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枭雄1983 第53节

  陈惠万点了点头,却用一种更专业、更不容置疑的语气,深化了这个布局:

  「不只是『喂料』这么简单。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叙事陷阱』。这个传闻,必须像病毒一样,具备三个特点。

  「愿闻其详。」黄志明身体前倾,完全被吸引了。

  陈惠万伸出一根手指:「第一,足够模糊,让他的律师团抓不到告你诽谤的把柄。」

  黄志明想了想,点头:「这是基本操作,避免法律风险。」

  陈惠万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指向性极其明确,让所有市民一听就知道在说谁。」

  陈家俊接着说:「我懂了,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引爆舆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陈惠万的眼神变得深邃:「它必须能挑起公众最大的『窥私欲』和『怀疑心』。」

  他顿了顿,给出了那段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传闻内容:

  「传闻的内容很简单,就说:据ICAC内部消息,某位极力主张打击黑社会的英籍警队高层,其本人正因与海外犯罪组织有不寻常往来,而受到廉署秘密调查。」

  陈家俊的眉头微微皱起:「戴维斯不是蠢人,这种没有证据的抹黑,他会如何应对?」

  「他当然不是蠢人,」陈惠万笑了,那是洞悉人性的笑声:

  「但他自视甚高,或者说,他有『偶像包袱』。一个活在光环里的人,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光环上出现污点。」

  「所以他不可能沉默。」陈家俊顺着他的思路分析下去。

  「没错。」陈惠万赞赏道:「他绝不会容忍自己的领地出现这种挑衅。他一定会认为这是我们黔驴技穷的污蔑,是他公开展示自己清白、反过来将我们一军的绝佳机会。」

  黄志明彻底明白了,他总结道:「而一个公众人物,要公开自证清白,最好的方式就是……」

  「他会召开记者会。」陈惠万看着两人,一字一顿地吐出最后的结论:

  「一个真正的媒体操控者,从不强迫敌人做事,而是给他一个看似最有利的选择,让他自己走进来。这就是我……过去的生存之道。」

  陈惠万那份来自前世的自信与冰冷,在此展露无遗。

  他继续道:「而那个记者会,就是我们为他准备的……公开刑场。」

  陈家俊与黄志明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兴奋。

  这是一个天衣无缝、环环相扣的连环计!

  第一支矛在暗处攻击他的政治生命,第二支矛在明处摧毁他的公众形象,双轨并行,绝无生路!

  陈家俊深吸一口气,陈家俊不再犹豫,拿起了那部通往权力核心的加密电话。

  他知道,自己即将拨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协查请求。

  而是敲响戴维斯政治生命,以及自己职业生涯一场豪赌的……丧钟。

  陈家俊握着那部黑色加密电话的话筒,手指悬在拨号盘上,迟迟没有落下。

  他看着陈惠万,这是在做最后的确认,不仅是确认对方的决心,也是在审视自己的。

  他不是在调查一桩贪污案,他是在点燃一根可能炸毁整个港英政府权力地基的导火索。

  一旦点燃,没有人能控制爆炸的方向。

  陈惠万迎着他的目光,眼神平静如深渊。那眼神在说:

  开弓没有回头箭。

  你我,都已在悬崖之上。

  陈家俊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睁开。

  他不再犹豫,手指果断地插入拨号盘,转动。

  「接A组情报分析室。」他的声音不大,却在寂静的屋内掷地有声。

  「A组,启动『敲钟人』(Bell-ringer)方案。第一阶段,以『调查王汉祥案潜在海外关系人』为由,向入境事务处发出特级协查令。

  目标:过去十二个月,所有由东京抵港、并经由警队授权VIP通道入境的日籍人士名单及相关授权警官记录。要求:六小时内,必须呈报到我的办公桌上。」

  挂断电话,ICAC这台精密的机器,开始围绕着这个看似简单的指令,高速运转起来。

  四个小时后,凌晨四点。

  一名A组的调查员步履匆匆地走进安全屋,将一个牛皮文件袋放在陈家俊面前,敬礼后转身离去,没有多说一个字。

  文件袋上,盖着「三级加密」的红色印章。

  屋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个文件袋上。

  陈家俊没有立刻将它交给任何人。他拿起桌上的一把裁纸刀,小心翼翼地、一丝不苟地划开封口。这个动作充满了仪式感,彷佛在解剖一个炸弹。

  他从里面抽出几页纸。

  安全屋内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陈家俊的目光从上到下,逐行扫过。他的脸色没有变化,但握着纸张的手,指节却因过于用力而微微泛白。

  黄志明和陈惠万都没有出声打扰他,他们知道,这是最关键的时刻。

  终于,陈家俊看完了。

  他缓缓抬起头,看着另外两人,眼神中混杂着疲惫、兴奋,还有一丝后怕。他轻轻地将文件放在桌上,用指尖点了点其中一页。

  「找到了。」他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颤抖,「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

  他将文件转向黄志明和陈惠万。

第89章 远东的利益

  「过去一年,一共有七名日籍人士享受了警队VIP通道礼遇。其中四个人,我们的资料库显示,他们是山口组三代目田冈一雄的直系亲属或核心干部。尤其是这个,」

  陈家俊指向名单其中一个名字:「渡边健司,山口组的『若头补佐』,相当于军师和未来接班人之一。而为他签署通关授权的……」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每一次,都是西九龙总区总警司,戴维斯·伟恩。」

  铁证如山。

  陈惠万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他知道,现在这份文件既是武器,也是烫手山芋。

  陈家俊看着黄志明,严肃地说:「黄律师,这份是ICAC的官方绝密文件,原件绝不能离开这里。你明白我的意思。」

  黄志明郑重地点头:「我明白。我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份文件,而是一个『消息』。」

  陈家俊点了点头,他从桌上抽出一张空白的信纸和一支钢笔。

  他没有复印,也没有拍照,而是亲手在信纸上,只抄录了那几个最关键的名字和日期。

  这张纸上没有任何ICAC的标记,字迹也刻意做了些许改变。

  它看起来,就像某个知晓内情的「深喉」所写的匿名信。

  他将这张写满了魔鬼名字的信纸,仔细地折好,放进一个新的、干净的信封里,没有封口。

  「这东西,」陈家俊将信封推到黄志明面前,「没有指纹,没有来源。它只是一个『传闻』,一个足以让某些人夜不能寐的『传闻』。」

  黄志明接过信封,感受着那薄薄一张纸所蕴含的千钧之力。

  黄志明郑重地点了点头,接过文件袋,没有再多说一个字,转身没入夜色之中。

  他没有回家,而是驱车来到位于中环的香江会所。

  即便是深夜,这座象征着权力顶点的私人会所,依旧灯火通明。

  在雪茄房的角落,他见到了一个正在独自品尝威士忌的、头发微秃、眼神锐利的英国男人——英国驻港总领事馆的武官,菲利普·罗斯上校。

  没有过多的寒暄,黄志明在他对面坐下,将那个未封口的信封,轻轻推过桌面。

  「罗斯上校,晚上好。」黄志明的语气平静,像是在谈论天气:

  「我的一位当事人,卷入了一桩很麻烦的案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传闻。它似乎超越了普通刑事案件的范畴,可能关乎到警队的声誉,甚至……关乎到帝国在远东的利益。」

  罗斯上校没有碰那个信封,只是用他那双灰蓝色的眼睛看着黄志明,目光彷佛能穿透人心。

  黄志明继续说道:「我不是军人,也不是政客,我只是一个律师。我不知道这些传闻是真是假,也不敢妄加猜测。但我的专业告诉我,有些东西,应该让有能力分辨真假的人知道。我想,您这里,或许是它最合适的归宿。」

  说完,黄志明起身,微微颔首,转身离去,留下那个信封和一脸平静的罗斯上校。

  在他走后,罗斯上校拿起酒杯,将杯中琥珀色的液体一饮而尽。他这才慢条斯理地拿起信封,抽出里面那张手写的信纸。

  当他的目光扫过一个名字——「渡边健司」,再看到后面潦草标注的日期时及授权人名时,他那双平静的灰蓝色眼眸,瞬间缩成了针尖。

  他不需要去验证授权人是谁。

  能在香江动用这种权力,并与山口组扯上关系的英国警官,目标只有一个。

  这份「传闻」,没有通过任何常规的外交电报系统传递。

  它在黎明之前,通过军情六处在港的加密电传机,化作一串串无意义的乱码,跨越欧亚大陆,直接出现在了伦敦泰晤士河畔,沃克斯霍尔十字的总部办公桌上。

  对于伦敦来说,「贪污」是可以容忍的港英顽疾。「警黑勾结」是可以操作的灰色地带。

  但是,「为倭国暴力团体的核心成员提供官方级别的便利」,这触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红线。

  在依然对二战心有余悸、并在冷战格局下极力维持远东势力平衡的英国情报机构眼中,这不是腐败,这是资敌,是背叛。

  一个可能会被外国敌对势力利用的警队高层,其威胁性,远远超过十个贪官。

  伦敦的反应,快得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没有调查,没有质询,因为对于情报世界来说,这种事情只需要「处理」,而不需要「证实」。

  次日清晨,香江还在薄雾中苏醒。

  在一份销量中等的晚报的副刊专栏角落里,一篇题为《濠江夜话》的短文,刊登了这样一段看似不经意的文字:

  「……近来廉署压力甚大,盖因其调查触及警队高层,阻力重重。笔者闻听一则趣闻,未敢证实,聊作谈资:

  据闻某位近年来极力主张打击黑社会、频频见报、形象如日中天的英籍警队高层,其本人正因与东洋背景之海外犯罪组织有着千丝万缕之不寻常往来,而受到廉署『特别关注』。

  若传闻为真,则无异于警界之莫大讽刺。然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市民大众且拭目以待……」

  这段文字写得极其刁钻,它藏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既没有点名道姓,也用了「趣闻」、「未敢证实」等字眼来规避法律风险。

  它就像一颗被小心翼翼投进池塘的小石子,起初只荡开了一圈微不足道的涟漪。

  然而,在香江这个信息高度密集、媒体嗅觉极其灵敏的城市,任何带有「警队高层」、「ICAC」、「黑社会」字眼的组合,都足以成为引爆舆论的火药。

  上午十点,这圈涟漪开始扩散。

  几家嗅觉灵敏的激进小报,立刻捕捉到了这个信号。他们如获至宝,迅速将这段模糊的文字,演绎成了耸人听闻的号外头条。

  《惊爆!警队英雄竟是双面人?》

  《ICAC密查英籍高官,疑与东洋黑帮过从甚密!》

  这些报纸甚至配上了戴维斯之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义正辞严的照片,旁边则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暗示性的问号,或是一个模糊的、纹着日式纹身的黑影。

  到了中午,整个香港的舆论场已经风云突变。

  茶餐厅里,正在吃午饭的市民们指着报纸议论纷纷;

  写字楼的白领们在茶水间交头接耳;

  收音机里的时事评论节目,主持人正用一种暧昧的语气,讨论着这则「没有点名的重磅传闻」。

  「虽然报纸没说名字,但你我都知道是谁啦!这几年风头最劲的鬼佬警官,不就那一个?」

首节 上一节 53/1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