。”

第171章 轨迹模型,潜射导弹!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做出来一套高效的仿真模型。”

  赵秉志在说完现有的模型效果并不理想之后,带着一丝无奈地说道。

  现有的弹道导弹飞行轨迹预测模型的数据基础,主要还是来自于东风-5。

  因为这款弹道导弹国内已经服役了较长的时间,各方面的数据已经摸索的很清楚。

  所以在进行模型建设的时候,主要也是参考了这款导弹的轨迹参数。

  因为国内导弹防御系统第一批次将要面临的导弹,都将是射程超过一万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

  这也是为什么选取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参数来进行模拟的重要原因。

  “主要问题出在什么方面?”

  张星扬有些不是很明白,虽然这种洲际弹道导弹在中段飞行的时候,速度也能够达到十马赫左右的超高速度。

  但是,因为这都是属于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所以在弹道方面都还是抛物线弹道,并且因为并没有考虑到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

  所以在机动防御方面,并没有进行特殊的开发。

  它们的主要作用,还是将大质量的核弹头,运送到敌对城市。

  而这些,都是超过百万吨当量的二代核弹头。

  “主要还是初始轨迹数据参数方面的准确率不高。”

  这个问题其实出现的有点超乎他们所有人的意料。

  对于赵秉志他们所带领的团队来说,这方面的工作他们从来没有做过。

  所以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

  而张星扬也是没有想到,毕竟在他的脑海之中初始参数的几乎是不会出错的。

  不过很快,张星扬就明白了过来。

  这个问题,详细说起来,其实还是他自己的问题。

  因为赵秉志他们的初始轨迹数据来源,其实是侦察卫星。

  但是因为之前国内并没有专业的导弹预警卫星。

  所以这方面的数据来源,偏差度之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洲际弹道导弹的侦测工作,在这个时候几乎都还是依靠高敏度红外侦察设备,但是现在太空卫星之上的红外侦察设备的敏度和精度都不是很高。

  这个时候的导航卫星,能够做到十米级别的精度,在国际上已经算得上是很先进了。

  目前无论是国内的北斗卫星,还是覆盖地区最广泛的gps卫星,都只能够做到这个级别。

  但是对于导弹轨迹预测来说,这个精度实在是太低了。

  要知道,洲际弹道导弹的直径,虽然相比较于那些射程只有几千公里的弹道导弹大了很多。

  但是也只有三四米的直径。

  而想要反导系统准确的命中目标,这就要求预测精度最低最低也要有两米。

  否则是很难直接摧毁对面来袭导弹的弹头。

  这就对导弹在起飞时的数据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好像是,在平地上走路,即使初始的角度仅仅只是偏差了一度,但是在你走出去一公里的时候,也有出现巨大的偏差。

  所以对于导弹预测模型来说,初始数据的偏差过大,几乎是不太可能得到精确的轨迹。

  不过在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张星扬也很无奈:

  “数据精度的问题,暂时还没有办法给你们解决。”

  “我们的高敏度红外侦察卫星,还需要最少半年的时间才能够研发完成。”

  “就这还是我给了卫星研究所很大压力的情况之下。”

  “就算是卫星研制成功了,但是从发射到正式投入使用最少也是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所以这段时间,你们几乎是没有可能拿到更高精度的实际数据。”

  因为反导预测模型必要是要建立在大量的实际数据之上。

  所以没有足够精确的实际发射数据,是很难建立起标准模型的。

  这就好像核武器的开发,虽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已经停止了核试验。

  但是这是建立在大家,都在过去的五十年时间之内,通过数十、数百乃至于数千次大气核试验或者是地下核试验,收集到了足够的数据。

  已经能够建立起足够精确度的实验模型,通过计算次数达到数千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来进行新型核弹头的开发。

  那些想要不进行核实验,仅仅是通过计算机计算就开发出核弹头的国家,只能说,这种好事,只存在梦里。

  所以即使是在壹零壹卫星研究所的高敏度红外侦察卫星发射升空之后。

  想要直接得到数据,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因为在卫星之外,还必须要发射数次洲际弹道导弹来收集数据。

  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又岂是那么简单的?

  不提洲际弹道导弹本身的高昂成本问题。

  单单是配套的各种监测站、远洋测量船,所涉及到的人力、物力都是普通小国难以想象的。

  “不过,如果将数据精度设置在理想状态,轨迹预测精度怎么样?”

  既然真实数据有困难,张星扬也只能寄希望于理想状态。

  实际上,张星扬脑海之中的储存芯片之中,是有一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的数据。

  不过那些导弹,基本都是数十年之后的第四代弹道导弹。

首节 上一节 141/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