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的大国航天 第118节

  “第一种,就是想办法在轨道上建设一座大规模的轨道晶体生长炉集群。”

  “这条路线的难点,主要就是两个,一个是想要大规模生产,必然要建设一座规模庞大的空间站,这对我们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另一个难点,则是想要维持这样庞大的太空造物,需要数量不少的航天员,在太空之中进行维护工作。”

  “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也存在难度。”

  “所以这一条技术路线,想要走通,难度很大!”

  苏晓听到这里,心里也是凉了半截。

  “那我们只能等到几十年之后,才能够再大规模生产吗?”

  张星扬有些奇怪地看了眼苏晓,不知道她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不用几十年时间,走这条路最多十年就够了。”

  “当然,还有速度更快的办法。”

  “什么办法?”

  苏晓这个时候,也有些好奇到底有什么样的办法。

  “你也知道,微重力情况下的优势,主要是重力引起的浮力对流不再存在。”

  “那么我们想要得到和太空之中一样的生长效果,只需要从浮力对流入手就行了。”

  “比如,可以在生长溶液外加强磁场,减弱晶体生长时溶液之中的重力沉降和浮力对流。”

  听到张星扬所说的技术办法,苏晓眼前一亮。

  是啊,既然影响最大的是浮力对流。

  那么想办法,将它去除不就好了吗!

  其实,张星扬没有说这项技术的弊端。

  首先是强磁场将会减慢晶体成核,并且生产效率也变慢,阻碍结晶的过程,导致晶体的生长时间大大增加。

  其次是,强磁场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不少的高级设备。

  张星扬并没有将这些不好的地方说出来,因为他根本不想走这样的技术路线。

  他还是更看好太空生产基地的方案。

  就在张星扬和苏晓,在地面交流未来材料生产方式的时候。

  载人飞船,在太空之中不停地用推进舱上的发动机,维持自身的高度。

  轨道舱之中的太阳和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开始展开了自身的工作。

  地球因为有着大气层的保护,来自宇宙空间之中的各种高能射线,大部分都会被大气层吸收。

  这也是地面的生物,能够健康成长的一大重要原因。

  但也正是如此,想要在地表对宇宙射线进行检测,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想要真正进行宇宙射线的检测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测试设备带入太空之中,进行实地测试。

  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不断地进行数据记录,将监测到的各种辐射的强度,记录在舱室之中的数据匣子之内。

  数据匣子采用了特殊的加强设计,让它能够在回收过程之中的极端条件之下,也能够保证内部的数据不丢失。

  神舟二号的在轨时间,远远超过神舟一号,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天。

  这主要还是归功于,鸿雁火箭的推力够大,载人飞船能够搭载更多的实验设备,推进舱的发动机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料。

  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飞船的轨道高度

  神舟二号相较于之前的神舟一号。多出了不少在轨实验的内容,并且神舟一号发射的时候,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成功将飞船送到轨道之中。

  对于其他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视。

  1月25日,经历了二十天在轨飞行,围绕着地球转动了324圈之后。

  返回舱化作一道流星,回到了阿木古朗草原之上。

  在将返回舱之内的模拟航天员、实验设备、各种种子回收完成之后。

  神舟二号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接下来,载人航天将进入最重要的一个关卡。

  神舟三号,将会带着国内第一位航天员升入天空。

  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之中的第一步。

  求月票,求月票!!!

第155章 航天员大队,十二倍重力

  距离神舟三号,真正进行载人太空飞行,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

  航天员的训练,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着。

  第一批航天员的训练,十分艰苦与沉重。

  包括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基础理论培训、航天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生存与救生训练和大型联合演练八大类百余个科目。

  每个人的训练时间,都超过了6000个小时。

  要知道,第一批航天员本来就是从空军优秀的飞行员之中,优中选优找出来的。

  可以看看第一批航天员选拔条件:

  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172厘米,体重55~70千克,年龄25~35岁,

  必须是歼击机或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

  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且飞行成绩优秀,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等”。

  九十年代这样的标准,足以刷下去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但是就算是这样算得上是苛刻的条件。

  依然是从空军之中,选拔出了超过一千五百人,进行第二次筛选。

  在十个大型疗养院之中,一千多名飞行员精英,进行了更加严苛的身体检查。

  身体上的一点点小瑕疵,都会被刷掉。

  甚至需要检查家族病史,即使你本人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家族病史上有不利于航天工作的疾病,依然会被刷掉。

  这一关,又刷下去一半的候选人,还剩下八百人。

  这些人,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不过依然需要从中进行第三轮选拔!

  这一轮就是比拼大家谁的身体更加能够适应航天员的工作。

  这一关,将从八百个人里边,选拔出六十个真正适应航天工作的。

  最终这些人,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之中接受特殊生理功能检查。

  发掘他们身上是否具有比常人更强的航天生理功能。

  比如,在离心机上进行超重考验,考察身体是否能够承受极强的过载。

  在压力试验舱之内接受缺氧耐力检查,在测试人员进入低压舱之内后,舱室之中的氧气会被抽走。

  随着气压的降低到五千米高空时,如果有人不能适应,就会被淘汰。

  如果到了一万米高空,皮肤感觉到有蚂蚁爬一样痒痒的感觉,那就说明有减压症,也会被淘汰。

  在六米摆长的电动秋千上高速荡15分钟,用来检测是否有眩晕症。

  在充满噪音和震动的房间之内,忍受不间断的外界烦扰,观测是否出现躁动。

  在头低脚高的倾斜床上猛起、猛躺,测量颈动脉血流量和心脏附和能力,以及下体负压等等耐力测试。

  经历这些残酷而漫长的选拔测试,最终选拔出十二位人员,进入航天员大队。

  到现在,这些人已经训练了接近三年的时间。

  因为我们的第一批航天员,训练的基本上都是驾驶员,他们不仅仅要操纵飞船,还要兼顾到随船工程师以及载荷专家的身份。

  所以,他们的训练科目很多十分繁重,就比如现在张星扬面前的这些航天员。

  “鸿雁火箭的推进系统在发生故障之后,我们第一时间应该怎么处理?”

  作为鸿雁火箭总设计师的张星扬,在对自己面前的航天员进行考核。

  作为驾驶员,他们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很多,包括火箭和飞船的设计原理、飞行动力学、气象学、天文学、通信、设备检测、航天医学知识等等。

  当然,那些只是理论知识,张星扬现在是对于飞行程序和任务场景的学习考核。

  他们必须要学会发现和排除紧急故障。

  这不仅仅为了载人航天任务的成功考虑,更加关乎于他们自己的生命安全问题。

  “这个问题,要分时间节点来考虑。”

  坐在张星扬对方,一本正经的杨红伟按照自己之前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回答道。

  “如果是在火箭点火之前,发现推进系统出现了问题。”

  “那么就需要第一时间联系控制中心,暂停火箭的发射工作。”

  “然后通知发射场工程师,对火箭的推进系统进行检查。”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毕竟发动机还没有开始工作,危险性并不是很大。

  “如果是在一级火箭点火之后发现推进系统出现故障。”

  “首先要进入逃逸塔之中,然后视情况而定。”

  点火之后出现问题,依靠航天员自己是很难解决火箭推进系统的问题。

  而且为了航天员的人身安全,必须要第一时间进入到逃逸塔之中逃生。

  否则很有可能在火箭出现问题的时候,出现重大事故。

  逃逸塔会在分离发动机的作用之下,和火箭保持足够安全的距离,保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毕竟航天员的生命,比同等重量的黄金都要珍贵。

  为了培养出合格的航天员,国家投入了上亿的资金,对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

  别的不说,仅仅是专门配套的训练设备,建设成本就高达数千万,这还只是材料成本。

  每天的训练计划、营养规划,都是由专人来进行负责。

  可以说,他们身上的每一克肉,都是被算好的。

  体重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而是常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

  张星扬接下来,又问了几个有关于火箭应急处理的问题,对方的回答全部正确。

  在自己手上的评价上,写上一个个的优秀,张星扬笑了笑之后说道:

  “这一次考核合格了,恭喜你。”

  坐在对面的杨红伟,虽然身体姿势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明显身体没有之前那么紧绷,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

  这一次的考核,直接关系到他后面能不能被选中执行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

首节 上一节 118/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