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这些重臣刚到白马驿,朱温便露出了狰狞面目,随即下令将召来的大臣全部杀死,并将他们的尸体投入黄河之中。根据史书记载,此次事件中遇害的重臣多达30余人,其中包括宰相裴枢、崔远,吏部尚书卢文纪,工部尚书王溥,兵部侍郎王赞等人。
他们都是唐朝官僚集团和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对唐朝的统治有着重要影响。而且,朱温为了以绝后患,还对这些官员的家属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白马驿之祸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为朱温篡唐铺平了道路。两年之后,朱温废黜唐哀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唐朝正式灭亡。
此次事件无疑加深了朱温臭名昭著的形象。只要人们谈论白马驿之祸,首先想到的便是朱温。然而,这场屠杀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位更狠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直接策划者,此人名叫李振。
李振是唐朝潞州节度使李克恭的侄子,他的家族四代效力大唐为臣,已有百余年。后来,他因智谋和才干得到朱温的赏识,从此成为朱温的心腹。
当时,宰相柳璨一直想要扳倒裴枢、崔远等人,李振便趁机以“占卜”之名,声称这些官员的存在会引来灾厄,只有除掉他们才能堵塞灾疫之源。
他还说朝廷之事多有不顺,是因为这些“轻浮浅薄之人”扰乱法纪。朱温这才下定决心进行屠杀,包括将官员的尸体投入黄河,也是李振提出的残忍建议。
其实,李振极力怂恿朱温清除那些忠于唐朝的士大夫阶层,多数是为了个人泄愤。他曾经怀揣着报效国家的理想,积极投身于科举考试,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唐朝末年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金钱与权力成为了决定考试结果的重要因素。
李振虽然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这也使得他对唐朝的官僚体系产生了深刻的怨恨。后来,他选择参军,多次立功被提拔为台州刺史。但还没上任就遭遇了台州叛乱,李振从此彻底对唐朝的官员和制度产生了厌恶和反感。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振投靠了朱温,并逐渐成为朱温的心腹。从此,他开始报复朝廷官员。
他作为朱温的全权代表,经常对朝中大臣颐指气使,对服从恭敬之人可以随意提拔,对反对之人则要遭遇撤职罢黜,完全是一副主人的架势。
史书记载,他每次去往洛阳时都要整治一些官员,因此被朝臣称为“鸱枭”,也就是常说的猫头鹰。
李振极力怂恿朱温发动白马驿之祸,很大原因是为了个人泄愤。当然,这也不乏政治野心。他看到通过清除这些具有影响力的大臣,可以获得权力和地位的提升。
然而,随着朱温建立的后梁逐渐衰落,李振的政治地位也一落千丈。于是在后唐击灭后梁的过程中,他选择投降。但由于其恶劣行径和背叛唐朝的行为,李振并未得到后唐的宽恕,最终与其家人被后唐庄宗处死。
——“朱文当年也是有志少年啊,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和董卓差不多。”
【元朝侠客之首,一锤子送走权倾朝野的奸恶大臣,只是结局惨不忍睹。#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一场密谋多时的惊天刺杀。忽必烈及其倚重的大臣惨死,行刺之人也被剁成了肉酱,然而凶手却被世人称为第一侠客。那么,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位人物为何会闹出如此结局?
公元1282年3月17日夜晚,元朝京城之内发生了一件血案。多位朝臣被杀手刺杀,而大权在握的阿合马更是被人用铜锤活活砸死。这一事件的主谋竟是一位名叫王的柱千户小官。
王柱出生于公元1254年,是今青州人。历史上对他的记载非常简单,只提到他担任过元朝官吏,品级不高,但为人行侠仗义。
其实,王柱和阿合马本无交集,两人之间也从未有过任何恩怨。然而,阿合马此人实在是作恶多端,这才让王柱萌生了必杀之心。
阿合马是西域人,出身低微,原来是皇后的陪嫁奴隶。但他非常善于理财,做事也十分勤快谨慎,因此渐渐引起了忽必烈的注意。1262年,阿合马被忽必烈任命监管中枢行左右部,同时还兼任诸路都转运使,专门处理财政赋税之事。
之后,阿合马为了迎合皇上的需求,开始施行滥发纸币,还对盐、铁、银等必需品实行垄断,推进专卖制度。他还规定,不论军人、匠人,甚至是和尚和道士都要分摊缴纳盐税。
这些政策虽然从长远看对国家经济不利,但在短期内却能迅速增加国库收入,并且有效打击了食盐走私和偷税漏税现象。因此,阿合马更加被忽必烈重用,手中的实权甚至比宰相还大。
然而,阿合马却利用手中的权力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甚至欺压百姓,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广泛不满。曾有多位重臣向忽必烈举报,但因为阿合马确实为元朝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忽必烈为了维持国家的经济运作,对阿合马专权独断和贪赃枉法等行为采取了姑息态度。
但王柱向来嫉恶如仇,对阿合马的恶行深恶痛绝,于是决定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在此之前,有一位名叫高和尚的僧人,自称拥有法术在军中行事,但因骗术失败被迫逃走。不久之后,他与王柱结识,二人便共同策划起了刺杀行动,并且集结了80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王柱还秘密铸造了一把铜锤作为武器,发誓要击碎阿合马的脑袋。
公元1282年3月,忽必烈和太子真金巡视上都。王柱等人准备利用这一时机,以假太子将要返回大都做佛事为由潜入京城,然后再用太子的名义召集官员,寻找机会进行刺杀。
公元1282年3月17日早晨,王柱等人按照计划行动。首先,他们派出两名僧人通知中书省准备服侍用品,以事先减轻对方的防备。
中书省官员虽然有些疑虑,但也因为害怕得罪太子而照办。夜里,王柱等人来到中书省门前,王柱亲自去见阿合马,命令他召集官员到东宫门前。阿合马信以为真,立即派出亲戚出城迎驾。然而,这些亲戚均在半路被假太子以无礼为由杀死。
随后,王柱等人集结于东宫门前。假太子骑在马上大声斥责阿合马,吓得阿合马不停地磕头求饶。王柱趁其不备,举起铜锤狠狠地砸向阿合马的脑袋,阿合马当场毙命,其同党也被同时杀死。
这时,中书省中的官员方才醒悟,立即组织力量与王柱等人展开搏斗。高和尚在混乱中逃走,王柱为了掩护高和尚等人勇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擒。
忽必烈得知阿合马被杀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抓捕所有参与之人。已经逃走的高和尚在不到一天后也被抓获。在审讯过程中,阿合马的罪行逐一明了。
为了彻底消除影响以及震慑其他官员,忽必烈下令将阿合马的尸体斩首示众,并任由野狗啃食,使得朝廷官员和黎民百姓拍手称快。
在抄没阿合马的家产时,两张人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经过调查,这是他用来诅咒皇帝的。相关人员因此全被扒皮示众。之后,忽必烈对王柱的行为表示了赞赏,但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皇权尊严,他下令处死了王柱和高和尚等人,并将他们剁成了肉酱。
然而,王柱的英勇行为却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赞扬,被誉为元朝历史上的第一侠士。
——“这人我根本就没听说过!”
——“我就说看视频有用吧,又长知识了。”
第377章 神秘的黄石公
【黄石公到底是何来历,为何能让张良成为名垂千古的谋圣#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被称为“下邳神人”,隐居于下邳,著有绝代奇书。书中内容取自经典,成就了张良。这位千古谋圣又被称为“圯上老人”黄石公。那么,黄石公本人是何来历?张良又是怎样运用这本绝世奇书的呢?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韩国是最早被灭亡的国家。作为五代韩王丞相后人的张良,因此遭受了巨大打击。他散尽家财,计划复仇。
秦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张良终于等到机会实施刺杀秦始皇的行动,但刺杀失败,他被迫流亡。在下邳,张良遇到了一位名叫黄石公的老人。
黄石公认为张良是个可造之才,经过几番考验后,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对这部兵法爱不释手,很快便将其中的内容熟记于心,并且领略了其中的精髓。
随后,他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从此有了“谋圣”的称号。而作为传人的张良尚且如此,可见传说中的黄石公也绝非一般人物。
黄石公传授的《太公兵法》也叫《素书》。虽然全书仅有1000多字,却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高超的谋略智慧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念,被誉为绝代奇书。
张良领略此书后,便放大格局,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和复兴家族的执念,并将其中的精髓多次运用于实践。
例如,“阴极外泄者败”,强调了计划保密的重要性。内心的计划和策略一旦泄露,就会导致失败。在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击败盟军后请求刘邦封他为王。
刘邦听后大怒,张良见状及时劝阻,并暗示刘邦应顺应韩信的要求,以免其反叛或倒戈。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立刻改口将韩信晋封为“真王”,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危机。
再比如,“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指出小的怨恨如果不能及时宽恕和解决,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刘邦称帝后,曾因封赏问题导致许多功臣心生不满,甚至密谋造反。张良立刻指出,应首先封赏与他有怨的韩信,以安定人心。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后,果然防止了一场宫廷内乱。
还有“决策于不仁者险”,提醒在情绪低落或麻木不仁的状态下,做出的决策往往充满风险。在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之时,谋士建议刘邦分封六国的后代以争取支持。
然而张良却指出这一决策的危险性:不仅会削弱刘邦自己的力量,且未必能够获得六国后代的真心支持。刘邦听后恍然大悟,便立即销毁了已经刻好的六国印玺。
还有“设变之前”,强调了灵活应变以及运用权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刘邦想要改立太子时,吕后请张良出谋划策。张良不想直接对抗刘邦的意愿,便巧妙地请来了商山四皓辅助太子。
刘邦看到连自己都请不来的世外高人辅助太子,便认为太子羽翼已成,于是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张良通过这一策略成功解决了吕后的难题。
最后是“极木基于知足”,教导人们要知足常乐,避免贪得无厌导致的灾祸。在刘邦想要封赏张良时,张良深知功高盖主的危险,因此选择知足和低调。
他拒绝了齐国境内的三万户封邑,最终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急流勇退,也因此避免了韩信等人的下场。
除此之外,《素书》还强调了博学且本、恭俭谦约、亲人有职、绝世禁欲等理念,兼具了儒家与道家的精髓。
它的智慧包括前期准备、伺机而动、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等,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也对现代人的决策和处事具有指导意义。
在张良辅佐刘邦期间,由于运用了《素书》中的大部分知识,加之这段故事越传越深,《素书》因此被后人说成了天书。
据传,黄石公原本姓魏,名缭,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的重臣。秦始皇当政之后,因不济元宝之言,黄石公便辞去职务,策马离开。秦始皇不想因此坏掉形象,还曾亲自带人追至骊山劝阻,但黄石公最终还是选择了隐居。
由于隐居之地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部的黄华洞中,所以人们将其称为黄石公。而《素书》就是他在隐居期间所作。写成之后,他四处寻找合适人选,相传最终与张良在桥上相遇。
他也因为张良的成就和这部书,被后世尊称为“圯上老人”或“下邳神人”。
【历史上,首位被厨师杀害的皇帝#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私通新皇的母亲,娶了父亲和兄弟的所有小妾,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被厨子砍死的皇帝。他还是不明飞行物的目击者,所见之物犹如飞碟一般自由飞行。此人便是前凉政权的张重华。
公元346年,十六国时期的前凉政权,张重华即位。继位之后,他将钱粮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民心。
然而,张重华的身后却有一双充满嫉妒和阴险的眼睛,时刻盯着这把皇帝宝座。此人名叫张祚,与张重华是兄弟关系,也是张轨的长子。
他自幼智勇双全,博学多才,年少时便已精通政务。但张祚虽然是张轨的长子,身份却与张重华截然不同。
因为张祚是张轨的小妾所生,属于庶出;而张重华则是张轨的正妻所生,属于嫡子。所以张轨去世之后,由张重华继位。
7年后,张重华病重,彻底勾起了张祚的邪念。他在张重华病重期间假装忠诚,骗取信任,并与张重华的几位宠臣结为异性兄弟,通过他们的帮助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张重华去世后,其子张耀灵即位,张祚便指使赵长等人冒充张重华的遗命,任命自己为持节中外诸军及辅军将军,辅佐国政。
他还与张重华的母亲马氏私通,以获得她的支持。朝中的大部分大臣最终在他的操作之下纷纷倒戈,支持他废除张耀灵,自立为帝。
公元354年,张祚眼见时机成熟,便采取行动。他杀死了与他私通的马氏以及年仅10岁的张耀灵。这一举动引起了多位大臣的不满。
为了巩固统治,张祚又杀死了张重华的心腹爱将赵长以及所有反对他的官员,从此开始了他的残暴统治。
张祚对张重华的怨恨仍未消除,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恨,他霸占了父亲和张重华的所有小妾,甚至还包括年仅10岁的女儿,也就是他的侄女。
张祚通过残酷的清洗和镇压,使得朝中大臣人人自危,谁都不敢直言进谏。然而,他的一身才华却被狭隘的心胸以及变态的心理所淹没。
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并未强大,反而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沉重的赋税以及繁多的徭役令人苦不堪言,而张祚自己却沉迷于酒色之中,对百姓的疾苦置若罔闻。
当初支持他的大臣这才纷纷感到失望和后悔,于是开始暗中谋划推翻张祚的统治。
当时,张祚的同族张瓘正在镇守枹罕,实力强盛。张祚对此十分不安,于是派人带兵袭击,结果此举彻底惹怒了张瓘。所派人马全被击败,张瓘随即趁机叛变。
张重华时期的抚国将军宋混兄弟也同时响应,与其里应外合攻入宫门。张祚坐在大殿之上,大声呼喊,命令左右文武奋力死战。
然而,张祚的暴政早已失去人心,殿内官员全部望风而逃。张祚见状只能四处逃窜,并在慌乱之中躲进厨房,结果正好碰上提着菜刀的厨子徐黑。
徐黑对张祚的统治本就恨之入骨,于是挥起菜刀将他一刀剁死。张祚因此成为了历史上首位被厨师杀死的皇帝,徐黑也因此青史留名。
在《晋书·张祚传》中还有一段非常神秘的记录:“天有光如车盖,声若雷霆,震动城邑,车盖形状不大,载横势,尚未下停。”描述的是张祚在称帝当天夜里,夜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发出耀眼光芒的物体,这与我们现代所描述的飞碟极为相似。
而且这个物体还伴随着巨大的声响,震动了整个城邑。此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车盖光事件”。
有人将其猜测为天体仙侠,有人猜测为烟花或者灯笼等物品,也有人因其外形酷似现代所描述的飞碟型不明飞行物,极其自由的飞行轨迹,所以将其认定为外来飞船。
这种说法虽然缺乏实质性证据支持,但也无法排除其存在的可能性。不过,当时的张祚却将此事件视为不祥之兆。结果如他所想,他的统治仅仅持续了两年,便以失败告终,真正诠释了“恶人自有恶报”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巾帼英雄,两次救国于水火之中#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梁红玉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女名将,从悲切的遗迹到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她与丈夫韩世忠两次救国于危难之中。在一次战役中,她以8000水军击败10万金军,使其弃甲回逃,真正称得上是不让须眉的抗金女杰。
梁红玉出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红玉是她去世后各类野史和画本中所取的名字。这一名字最早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的传奇《双烈记》。
梁红玉出身于武将世家,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然而,由于家道中落,梁红玉沦落为京口营妓。
京口营妓由各州县官府管理。韩世忠是延安府绥德军的将领,他偶然注意到梁红玉那飒爽英姿和不落俗媚的神情,两人情投意合,互生怜惜,最终结为夫妻。
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王朝刚刚建立,局势动荡不安。金军在完颜宗弼(金兀术)的率领下长驱直入,直抵江南。
苗傅与刘正彦趁机拥兵作乱,袭杀了执掌兵权的王渊,并分头捕杀官员,随后强迫高宗让出地位,拥立皇太子,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在这危急关头,梁红玉跨上马背疾驰而去,一昼一夜便赶到秀州,与韩世忠会合。
韩世忠了解情况后,当即会同其他将领平定了叛乱。宋高宗喜出望外,亲自到宫门口迎接他们夫妇,并授予韩世忠武胜军节度使。不久之后,又封梁红玉为护国夫人。这便是历史上“飞马传诏”的典故。
苗傅叛乱平定后,南宋王朝并未迎来长久的安宁。金军在完颜宗弼的率领下于1129年10月长驱直入,攻占江浙。
宋高宗赵构再次选择逃跑,从杭州一路逃到明州,又从明州跑到海上。金军孤军深入,5个多月后,江南各地爆发了汉人反抗。金军在大肆掳掠之后北撤。
此时,韩世忠正担任浙西制置使,他闻听金军北撤的消息后,率水军8000人赶赴镇江截击,并与号称10万的金军在江面之上展开激战。梁红玉冒着箭雨亲自擂鼓,为韩世忠和宋军加油助威。
宋军在她的鼓舞之下士气大振,连续打退了对方的十几次攻击。金军因此始终不能渡江,困在镇江一带无法北撤。
当时黄天荡地势复杂,易守难攻。梁红玉夫妇便利用地形和水军的优势,将金军引入其中,双方在此地展开了48天的激战。
梁红玉登上十几丈高的楼船,冒着箭雨击鼓指挥,她的鼓声如同战歌,使得宋军越战越勇。金军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只能趁夜挖通老鹳河逃入长江。不过,逃到南京之后,金军又遇到了岳飞的打击。
此战,梁红玉夫妇以8000水军击败10万金军,使其丢盔弃甲,元气大伤。此后,金军再也不敢侵犯江南。梁红玉也因英勇的表现名震天下。
梁红玉不仅拥有极高的军事才能,还拥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她没有因为辉煌的胜利而居功自傲,反而弹劾韩世忠“失机纵敌”,举朝因此为之震动,并对梁红玉的深明大义给予了更多的认可。
第378章 一介书生,力挽狂澜
梁红玉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深知当时的政治环境——如果过于张扬自己和丈夫的功劳,就很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她选择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和丈夫的声誉。
黄天荡之战后,梁红玉和韩世忠继续为南宋王朝效力,并在多次抗击金军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绍兴六年(1136年),韩世忠被加授武宁、安化二镇节度使以及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于楚州开始官署。梁红玉随夫出征楚州,并且“织薄为屋”,与士卒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